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過年了,2023年,我們兩口子種蔬菜雖然呷了不少飽虧,但仔細算了算,除去成本和開支,至少有10來萬的利潤,并不比打工差多少。”1月16日,在新化縣為民大棚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胡建國夫婦對前來調研的菜籃子協會相關負責人說。
家住古臺山林場的胡建國,是新化縣為民大棚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的法人代表,曾與妻子周柳娥在外打工多年。2009年,他和妻子厭倦了打工的日子,懷揣畢生積蓄來到西河鎮鳥山村,以每畝300元的價格,流轉土地100余畝,成立合作社,大力發展大棚蔬菜種植。
他們選擇到鳥山種植大棚蔬菜,主要是因為古臺山屬于高寒山區,山上一年四季氣候多變,再有就是,林場山多地少,很難流轉到大面積的平整土地。
剛開始來到鳥山種植大棚蔬菜的時候,很多人都感到不解,“在外打工多好,每月有固定工資領,突然改行種菜,要是虧了怎么辦?”
對此,胡建國夫婦這樣回答,相比于在工廠打工,種菜更加親近自然,讓他們能夠體驗到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與機器相比,蔬菜需要更多的照顧和關注,這也可以讓他們更緊密地與大自然聯系在一起。
其次,種菜可為他們夫婦提供更多的自由。相比于朝九晚五的工作,種菜的時間更加靈活,他們可以自由安排自己的時間,不必受到嚴格的工作紀律的限制。這種自由能為他們帶來更多的機會去追求自己的興趣和夢想。
“當然,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種菜能為我們帶來更多的滿足感。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勞動,看到蔬菜從種子長成果實,這種成就感真的無法用言語表達。”胡建國說。
在鳥山種植大棚蔬菜的10余年里,跟其他種植大戶不同,胡建國夫婦種植大棚蔬菜有自己的一套章法。
他們注重環境保護和生態平衡,很少使用化肥和農藥,純粹靠綠色、有機種植技術支撐,種出來的蔬菜,質量安全有保障,是新化縣菜籃子協會常年首推市民餐桌的農產品之一。
通過種植大棚蔬菜改寫了“種菜不比打工差”命運的胡建國、周柳娥夫婦,近年來,致富不忘眾鄉親,他們憑借在種菜領域獲得的豐富經驗,不但將自己的知識和技能悉數傳授給了當地菜農,還將創新的種植技術也毫不保留地傳授給了他們,以此提高土地的生產力,讓當地菜農走上致富的捷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