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1月20日,且慢平臺的基金投顧“投基方法論”在2023年7月20日上線,成立剛剛滿半年。
成立半年的數據如下——
策略期間收益率為-10.14%
同期:
業績比較基準收益率為-13.22%
萬得偏股混合基金指數收益率為-16.61%
滬深300指數收益率為-14.49%
基本情況:
“投基方法論”是由且慢平臺提供的基金投顧策略,這個組合的投資目標和策略,是在民工此前創立的基金組合投基方法論的基礎上做升級而來。
投基方法論是民工在2020年1月16日成立的第一個基金組合,最初在天天基金上線,在2022年6月30日正式停止運營,后續沒有再調倉過。
即便后續一年半再也沒有調倉過,該組合也依然跑贏了基準和滬深300指數。
再介紹一下其他信息:
投顧費是0.5%每年,這個是符合規定的權益類投顧的最低水平,其實對于權益類投顧而言,投顧費也好,管理費也好,可能都不是最核心的,在大家看來,如果一個基金經理能給我們穩穩賺錢,哪怕多收一些管理費我們也是心甘情愿的。我也希望基金投顧或者基金不賺錢不收管理費,但法規突破不了。
調倉頻次其實是比較低的(以賣出為一次調倉),民工跟投的幾個投顧組合都是低頻次調倉的,雖然調倉的成本相對于基金凈值的波動不值得一提,但低頻調倉顯示的是策略方對于基金經理考察的長期性和穩定性,就像基金組合時代的“投基方法論”,即便基金組合下架,一年半不調倉,仍然可以跑贏市場。
投基方法論的投資策略和理念是怎么迭代的?
我相信很多老讀者對這個組合是有感情的,“投基方法論”最初以基金組合的方式成立于2020年年初,那時候民工已經做了兩年基金經理訪談了,聊過的基金經理差不多有上百個,不乏很多投資總監級別的基金經理。
建立組合的初始方法非常簡單:直接買各大公司的投資總監的產品。
邏輯在于,能當上公司的投資總監,長期的投資業績起碼在公司是中上游水平,這樣的基金經理組合在一起,起碼可以跑贏偏股混合基金指數。
當時我把訪談過的投資總監幾乎都等權重買了一遍,然后隔一段時間剔除一些排名明顯靠后的,留下一些比較好的。在組合剛成立的半年,可以看出勢頭非常猛,凈值一度差點突破1.7,但后續回撤也比較大。那時候我也覺得這種方法太簡單粗暴了,還是要引入一些定量指標(也受王群航老師投資理念的一些影響),隨后對組合做了第一次策略改造:
尋找每年業績在前40%的產品,但不一定需要短期拔尖;
提高組合的持倉集中度,不再拿三四十個產品,把產品數量降低到15個以內。
21年市場在經歷抱團股潰散之后,3月再度開啟結構性行情,組合里面也配置了一些在個別行業很集中的產品,因此拿到了一些上行阿爾法。結果22年市場再次調整,組合創下了成立以來的最大回撤,我開始反思,把行業基金當成衛星的策略是不是可能有問題,于是策略再度調整:
22年5月份,幾乎是最后一次調倉,我把倉位基本上都換成長期業績優異的偏均衡型產品,延續至今,因為基金組合已經不能跟投,所以后續再也沒有調倉過。
均衡,是長期的取勝之道。
而投基方法論在經歷一年的改造升級重新在且慢平臺上線后,策略再次迭代了。
新的策略是:
以全市場估值為基礎,優選底倉、進攻、防守三類基金構建一個相對均衡的投資組合,并根據市場交易的擁擠度調整各類基金類別比例,在市場過熱的時候逐步增加防守產品的投資比例,力爭實現降低波動、控制回撤、獲取超額收益。
具體策略的描述:
本策略試圖將泛均衡大類產品按照上行阿爾法、下行風險等指標進一步細分為底倉、進攻、防守三大類,以股債性價比、主要寬基指數估值、股基滾動年化收益率等指標為參考,通過優選底倉、進攻、防守三類基金構建一個相對均衡的投資組合,并根據市場實際情況調整各類基金類別比例,在市場過熱的時候逐步增加防守產品的投資比例,在市場極端低估的時候增配進攻產品,以實現組合的戰略戰術資產配置。本策略遵從“弱者思維”原則,以泛均衡類產品為配置核心,較少或不配置行業主題類產品,不追逐頂流基金經理,并牢記“不要把時代賦予的貝塔當成自己的阿爾法”的理念,力爭在拿到市場平均收益的基礎上,主動控制回撤、降低波動,力爭獲得長期超越偏股混合基金指數的超額收益。
新的策略上線后,半年以來依然大幅跑贏了基準和滬深300指數。
最近一次發車,你還會發現組合增配了一些QDII產品。在組合在構建之初,考慮到未來資產配置的全球化、多元化、穩健化戰略必要性,預留了最多40%的QDII及商品倉位,在保持策略靈活度的基礎上,積極構建“核心—衛星”投資模型,主動布局與人民幣權益資產互補且相得益彰的海外品種、商品期貨、利率債,優化客戶持有體驗。
如果簡單總結一下這個策略,那么可以給這幾個標簽:
以主動權益基金為主,均衡配置
持倉可以分為底倉、進攻、防守三種
底倉型產品用于獲取貝塔收益
進攻型產品用于在行情好的時候獲取上行阿爾法
防守型產品用于在行情弱的時候控制回撤
有40%的倉位可以配置QDII或者商品期貨類基金
前期會發車,后期發車頻次可能會降低
投基方法論適合哪些投資者?
投基方法論對于一些新手而言,可能還是有一些認知難度的;對于有一些認知但不多的投資者,可能也是不太容易說服的;對投顧接受度比較高的,可能還是一些對基金投資有一定經驗但沒有精力去研究跟蹤的投資者。其實很簡單,當你看到“弱者思維”和“不要把時代賦予的貝塔當成自己的阿爾法”的時候,如果你發自內心認同,那就明白投顧策略設計者的良苦用心了。
投基方法論前期是一個發車型組合,但和定投一樣,發車也會鈍化,未來一定會面對這些問題,所以將來降低發車頻次,逐步把配置屬性加強,也是有可能的。
發車只是一種信號,對跟投的朋友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尤其是對基金研究不那么深入或者希望當甩手掌柜的投資者,基金投顧是比較友好的。我有很多朋友告訴我,買基金投顧,持有的體驗確實比單基金更好,自己持有基金的基金經理離職大半年了都不知道,而且如果設置“自動跟車”,連加倉減倉都不需要管了,當然,這需要基于你對投顧的信任程度,我是設置了自動跟車,有時候太忙沒時間手動跟車,自動跟車就比較方便。
組合成分基金都是盡量配置C類,減少退出成本和減倉成本。不是所有的投資者都能陪你一起走過漫長歲月,有一些投資者的投資框架迭代了,有的投資者覺得自己的投資能力比基金投顧更強,也有一些投資者覺得賺到錢可以止盈了,這都是贖回的理由,降低退出成本,是一種善良的策略設計。
我會通過這個基金投顧用實證繼續支持投顧行業的發展,目前投入偏低,民工會在該組合發車頻次降低后增加手動跟投頻次,未來也會考慮贖回其他業績不及預期的產品,全部投入到基金投顧中。提高基金投顧在自己投資中的占比,也是民工2024年的目標之一。我也會繼續更新月報來持續跟蹤所投資的基金投顧。
基金投顧不是一個完美的解決答案,也并非所有人都適合基金投顧這類投資品,如果普通投資者追漲殺跌的行為是10分,那么基金投顧提供的解決方案可能只有30~40分,在當前的環境下可能還無法完全解決所有的問題,甚至都不能到及格線(達到投資者絕對收益的預期),從負債端看,大家希望有一個80分的解決方案,但這顯然很難。基金投顧對投資沒有幫助嗎?起碼它可以幫助一個10分的普通投資者把分數提高到30分,這已經是進步了,很多東西,也并不是當下投顧能提供的,但投顧已經是目前約束下一種相對好的解決方案了。
作為一個基金投顧行業觀察者,一個普通的基金博主,民工沒有能力讓大家都變得精通基金,更沒辦法幫助你們穩賺不賠。我能做的是,提供一些增量信息,避開投資中的一些坑,盡我所能為大家答疑解惑,同時,大家一起成長進化,在不確定的世界做確定的自己。雖然我是一個平時喜歡插科打諢的人,但在面對投資決策的時候還是會考慮很多,我跟投的三個權益組合全部跑贏基準和市場,可能并不是偶然,而是對勝率孜孜不倦的追尋。
這是一張我非常喜歡的照片,去年國慶在海邊拍的,當時天上突然烏云密布,雨點突然密密麻麻下來了,我在海邊公路奔跑……不一會天晴了,往遠處看去,太陽穿過云層,一瞬間日照金山,美不勝收。
一如現在的市場非常艱難,但仍然要相信雨過終會天晴。
不論是新朋友還是老朋友,我想說,信任的建立是長期的,我們都是同路人,我希望自己能夠一直陪你們度過市場最艱難的時刻。有任何問題,也歡迎大家留言或私信交流。
(基金投顧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投資者應該保持獨立思考,不作為投資依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