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從1983年7月開始實施一項為期10年的“導彈發展綜合計劃”,制定了5種導彈的研制計劃,即“大地”地地戰術彈道導彈、“烈火”中程彈道導彈、“三叉戟”短程中低空導彈、“阿卡什”中程中高空導彈和“納格”反坦克導彈。這5種導彈研制幾近完成之時,印度1991年又著手研制射程超過320公里的“薩加里”潛射彈道導彈、射程超過8000公里的“蘇里亞”洲際導彈的發展計劃,并準備開發隱形導彈。這其中,“大地”和“烈火”構成目前印度所謂“三位一體”核打擊力量陸基部分的核心。
大地是印度研制的第一種戰場戰術導彈,最大特點是射程不遠但戰斗部載荷大,而且戰斗部種類很多。目前,大地短程地地戰術導彈已經發展了3種不同型號。各種型號的大地導彈都可以攜帶核彈頭,具有一定戰略威懾作用。
大地戰術導彈
大地I導彈是一種陸軍戰場支援系統,具有破壞跑道,摧毀坦克集群的能力。由于射程較近,陸軍和空軍裝備的大地地地導彈部署于印巴邊境西部軍區的旁遮普邦,以及中印邊境山地地區。1996年1月27日,印度空軍首次成功試驗了射程250公里的大地II(大地導彈空軍型)導彈,于1998年部署于海德拉巴俄導彈中隊。2007年起,印度空軍已經開始將大地II導彈從海德拉巴移往位于西部邊境的空軍基地。2000年,印度開始加緊研制大地III導彈(大地III導彈海軍型,又稱“長矛”)。2009年12月13日,印度海軍在東部奧利薩邦沿海軍艦上成功試射1枚大地III導彈,該型導彈主要用于打擊敵國沿海地區重要目標。
烈火系列導彈又名“阿格尼”導彈,是印度國產的第一種中程彈道導彈,是印度當前最重要的戰略打擊力量。烈火系列導彈已知有5種型號,早期的烈火原型彈僅做試驗,未生產和列裝。印度在原型彈基礎上研制了烈火I,并裝備部隊。烈火I導彈射程約700公里,戰斗部1噸,命中精度300米,1999年開始研制,2002年首次試射,2004年列裝部隊。烈火I的試射成功,使印度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具備發射中程彈道導彈能力的國家。
烈火-1導彈
烈火2射程2000公里,1999年4月試射,2003年列裝。但是在此后的多次試射中該型導彈表現并不穩定,在2009年5與和11月的兩次試射接連失敗。導彈是在“烈火”1上增加了一級火箭,使其變為兩級固體燃料導彈。導彈長度達到 15 米,直徑仍為 1.0 米,射程增加到 2500 公里。雖然印度在“烈火”2上進行了多種彈頭和制導方式的改進,但外界認為“烈火”2 由于彈體過長,沒有發展前途。
烈火3導彈射程約2500公里,重48噸,戰斗部1.5噸,2006年7月進行第一次試射,沒有成功;2007年4月第二次試射成功,2008年5月進行第三次試射成功到達最大射程3500公里,2010年2月第四次試射也取得成功。
烈火-3導彈
印度中遠程彈道導彈烈火4型2007年12月宣布開始研制,2010年10月首次試射沒有成功。2011年11月15日再次試射成功,射程約3000公里,增大了印度的戰略威懾范圍。印度媒體稱,導彈彈道最高點達到 900公里,飛越孟加拉灣,擊中預先設定目標,墜入印度洋班戈爾海灣。導彈飛行了3000公里以上,彈頭再入溫度達到了3000℃以上,試驗取得成功。雖然這些數據值得懷疑,但試驗基本達到了印度方面的要求。
2011年11月15日烈火-4導彈發射試驗
隨著烈火4試射成功,射程更遠的烈火5研制和試射也拉開序幕。2012年4月19日首次試射,導彈從奧利薩邦惠勒島導彈綜合試驗靶場發射后落入印度洋,射程約5000公里。
它是在烈火3基礎上研制的3級固體燃料彈道導彈,長17米,直徑2米,重50噸,戰斗部1.5噸,射程近5500公里,可以攜帶常規和核彈頭。
烈火-5導彈
目前印度已開始研制烈火-6洲際彈道導彈。印度官方聲稱烈火-6導彈設計射程為8000-10000公里,可從潛艇或陸上發射。導彈的第1、2級采用固體推進劑,第3級采用液體推進劑,彈長約為 40米,最大發射質量 55噸,可攜帶多枚分導多彈頭。
隨著印度綜合國力不斷增加,印正努力建立本國的武器裝備科研與生產體系,致力于提高國防科研能力和武器裝備的現代化水平。密切跟蹤周邊主要國家武器裝備的發展,對于我掌握并有效應對周邊安全動態、借鑒國外裝備研發經驗,具有重要意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