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動帶來改變 」
Positive Change Through Action
請查收本周的氣候領域大事
山西出臺全國首部不可移動文物自然災害風險管理政府規章
中國首部省級層面不可移動文物自然災害風險管理的政府規章——《山西省不可移動文物自然災害風險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將自2024年2月1日起施行。該《辦法》通過一系列制度設計和針對性措施,對不可移動文物實行預防性保護、加強文物資源管理、減少文物損失等方面做出了明確的規定 [1] 。同樣,山西在文物保護經費投入方面也取得了進展,1月12日,全國首家省級政府批轉設立的公益性文物保護基金——山西省文物保護基金于日前正式成立,為推進社會力量廣泛參與文物保護提供了渠道 [2] 。
山西是文物資源大省,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數量位居全國第一,其中木構建筑、古塔、石窟和古代民居建筑等古建筑文物世界聞名。但同時,山西省的地質、氣象等自然災害分布廣、影響大,全省88%的國保、省保級文物單位處于地質中高風險區。
在這樣的情況下,氣候變化導致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次和強度增加,正在進一步加劇自然災害影響。山西省司法廳有關負責人表示,自然災害對于文物的影響具有較強的不可預估性和破壞性。2021年10月2日至7日,山西遭遇了有氣象記錄以來秋季最強降水過程,全省平均降水量達到119.5毫米,是當地10月整月平均累計降水量的三倍以上。全省63個國家氣象觀測站過程累計降水量超過同期歷史極值 [3] 。因持續極端強降雨引發的洪澇、滑塌、泥石流等自然災害導致山西省1783處不可移動文物出現險情 [4] 。
(左右滑動看更多圖片)
山西暴雨半個月后,攝影師劉于 洋前往山西多個市鎮,用影像記錄了暴雨后古建筑的受損和搶險修繕情況。 ? 劉于洋 / Greenpeace
此次山西省即將施行的《辦法》明確了“因害設防、快速反應”等文物防災原則,明確了在風險管理上的責任劃分,并規定了災后補救性措施[5],在法治層面推動文物防災工作的落實。需要注意的是,在氣候變化背景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的時間、地區可能較近幾十年來有所區別,強度也常常“突破歷史記錄”。從氣象學的角度上,強對流天氣,如冰雹、雷暴、大風,仍較難精準預測,對文物保護工作構成嚴峻的挑戰。
2023年8月,綠色和平發布的《》報告指出,針對不可移動文物特點進行環境監測,加強與氣象、水利等跨部門合作,提高預警預報和應急管理能力,是氣候變化背景下文物保護的關鍵舉措。
與此同時,除了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外,其他級別的文保單位由于缺少資金和技術往往面臨更高的風險。 推動社會力量通過公益性保護基金的方式參與到文物保護中來,為這些低級別的文物應對風險提供了值得探索的資金保障機制。
2023,有記錄以來史上最熱的一年[6]
根據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中心(C3S)上周發布的新聞,2023年已被認定為自1850年以來全球溫度數據記錄中最熱的一年。世界氣象組織(WMO)[7]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8]也分別確認了這條信息。數據顯示,2023年全年近 50% 的天數比 1850-1900 年間的氣溫水平高出 1.5°C 以上。其中,6月至12月的每個月都比往年相應月份更熱,11月甚至首次出現平均溫度高于工業化前水平2°C 以上的情況。與此同時,全球平均海面溫度(SST)也居高不下,南北極海冰范圍也有減無增。海洋溫度升高會降低其吸收二氧化碳的效率,并且會誘發風暴和颶風等極端天氣。海冰的面積減少則會減弱其反射太陽光的能力,進一步導致海水升溫和冰川融化。這種惡性循環會加劇全球范圍內的升溫和生態系統崩潰。2024年,厄爾尼諾現象的影響預計達到頂峰,更加嚴峻的高溫熱浪或將到來。
“極地曙光號”停泊在阿根廷 南極研究站。該站點在2020年2月 6日記錄到當時南極有記錄以來的最高溫度18.3℃ 。? Abbie Trayler-Smith / Greenpeace
氣候變化或影響嬰兒出生體重[9]
近期,一項發表在《環境健康展望》雜志的研究 [10] 顯示,孕婦懷孕期間的熱暴露與嬰兒出生體重可能存在聯系。研究指出,懷孕期間的生理變化和胎兒的代謝活動會增加孕婦的熱脆弱性,從而影響孕婦的體溫調節能力。孕婦暴露于極端高溫環境會導致自身體溫過低或過高,進而引起熱休克、炎癥反應及子宮血流量減少等反應,從而減緩胎兒生長并改變其代謝和內分泌活動,導致胎兒生長異常。而嬰兒出生時的體型又與嬰兒第一年的死亡風險、兒童時期的發育問題以及成年后患各種疾病的風險密切相關。因此,孕婦和嬰幼兒等脆弱人群在氣候變化下面臨的健康風險必須得到重視。
中國的步氏巨猿曾因氣候變化滅絕[11][12]
近期發表在《自然》雜志上的一項研究發現,一種類似于現代猩猩的巨猿曾經在中國廣西地區的森林平原上生存了大約200萬年。這些食素的類人猿物種是地球有史以來最大型的靈長類動物,其站立身高可達3米,體重可達295公斤。曾經,這些巨猿的棲息地被茂密的森林和零星的草原覆蓋。大約60萬年前,巨猿棲息地的植被隨著干旱季節延長而變得稀疏,巨猿的食物和水源也變得稀缺。體型龐大的巨猿無法爬樹去探索新的食物來源,只能進食更多的樹皮、蘆葦和其它營養較低的食物,卻無法滿足生存需求。通過對牙齒化石、花粉和沉積物樣本的分析,科學家證實,這些巨猿是因為無法適應氣候變化導致的自然環境變遷才最終走向了滅絕。
《消失中的食物:
除了美味,我們還將失去什么》[13]
工業化農業和口味標準化不僅讓我們失去了的食物的多樣性,也讓與之相伴的飲食文化逐漸消失。科普書籍《消失中的食物:除了美味,我們還將失去什么》就以美食為切入點,帶我們重新建立起現代人與食物和自然的關聯。本書作者BBC資深記者丹·薩拉迪諾在10年間尋訪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記錄了40余種瀕危的食物與傳統工藝,在揭露食物消失的赫然真相的同時,帶給我們挽回重建食物文化的希望。食物觸及了從氣候變化到社會不公等我們這個時代的許多重大議題。作者通過追溯他筆下的種種食物,讓我們沉浸在來自不同人群不同地域的故事當中,啟發我們通過這些食物的遭遇反思我們自己。
《消失中的食物:除了美味,我們還將失去什么》
參考資料:
[1] http://www.sx.news.cn/20240112/07eb5665331b49f9af5c3e08d09f4285/c.html
[2] http://sx.people.com.cn/n2/2024/0113/c189130-40712550.html
[3] http://www.news.cn/mrdx/2021-10/11/c_1310237062.htm
[4] http://news.sxrb.com/GB/314060/10103041.html
[5] https://m.gmw.cn/2024-01/05/content_1303622361.htm
[6] https://climate.copernicus.eu/copernicus-2023-hottest-year-record
[7] https://wmo.int/media/news/wmo-confirms-2023-smashes-global-temperature-record
[8] https://www.nasa.gov/news-release/nasa-analysis-confirms-2023-as-warmest-year-on-record/
[9]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4/01/240108125432.htm
[10] Nyadanu,S.D.,Tessema,G.A.,Mullins,B.,Chai,K.,Yitshak-Sade,M.,&Pereira,G.(2023).CriticalwindowsofmaternalexposuretobiothermalstressandbirthweightforgestationalageinWesternAustralia.EnvironmentalHealthPerspectives,131(12),127017.
[11]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4-00033-8
[12] https://apnews.com/article/extinct-great-apes-china-8b801514b7e58d08c54c0bbcfbc2f27f
[13]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6315492/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