一、典故及其出處
典故:1、一統江山劉伯溫;2、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出處:《明史·劉基傳》。
參資:古詩文網《賣柑者言賞析》。
劉伯溫畫像
二、少年神童,浙東第—才子
劉基〔1311—1375年〕,字伯溫,青田人。元末明初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名列“明初詩文三大家”。他具有積極的進取精神、強烈的參政意識,他的一生是精彩的,然而又是不幸的。后世民間人氣旺,有“一統江山劉伯溫”之譽,又有《燒餅歌》讖緯之說。
劉基,他家前數代都務農,其父劉熵始讀書成才,為遂昌縣學教官。他天資夙成,聰慧機敏。自幼從父啟蒙,讀書快速,記性特好,世人夸他“七行俱下,過目不忘”。12歲考中秀才,又被譽“神童”。
泰定元年〔1324年〕,劉基14歲,入府學讀《春秋》。孔子此經,言簡義深,隱晦奧澀,童生初學,尚感佶屈聱牙,可他讀了兩遍,便背誦如流,還能據經依傳,發微闡幽,言之成理。老師驚訝,以為他已學過,便以它書檢驗,他也過目而識其要,遂贊為“奇才”。
少年劉基
劉基府學畢業后,又師從處州鄭復初,研讀周程理學。鄭復初德隆望尊,曾教出高徒施耐庵。鄭老師驚嘆劉基才智,給他開小灶,單獨安排課程,因此他學業精進,遠非他生可比。鄭老師對其父說:“你孩子如此出眾,將來一定會光大你家門楣。”
劉基學識淵博,又興趣廣泛,經史子集、天文地理、歷法數學、兵韜志略,以至方士圖錄、讖緯玄學,群書博覽,無所不讀,智慧出眾,見識過人,號稱“浙東第—才子”。
青年劉基
三、年輕時登科入仕,四起四落
至順四年〔1333年〕,劉基23歲,赴大都科考,登進士第,任為江西高安縣丞。
在高安五年,他恪守縣丞本職,深入民間,了解民情,在縣令支持下,嚴懲豪強惡霸,整治衙內貪腐。他處事“嚴,而有惠愛”,社會安定,百姓愛戴。但因惡紳誣告,他受到朝廷責問,幸得長官同僚庇護,才得免于難。他憤而辭職,回歸青田。
三年后,朝廷又任他為江浙儒學副提舉,兼考試官。僅一年,又因檢舉監察御史,沒得到受理,反被責難。他再次憤而辭職,二歸青田。
至正6年〔1346年〕,他36歲,赴丹徒蛟溪書屋執教3年。后來,他又到杭州執教謀生,直到義軍徐壽輝攻陷杭州,才回到故里。
回到青田不久,朝廷又起用他,任為江浙省元帥府都事,主要對付義軍方國珍。當時,他的意見與左相帖里帖木兒相左,他主剿而左相主招,結果方國珍賄賂官府,得以招安,授以官職,朝廷反而遣責他“不仁慈,擅作威福”。他又一次憤而辭官,三歸青田。
不久,方國珍又叛,朝廷再授他元帥都事。在任職期間,他受到上官壓制,無所措手足,又憤而辭官,四歸青田。
在歸居的歲月里,他耕讀持家,創作為業,寫了許多寓言,讓這種先秦的文體,在沉寂了1500年后,再度興盛起來。后來他整理這些寓言,編成《郁離子》2卷,入選中學語文的《賣柑者言》,即出于此書。
四、50歲侍朱元璋,獻應天決策
至正20年〔1360年〕,義軍元帥朱元璋下金華、定括蒼,聽到劉基宋濂等“浙東四先生”大名,便統統聘請到應天,委以重任。其中,任宋濂為五經師、太子傅,劉基有投名狀《十八策》而命為軍師,倆人便成了朱元璋的左膀右臂。
當時,朱元璋占據淮南江左,以應天為中心。而應天西有湖廣的陳友諒,東有江浙的張士誠,正好處以被夾攻的局面。針對當時這種大勢,身為軍師的劉基,獻出消滅群雄、收復中原、推翻元朝,統一中華的“應天決策”:
第一步,避免兩線作戰,集中力量,先滅強敵陳友諒,后可一鼓而殲張士誠,占有大江南北。第二步,擁南國人力物力,北定中原,推翻蒙元,使江山—統,朱氏帝業則成矣。
朱元璋和劉伯溫
這兩步走的戰略規劃,是立業稱帝的宏偉藍圖,它給朱元璋撥云見日,讓他茅塞頓開,突然明白:人生一場,不爭做王,只求稱帝!朱元帥志氣陡長,帝心驟生,一下子站起來,極口夸贊:“先生高見!”還說,“先生勿惜盡言。”
五、助明一統,功成身退
就在這一年的6月,陳友諒親率30萬大軍,5千艘戰艦,浩浩蕩蕩,順江而下,攻陷太平,進駐采石,直逼應天,氣焰非常囂張,大有碾壓朱元璋之勢。
而朱元璋應天守軍僅10萬,力量懸殊,諸將震恐,有言獻城投降,有說棄城逃跑,也有主張出擊、一決雌雄的,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劉基則私下獻計:“大帥須知,陳友諒自恃兵眾船巨,目空一切,而驕兵必敗,古之定例,勢大也不可怕。我們當務之急,首先,開府犒軍,穩定軍心,嚴陣待敵;然后,針對驕兵,可設埋伏,誘敵深入,以逸待勞,一擊取勝,強敵一退,大帥無憂矣!”
于是,君臣倆周密謀劃,部署重兵,在江東淺湖設伏,又以詐降計誘入強敵,一舉擊潰陳友諒,又乘勝收復太平、江州,取得了滅陳的戰略主動權。
至正23年,陳友諒再次出兵鄱陽湖,又被朱元璋全軍殲滅,陳友諒也中箭身亡。不久,又一舉擊潰張士誠,從而,消滅了群雄。
接著,至正27年〔1367年〕,朱元璋高舉“驅除胡虜,恢復中華”大旗,收復中原,攻克大都,推翻了元朝,戰略規劃的第二步又完成了。
從此,天地重開,中華—統。
五、明初授伯爵,功成身退
洪武元年〔1368年〕,大明立國,建都應天,建號洪武,義軍元帥朱元璋登基為帝,是為明太祖。
明太祖即位后,論功行賞,大封功臣,封6公28侯。盡管他口稱劉基是“吾之子房”,有平南滅元、擁立開國之功,卻沒受到張良的禮遇,與公侯無緣。后經馬皇后說情,才封為伯爵,還帶著期望“誠意”的封號,可見還是不信任他,而且食祿僅240石,與李善長的4千石,是無可比擬的。
李善長辭相后,太祖想用劉基好友楊憲為相,征求他的意見,他卻說楊憲有相才,而無相度量;再問汪廣洋,他又說其人更偏淺;又問胡惟庸,他直言無諱:“其人猶如野牛劣馬,人品惡劣,會翻車誤國的。”太祖愕然,心生疑慮,搶白他說:“我之相,誠無逾先生?”
對這仨人,太祖沒聽他話,相繼任用為相,可也一一相繼犯事。當時,還怪他口無遮攔,臧否同僚,以致君疑臣懼,現在,又該作何感想?此是后話。
封伯的第二年,劉基61歲,楊汪胡都進入權力中心,他感到尷尬,也有后怕,即以病告退,太祖也爽快批準。
劉基著作
六、屢遭陷害,寂然離世
回歸故里后,他遠離政治,不言功勞,不談世事,飲酒弈棋,讀書寫作,安閑度日。
無奈,樹欲靜而風不止。洪武8年〔1375年〕,胡惟庸誣告他“爭奪王氣墓地,以圖王業”。皇上先已有疑,聽此誣告,不由怒火中燒,連給三處分:褫革爵銜、取消俸祿、貶為平民。
他心中茫然,攜子赴京陛見,只是請安自責,而不敢伸冤。在京養病時,胡惟庸派太醫給他看病,在藥中暗下蠱毒,腹中遂生拳石;告之太祖,他只安慰幾句,便遣使護歸故里。
回到青田后,過了月余,原開國功臣誠意伯、現為一介平民的劉基,寂然病逝家中,終年65歲。
劉基死后138年,正德年間,明武宗賜官為太師、謚號文成。
《賣柑者言》
七、《賣柑者言》賞析〔上〕
劉基是詩文大家,與宋濂齊名,并稱“一代文宗”。他有《誠意伯文集》20卷存世,收詩賦1600多首,文章230余篇,代表作為《郁離子》、《賣柑者言》。
劉基的前大半生,生活在元朝,而元朝的統治者是蒙古人,大漠游牧民族,文明水平很低。他們粗暴地把國人分成四等十級,進行野蠻的民族統治、殘酷的階級壓迫,廣大漢人不堪其苦,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而大漠牧民蒙古人,則是騎大馬坐高堂而不會辦事的草莽官員。
劉基針對元朝這樣荒唐腐敗的統治,創作了《賣柑者言》這篇寓言雜文,揭露蒙元統治者“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腐朽本質。
全文可分三段。段一、寫柑之好看外形與敗劣實質,一個“欺”字,為全文的主旨。
段二、詳寫賣柑者言,揭霸達官顯貴欺世盜名的真相。這是全文的中心,又可分5層。層1、遣責買柑者淺薄迂腐,只識小欺而不識大欺。
層2、用對偶、反詰句,指出社會上欺世盜名者比比皆是。先說武官,武裝整齊,威風凜凜,能有孫武吳起的雄才韜略嗎?再看文官,峨冠博帶,氣宇軒昂,能像伊尹皋陶去建功立業嗎?
層3、用排比、否定句,揭露文武官員的腐敗情況:不知御、不知救、不知禁、不知理、不知恥,顢頇之至,昏聵之極。
層4、用對比、反詰句,揭露文武官員的腐敗實質:他們哪個外表不是坐高堂、騎大馬、飫甘饜肥,高不可攀、不可一世?而實質則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中看而不中用。
層5、結論,再批買柑者目光短淺,只“察吾柑”,而不見社會上欺世盜名的文武官員。
段三、寫買柑者“退而思其言”,而篇末明志:本文是“憤世嫉邪”之作。
七、《賣柑者言》賞析〔下〕
《賣柑者言》,內容深邃,筆法高超。最大特點是采用對話方式,描寫故事,表達主旨。
全文先以買柑者見到柑之金玉外表、敗絮實質,便以“欺”字而發問,自然而然引出“賣柑者言”,導出文章的重點。最后,也自然是買柑者聽后反應,而篇末明志。層次清晰,重點突出,結構嚴謹。
又因為是用對話方式行文的,賣柑者在揭露黑暗社會時,便可隨著揭發的內容,而調節自己的感情,或譏諷或怒斥,傾瀉對罪惡現實的仇恨。在傾泄仇恨時,他又可適時選擇表達方式,或用排比對偶,或用對比反詰,或用描寫輔陳,或用金句出之,喜笑怒罵,痛快淋漓,唯妙唯肖地刻畫出蒙元統治者的群丑圖。
總之,這篇雜文,主旨犀利,筆法高超,語言富麗,文采燦然,寓意深長而耐人尋味,既揭露了蒙元統治者欺世盜名的黑暗現實,又告訴人們做人不能只追求外表的光彩軒昂,更應該追求內在的修養素質,做一個真正有價值的人。陳存選2024、01、21
劉基名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