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
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
----隋代佚名
隋代無名詩人的送別詩,渾然天成,毫無雕琢痕跡。萬千柳枝垂地,婀娜多姿;漫天楊花飛舞,惹人遐思。詩人借楊柳、楊花將依依不舍的離情寫得感人至深。詩人的名字淹沒在歷史長河里,但詩中傳遞的真情,亙古不變。
暮春時節,風拂柳,楊花飛,青青柳色讓離別的行人感到幾分溫暖。折盡柳條、飛盡楊花,離愁別緒,彌漫在空氣里。詩的結尾,詩人沒有問何時歸,一句借問行人歸不歸,將離別的惆悵寫到極致。
夕陽西下,王維在深山送走友人,緩緩關上柴門。在心里問了一句: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朋友什么時候回來,還能不能回來?王維不曾問,他知道,即便問了,也沒有答案。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的古代,每一次離別都有可能成為永別。
所以,51歲白居易,說了一句:我生本無鄉,心安是歸處,寫出了天下游子的心聲。是無奈,更是解脫。那一年,白居易再次由長安貶往杭州,任杭州刺史一職,感慨萬千:朝從紫禁歸,暮出青門去。早上才剛從紫禁城歸來,傍晚時卻要走出長安城東門。世事無常,便是如此。勿言城東陌,便是江南路。離開長安,何必在意長安城內的阡陌曲折,此后踏上的,是前往江南路。
宋代的蘇軾,心有感觸地說道,此心安處是吾鄉。所有的云淡風輕,都是經年沉淀的結果。對于宦海沉浮多年的白居易和蘇軾,對于官場的風云變幻,早已司空見慣。對于歸不歸,何時歸,早已看淡、看開了。
三千多年前,一位解甲歸田的老兵,從遙遠的邊關返回家鄉。一路跋涉,踽踽獨行,饑渴難耐。心中的傷悲無人理解,邊關漸遠,家鄉近在眼前,感慨中追憶往事,老兵寫下有名的《采薇》。其中,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被認為是《詩經》中最有名的詩句之一。
想當年老兵離家時,正是風華正茂的青年,彼時春風吹拂,楊柳依依,一切都是那么美好。是誰在那個春天為他送別,是誰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滿懷希望期待他的回歸?未曾提及的往事,是否有他不忍提及的傷心和遺憾?
悲歡離合的故事,無時無刻都在上演。長途跋涉的老兵,回到久別的故鄉,寒冬時節,雨雪霏霏,與離開時春暖花開的景色,形成鮮明的對比。短短十幾個字,說盡了心中的離恨。
言淺情深的詩句,更扣人心弦。唐代詩人白居易,在《青門柳》一詩中,將一樹青青柳色,融入人間的離恨,別出心裁。
青門柳 唐 白居易
青青一樹傷心色,曾入幾人離恨中。
為近都門多送別,長條折盡減春風。
借用柳之諧音,古代的人們折柳送別,寄托相思。也在傷感中多了幾分浪漫。白居易在詩中運用擬人的手法,柳樹目睹離別,長此以往,有了人類的感情,那青青柳色,化身為一片傷心的顏色。路上的行人,在這一片傷心的顏色中,依依不舍,不忍離開。
這株柳樹,因為距離城門太近,來往的行人眾多。送別的人們隨手,折下柳條。垂下的長枝條,被行人折盡,失去了原有的風姿。在春風里搖擺的枝條,也不似以前婀娜。長條折盡減春風,渲染了離別的傷感氛圍。
渡頭楊柳青青,枝枝葉葉離情。晏幾道筆下的楊柳,一枝一葉都充滿別意離情。三十五歲的李白,游覽洛陽,住在異鄉的客棧里,一天夜里聽到《折楊柳》的曲子,懷念故鄉,寫了一首詩,訴說離愁。
《春夜洛城聞笛》 唐 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誰家玉笛暗飛聲”,春天的夜晚,不知從誰家傳出悠揚的笛聲。此刻,客居洛陽的李白,或讀書,或寫作,或冥想,或閑坐,夜闌人靜,讓異鄉的游子更感惆悵。隱約傳來的動聽笛聲,引起了詩人的注意。
“散入春風滿洛城”,寂靜的夜空,春風吹拂,笛聲傳遍洛陽城。在詩詞中采用夸張的手法,是李白的獨特之處。李白寫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豪邁又大氣。這首詩中,笛聲動聽,春夜寧靜,故而聽得專注,傳的遠。
讓人想到“此曲只應天上有”。這一句雖帶有藝術的夸張,卻襯出笛聲的動人、夜的安靜。惟其如此,才會在詩人的聽覺與想象中飄滿洛城,似乎其他的聲音都不存在了,似乎全城人都在凝神靜聽。
“此夜曲中聞折柳”,笛聲縹緲似仙樂,詩人仿佛聽到了《折楊柳》的曲調,傷感又溫馨,思鄉更切。笛子吹奏的《折楊柳》曲,為樂府“鼓角橫吹曲”調名,多寫離愁。因“柳”諧音“留”,在古代,大家送別親友時折柳相贈,以表示留戀、留念之意。
折柳,在當時是一種習俗,也代表一個場景、一種情緒。除此之外,古人還有折柳寄遠的習俗,期盼遠方的親人早日歸來。南北朝時期流傳《折楊柳枝》,歌中唱道: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字里行間流露著離愁別緒。
此夜曲中聞折柳,思鄉心切的李白,或許真的聽到了一首折柳曲,或許從笛聲中聽到了折柳曲哀婉動人的意境。
“何人不起故園情”,功力深厚的李白,以寥寥數筆引起天下人共情。試問,聽到這動聽感人的笛聲,還有誰不會動思鄉之情?
春夜聞笛,笛聲似有《折楊柳》曲,自二十多歲便離家東游的李白,引觸鄉愁,那一縷鄉愁融化在折楊柳曲中,讓人動容。
唐代詩人鄭谷,送別友人,依依不舍。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揚子江邊,楊柳青青,柳條低垂,千絲萬縷似人的愁思。漫天的楊花,讓行人更添愁思。江南的春景,似一幅水墨畫。詩人以景寓情,將離愁寫得如詩如畫。
數聲風笛離亭晚,君向瀟湘我向秦。江邊楊柳樹下,折柳贈友人;離亭餞別,哀怨的笛聲回蕩在耳邊,似乎是離別之曲《折楊柳》。從此后,天各一方,各自珍重。
唐朝,人們離開京城,東行者居多,長安青門,成為送別之地。一年春天,王之渙在長安城外送別好友,寫了一首七絕《送別》,詩中說道,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
唯一能在七絕領域比肩李白的王之渙,不愧為七絕圣手,這首短小精悍的送別詩,全詩未提及離別,卻字字是離別,字字含離情。一個苦字,不僅是折柳辛苦,更是離別之苦。護城河兩岸,楊柳依依,青青一片。青門外,詩人送別好友的身影,掩映在一片綠色中,人在畫里,情在心中。
折柳贈別的風俗,始于漢而盛于唐。根據《三輔黃圖》的記載,漢人送客至灞橋,往往折柳贈別。李白詞中寫道,年年柳色,灞陵傷別,大意如此。唐代詩人楊巨源,在折楊柳一詩中還原了灞水之畔送別的場景。
水邊楊柳曲塵絲,立馬煩君折一枝。長安灞水之畔,正值初春,一對離人即將分別,即將遠行之人駐馬立足,接過送行人折下的柳枝,輕輕地說了一句:煩君折一枝。此情此景,儼然一幅“灞陵送別圖”。
唐代詩人雍陶,任簡州刺史時,將城外的“情盡橋”改名為“折柳橋”。在詩人看來,世間的真情,豈有了斷時?
從來只有情難盡,何事名為情盡橋。
自此改名為折柳,任他離恨一條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