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8年“芯片封鎖”事件爆發以來,這幾年,芯片一直成為大家經常談論的話題。
作為產品設計師雖然沒必要具備半導體的專業知識。但也需要從產品的角度多了解一些芯片的情況。
今天斗服腦就來講講高端芯片自主制造為什么那么難?
我國每年進口的美國半導體產品,主要是高端芯片,超過3000億美元,而我國一年的軍費不過才2000億美元。
美國的幾家芯片巨頭在中國市場賺得盆滿缽滿,但近年來還多次以國家安全為由,一會禁售這家,一會制裁那家,目的就是扼殺我國的芯片產業,從而將核心技術永遠掌握在他們手中。
2017年大陸集成電路產業產值達5000億人民幣,約占全球份額的11%,而我國的臺灣卻占到了16%。按營業收入排隊,全球前20名大半導體企業,大陸一家沒有,而臺灣有臺積電等三家入圍。
以我國的超級計算機天河二號為例,它的運算速度在國際比賽中多次拿到第一。但專家透露,前面六次用的都是美國的芯片,直到2015年4月美國決定向中國禁售有關芯片后,2016年研發的“神威·太湖之光”超級計算機才 “搭載了全國產的芯片”(所謂“搭載”是否指用了一部分?)。最后在國際比賽中再次奪冠。
大家知道,芯片產業是個需要前期大量資金和人才投入的行業,是個投資回報周期比較長的行業;更是需要薪火相傳,幾代人堅持不懈,辛勤勞動,迭代創新的積累,才能發展到今天的巔峰。
國際上的半導體行業巨頭幾乎都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起步,用漫長的時間和巨量的人才投入,才換來了今天的技術積累。我國的半導體產業遺憾地錯過了一個黃金的年代,改革開放后,雖然我們在中低檔芯片領域也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但對高端芯片的開發,只靠市場競爭機制,就很難趕上美國的水平了。
到了上世紀90年代,曾有一些有遠見的科學家如倪光南等人主張自主核心技術,提出要瞄準美國的主要核心芯片(如英特爾的Xeon),攻克高端芯片技術難關;但也有一些專家和經濟學家認為做芯片不如買芯片,也就是所謂“用市場換技術”論,并說不用擔心美國會輕易放棄中國這樣巨大市場和巨額利潤。一些主張市場導向的領導也顧忌投入大,風險大。這就使我國的芯片產業再次遺憾地錯過了一個機遇。
名詞解釋:
半導體是一類材料的總稱。
集成電路是用半導體材料制成的電路的大型集合。
芯片是由不同種類型的集成電路或者單一類型集成電路形成的產品。
通常我們所說的芯片都是我們所看見的手指甲大小的黑盒子,這種都是封裝好的。
我們生活中所有的電子產品都要用到芯片
黑盒子里邊就是集成電路, 如圖,晶圓上每一個小格子就是一顆集成電路。
盡管目前我國芯片產業面對供給不足、人才短缺等諸多挑戰,但我國芯片的自主研發和量產是勢在必行的。
芯片是國家強國戰略。要完成我國芯片制造業趕上世界水平,最少還要幾年甚至十年。現在我們20納米還不成熟。世界先進水平已經達到5納米 3納米。這個問題不解決,就無法完成國防、科技的突破。國家已經下定了決心要有所突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