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視劇《康熙王朝》中,姚啟圣協助康熙收復臺灣的段落無疑是整部作品最精彩的部分之一。
劇中,姚啟圣為康熙獻策:朝廷平臺,當以政略為主,戰略為輔,二者結合。朝廷對臺灣,應該堅持“三必剿”:
1.鄭經等人孤懸海外,早有裂島為疆,另立皇朝之意,所以一必剿在于“剿其心”;
2.臺灣水師所以橫行無忌,是因為其水師勝過大清水師,二必剿在于“剿其兵”;
3.臺灣荒蠻之地,既缺銀又缺糧,無論軍需民用,全仰仗與大陸通商,所以這三必剿在于“剿其海陸”。
這其中的“剿其海路”就導致了后來福建沿海“五府十三縣一百一十八萬”沿海軍民通通搬家的原因,也就是著名的“遷界禁海”。
電視劇作為藝術作品,難免演繹,事實上,姚啟圣并不是提出遷界禁海的人,不但如此,他還是遷界禁海的反對者。
史料記載,順治年間就有人明確提出了遷界禁海。
比如海澄公黃梧上奏朝廷,密陳“滅賊五策”,其中的第一條就是:鄭氏仰仗區區彈丸之地,能一直堅持到今天,真正的原因就是沿海的人民鋌而走險,“糧餉油鐵桅船之物,靡不接濟”,“若從山東、江、浙、閩、粵沿海居民,盡徙入內地,設立邊界,布置防守,不攻自滅也。”
比如房星煥也曾獻策:島上什么都缺,物資都從我沿海居民貿易交通而來。如果把沿海之民遷入內地,“畫地為界,仍厲其禁,犯者坐死”,島上于是就會失去物資來源,即使前來掠奪,也一無所得,這樣他們就會“如嬰兒斷乳,立可餓斃矣。”
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真正的遷界禁海,并不只是福建沿海的五府十三縣,而是涉及5、6個省份,所涉及的人口也絕非118萬,而是更多。
原因很簡單,以水師的機動能力,完全可以到達我國的大部分海岸線,僅僅福建一省遷界禁海,是起不到作用的,只有沿海各省同時嚴格執行才會有效果。
百姓遷界要遷多少呢?電視劇中似乎沒有交代,史料中有的說向內地遷30里,有的說40里,有的是50里乃至200多里,就按30里來算,五六個省加起來,這會造成何等規模的土地拋荒?會讓多少老百姓失去自己的家園?
據康熙朝工部尚書杜臻記載,遷界禁海實施后,僅廣東一省,就因為遷界禁海荒蕪了31692頃土地,福建的數字是25940頃,兩省合計拋荒5759600畝!這只是兩省,數字就已經如此驚人。
所以,遷界禁海一經提出,就遭到了很多大臣的反對,他們認為這樣勞師動眾,主動讓出沿海的大片土地,實在是下下策。
如廣東巡撫王來任就曾上疏反對:“縮地遷民,棄其門戶而守堂奧,臣未之聞也。”
福建水師提督施瑯也曾上疏反對說:何必為了鄭經這個盤踞絕島的“殘孽”,而把五省邊海的大片土地劃為界外?自古帝王致治,得一土則守一土,怎么可以既得之封疆而復割棄呢?
滿清的軍功貴族們怯于海戰,眼看天下大定,只想安享富貴,他們完全不介意為此犧牲一部分沿海老百姓的利益乃至性命,其積極推動“遷界禁海”,原因就在于此。
順治十八年,順治皇帝在上諭中說:之前因為浙江、福建、廣東等省份,時常有鄭氏前來侵犯,以致生民不得安寧,所以“盡令遷移內地,實為保全民生。”
實施遷界禁海的官員也對百姓說:海寇時常出沒,搶奪你們的財物,皇上為了你們的身家性命,所以讓你們遷到內地,避其鋒芒。
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榕城紀聞》記載,遷界禁海命令下達的當天,帶著妻子背著孩子的老百姓遍布道路,他們的房子被燒毀,片石不留。遷移的過程中,“民死過半,枕藉道涂”。幸存者趕到內地,沒有一點口糧,餓死就在眼前。
《莆變紀事》記載,老百姓被勒令遷徙,他們的房子被毀壞,墻被推倒,“民有壓死者”。很快,這個地方變成了一片無人區,官府又下令砍樹,老百姓們所種的果樹果林、合抱的松柏樹都被砍伐殆盡。
遷到內地的百姓有的全家服毒自盡,有的錢盡投河。青壯年可以去當兵,老的就只能填溝壑。“謀生無策,丐食無門,賣身無所。輾轉待斃,慘不忍言。”
康熙元年,禮科給事中胡悉寧上述描述了遷界禁海一年的成果,其中寫道,據他了解福建已經死亡8500多人,死而未報的不知道還有多少。
閩浙總督李率泰在他的遺書中給康熙寫道:我之前在廣東時,百姓尚有生存的依賴,最近因為遷移,“十不存八九”。
由此可見,清政府只知道強令遷移,而在善后安置工作上,幾乎沒有做什么安排,這造成了大量百姓的死亡。
遷界禁海對沿海的百姓,完全是一場噩夢,數千里肥沃的土壤讓給了蓬蒿野草,搞得“鬼怨神恫,山愁谷怒”。
而且,遷界禁海對沿海的經濟造成了巨大的打擊,其損失是相當巨大的。廣東巡撫王來任曾說,廣東一省每年就要因此損失30多萬兩的賦稅,這還不包括鹽稅、漁稅和商稅。一省如此,五省六省呢?
朝廷的損失如此巨大,他們如何應對?答案是,責令界內的百姓攤賠。不僅界外的百姓要遭殃,界內的百姓也跟著倒大霉。
更嚴厲的事情在于,官府頒布了嚴格的禁令,所有百姓,凡是敢于越過邊界的,殺無赦。
當時的邊界上懸掛告示牌,上面寫著“敢出界者斬”,“越界數步,即行梟首”。
當時莆田縣有一個叫張安的千總,他在邊界巡視時,只帶一把刀,逢人必殺,十年之間,他殺的人數以千計。
有的百姓在邊界定居下來后,他們豢養的牲畜家禽不識道路,越界之后,百姓跑去抓,被逮到就是死路一條。
《廣東新語》記載,廣東東起大虎門,西到防城,有三千多里的邊界,百姓一旦越過邊界咫尺就會被殺掉,所以,百姓誤出邊界而被殺的人“不知幾何萬矣”,作者感慨:“自有粵東以來,生靈之禍,莫慘于此。”
關于遷界禁海給百姓造成的困難,電視劇《康熙王朝》也有表現,為了反抗這個政策,憤怒地百姓挖了姚啟圣的祖墳,但姚啟圣依舊無怨無悔,忍著罵名繼續執行他的遷界禁海政策。
導演在這里想表達的,無非是民眾的不顧大局,和姚啟圣的無私無畏。
但是,我們要問:是保存死人的尸骨重要,還是保存活人的性命重要?百姓無緣無故遭此大難,他們的反抗怎么反而成了愚昧無知,無理取鬧?而那些視百姓如草芥,不顧百姓死活的官員和朝廷,怎么反而成了大公無私,目光長遠?
還有一條我們要注意:如此嚴格的遷界禁海,勢必導致沿海的貿易中斷。從順治18年到康熙20幾年,我國的海上貿易之路為此斷絕20多年之久!其中的經濟損失又有多少?造成的歷史遺憾又有多少?
有人或許會說,遷界禁海損失很大,但效果也還是有的,畢竟臺灣最后收復了。事實真的如此嗎?
《臺灣外紀》記載,鄭經面對清政府的遷界禁海,多次派遣士兵登陸入山,砍伐樹木,修建船只,“又別遣商船前往各港,多價購船料,載到臺灣,興造洋艘鳥船,裝白鹿皮等物,上通日本,下販暹羅、交趾、東京各處以富國。從此臺灣日盛,田疇市肆,不讓內地。”
電視劇中,姚啟圣所謂的“剿其海路”,前提是“臺灣荒蠻之地,既缺銀又缺糧,無論軍需民用,全仰仗與大陸通商”。這是完全不符合歷史事實的。
首先“軍需民用,全仰仗與大陸通商”是完全錯誤的。如上所引,鄭氏的海路早就可以連接東南亞各國,日本、暹羅、交趾……而且,中國從來就不是一個單純的陸地國家,宋明之際,中國的海上貿易何等發達?
其次,臺灣是“缺銀缺糧的蠻荒之地”嗎?臺灣收復后,施瑯曾親自上島查看,并奏報康熙說,島上“野沃土膏,物產利溥,耕桑并耦,漁鹽滋生,滿山皆茂樹,遍地俱修竹。硫磺、水藤、糖蔗、鹿皮以及一切日用之需,無所不有……且船帆四達……”
由此可見,遷界禁海是完全的敗筆,不僅給老百姓造成了巨大的痛苦和災難,也給清政府和中國帶來了種種困境和難題,而對于鄭氏來說,清政府的遷界禁海,則是主動讓出大片沿海土地,是“贈我以田園,又予我以藪澤” ,是完全的愚蠢。
康熙23年,臺灣之所以能回歸大陸,自有其歷史必然性以及多方面的原因,但這些原因中,并不包括遷界禁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