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勝者強。
作者 | 牛莉
出品 | 車旅人
看一個人的品質,不要看他順境時怎么做,而要看他逆境時怎么做;
同樣,看一家企業的成色,不要看它在市場順風順水時的表現,而要看它如何自強自立成功穿越逆風局。
2023年的汽車市場,對所有品牌都很殘酷,對合資汽車品牌尤其殘酷。
“下跌仿佛是在一夜之間開始的,而且開始了之后停不下來,完全無力招架。”
這位不愿具名的合資車企員工的感受恐怕是許許多多合資車企員工的寫照,動輒20%、30%的下跌幅度是過去這些年幾乎從未遇到過的。
但在這其中,一汽-大眾是一個例外。
1月15日,在大本營長春,一汽-大眾旗下三大品牌舉辦了口罩3年之后的第一場大型新聞年會。
在年會之前,一汽-大眾對外公布了2023年的銷量成績:
2023年,一汽-大眾累計完成終端銷售約191萬輛(含奧迪進口車),同比增長4.8%;
這其中大眾品牌約105萬輛,同比增長0.9%;奧迪品牌約69.8萬輛,同比增長9.8%;捷達品牌約16萬輛,同比增長10.3%。
“2023年,我們全力突破新能源薄弱項,自主完成了車機系統的智能升級;針對電池安全,一汽-大眾新能源中心開展了從電芯到模組再到電池包的436項多次安全測試,試驗標準也遠超國標要求;全力深化數字化轉型;同時股東雙方迅速達成一致,捷達品牌獲得出口授權,2024年將開拓海外銷售渠道。”
一汽-大眾董事、黨委書記、總經理潘占福總結2023年的點點滴滴。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一汽-大眾用《道德經》第三十三章中的這句來為自己2023年的成績單作為注腳,再合適不過。
01
定力
1992年成立,一汽-大眾算是改開大潮中第一批汽車合資企業之一了。
一方面引入最原汁原味的德系大眾汽車;另一方面,培養自己的設計、研發和工程團隊開發更適合于中國消費者的車,例如A級轎車市場的常勝將軍被譽為“駕駛者之車”的寶來等。
講述這段歷史主要是想說,從誕生起,這家合資企業就沒打算一直“等、靠、要”。
君不見,那些直接躺平只等合資外方股東往腰包里塞錢的企業,如今或已消失在歷史長河中,或風雨飄搖中……
這是一汽-大眾這家企業能成功穿越一個又一個逆風局、下行周期的關鍵原因之一,也契合了它為自己選定的注腳——自勝者強。
擁有了這樣的品質,面對2023年殘酷又復雜的競爭局面,一汽-大眾沒有慌,反而凸顯出了自己穿越周期的強大能力。
一方面,夯實燃油車的底子,傳統的強項不能丟,而且要加強。
邁騰、速騰等車依舊占據細分市場銷量榜首;攬巡攬境上探沒有天花板,雖然豪華品牌的價格瘋狂下探,但一汽-大眾硬是用品質和實力趟出了一條高端之路。
另一方面,火速補強新能源車的能力,你說我車機不好,立刻補車機的不足;你說我智能化不夠,立刻補智能化的功課。
2023年還流行一個詞——內耗。
但是你看,優秀的企業和優秀的人一樣,當我們還在那里傷春悲秋感慨世事維艱時,一汽-大眾早已在全力提升自己了。
一方面,產品力實在太能打,品質實在太能打,但另一方面,面對2023年這樣前不見古人的極端市場局面,一汽-大眾這種定力也起到了定海神針般的作用。
也讓一汽-大眾成為2023年極少數實現正增長的合資企業。
02
實力
沒有實力,空有定力,肯定是萬萬不行的。
這一次赴長春,得以有機會一次性參觀了一汽-大眾三大中心。
這三大中心分別是:新技術開發中心,新能源中心和規劃技術中心。
從業10余年,可以說參觀過大大小小燃油車的、新能源的無數工廠,也在一座座看似相似實則大有不同的工廠中,得以窺見一家企業的技術成色和實力底色。
算起來,我還是一汽-大眾的用戶了。
人生第一臺車就是一輛第七代高爾夫。
從開上第一天到最后賣掉,差不多5年時間,除了常規保養進4S店,這個車的故障率可以說是——0。
這輛高爾夫陪我和家人一起幾千公里自駕出劍門蜀道,穿越河西走廊直至西出陽關;也曾自駕318,看過稻城的絕美風景,赴色達五明佛學院朝圣。一路上各種硬核越野車爆胎的、拋錨的,但小高一路平平安安。
作為一名長期觀察汽車行業的老司機,真的要給普通老百姓一些購車建議,就是買車一定還是首選老牌企業,不買一汽-大眾,也可以買上汽大眾。
為什么呢?
就我這次參觀的三個中心,我舉幾個小例子,講一講汽車質量控制的重要性和細節性。
例如,在一汽-大眾規劃技術中心,工程師介紹,這個中心更像一個——幕后英雄。
我敢肯定,這樣的中心國內沒幾家車企有。
例如傳統燃油車和混動車型的發動機、變速箱裝配,目前行業大部分采用的還是手工方式進行發動機、變速箱的對拼合裝。
但在一汽-大眾規劃技術中心,結合3D視覺引導技術、全自動送釘緊固技術、協作機器人技術,創新實現發動機和變速箱的全自動集成裝配,通過智能化的裝配方式,避免汽車的“心臟”在裝配時產生潛在劃傷。
這里擁有80多項行業領先的制造技術,這也就是為什么,一汽-大眾的車子,故障率那么小的主要原因了。
再比如,在一汽-大眾新技術開發中心。
這里擁有行業一流的試驗設備,例如碰撞試驗中心、車身零部件試驗中心、整車能耗排放試驗中心、驅動系統試驗中心、智能燈光系統測試中心、新能源中心車間等等一應俱全。
這里的碰撞實驗中心也是國內最前進的試驗室之一。
整車能耗排放試驗中心,包含四個整車能耗排放試驗室和兩個排放蒸發試驗艙,可完成電驅動、混合動力、燃油車能耗和各類排放法規類試驗,此外還具有后續10年延展標準的前瞻性試驗能力。
你看,一汽-大眾連10年后的能耗排放試驗延展都準備好了,但是許多帶著各種目的來的新造車企業,能活得過10年嗎?
第三個中心就是——一汽-大眾新能源中心。
這里是一汽-大眾的未來。
這個中心已經有98套先進設備,同時獲得了德國大眾認證和CNAS(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認證,可開展從電芯、模組到電池包,共計436項全場景路況測試。
在大眾獨有的長序列試驗中,電池包需要先后經過“高低溫存儲+溫度沖擊+機械沖擊+機械振動+鹽霧測試+濕熱循環+浸水試驗+浸水式溫度沖擊”,以遠高于行業的層層極限試驗,保障極端工況下駕乘安全。
事實上,據一汽-大眾高管透露,其混動技術已經準備好,未來1-2年將會全力投放混動產品和新能源產品。
但一汽-大眾并沒有一刀切,它為2024年制定了190-200萬輛的銷量目標,你看,是不是很沒勁?
并沒有大幅的增長,我認為這才是真正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該有的樣子,因為它完全可以喊一個——300萬輛,反正完不成又不會追究法律責任,大不了落下一個“放大炮”的外號,但一汽-大眾不會這樣。
牛姑娘說
的確,面對中國汽車品牌的強勢反攻,合資企業如今的處境是非常艱難的。
但是反過來說,多少年,合資企業都躺著掙錢,而中國自主品牌一直在泥濘中打滾、掙扎。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這不過是汽車行業發展的正常規律和周期罷了。
既然是周期,就無需恐慌,只要做好應對和布局即可。
扭曲的市場催生扭曲的企業,但好在,這個市場里還有像一汽-大眾這樣的企業,如定海神針般自立自強。
只要有這樣的榜樣在,這個行業就一定會向新向好。
最后,讓一汽-大眾的中外高管們秉標準中華傳統文化之拱手禮給大家活兒拜個早年吧!
2024,自立自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