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豐四年至十年(1854年—1860年)間,左宗棠供職于湖南巡撫駱秉章的幕府,當了一名幕僚。
幕僚是官員的私人助手,由官員自掏腰包承擔所有費用,比較客氣的說法是客卿,難聽一點的說法是師爺。有清一代,幕僚都是一種比較普遍的存在,總數不下于數萬甚至數十萬。一般來說,幕僚的地位比較低。但是,左宗棠不一樣。他當幕僚時,甚至反客為主,代為處理許多軍機要務。駱秉章也樂得當一名甩手掌柜,聽憑左宗棠去辦事。
左宗棠
薛福成在《庸庵筆記》中記載了這樣一件趣事。
有一天,駱秉章聽到轅門放炮,趕忙招來左右,詢問是什么事情。左右匯報,說是左師爺在發軍情奏折(按照清朝制度,地方官員在給朝廷發出奏折時,需要設置香案供奉用黃緞包裹的小木箱,鳴放禮炮,行三跪九叩大禮)。駱秉章聽了,慢悠悠地吩咐左右:“把奏折取來給我瞧瞧。”
顯而易見,左宗棠在發出奏折之前,沒有經過駱秉章的批準。駱秉章不以為奇,也毫不在意。誠如左宗棠自己所言:“中丞(駱秉章)推誠委心,軍事一以付托,所計劃無不立從,一切公文畫諾而已,絕不檢校。”當然,左宗棠也沒有辜負駱秉章的信任。他殫精竭慮,日夜策劃,全力輔佐駱秉章支撐大局,達到了“內清四境”“外援五省”的效果。彼時,湖南不但趕出了太平軍,還有余力支持湘軍出省作戰。
駱秉章
不過,“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像左宗棠這種杰出的人才,總是會引來各種流言蜚語。有人還給他取了一個外號,叫“左都御史”。左宗棠是三次會試不第的舉人,本身沒有一官半職。因此,這個外號的嘲諷意味是如此明顯而惡意十足。
那么,左都御史是一個什么樣的官職呢?
左都御史是一個從明朝就開始設置的官職,是都察院的主管,又稱總憲,最初為正三品,后來升為正二品。
清朝入關后,在朝廷的架構上沿用了明朝的做法,依然設立都察院,并設立左都御史。設立之初,左都御史有兩名,一名由滿人擔任,一名由漢人擔任。滿人左都御史的品級為一品,漢人左都御史的品級為二品。順治十六年,滿人左都御史和漢人左都御史的品級都為二品。雍正八年,滿人左都御史和漢人左都御史的品級都升為從一品,直到清朝滅亡都沒有改變過。
都察院
明朝的都察院里,除了左都御史,還有右都御史。他們的品級都是正二品。在左都御史和右都御史之下,有左、右副都御史,品級為正三品。清朝的都察院里,也有從一品右都御史。,以及正三品的左、右副都御史。不一樣的是,清朝的右都御史和右副都御史,并非實職,而是各地總督、巡撫的坐銜(兼銜)。
駱秉章作為湖南巡撫,會被朝廷例授右副都御史銜,而左宗棠被戲稱為“左都御史”,由此嘲笑他比駱秉章的權威還高,嘲諷意味又放大了好多倍。
左都御史率領都察院,負責監察文武百官,監督朝政的運行,糾正過失,檢舉奸邪,參與軍國大政的商議,是一名集監察、彈劾、議政大權為一體的重量級官員。遇到重大案件,還要與刑部、大理寺的主要官員一起會審,這就是俗稱的“三司會審”。
許多歷史名人都擔任過左都御史,比如清朝名臣劉墉(歷史題材古裝電視劇《宰相劉羅鍋》里劉羅鍋的原型)的父親劉統勛,就曾經擔任過左都御史。劉統勛是一個狠角色。他在當左都御史時,曾經在一道奏折里,一次性批評了兩個權臣,即保和殿大學士張廷玉和吏部尚書訥親。
乾隆皇帝很重視劉統勛的意見,在上諭離要求張廷玉和訥親虛心接受批評,“益當自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