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談擎說AI
在分析紅旗新能源時,我們拿過一位同樣對標高端市場的選手做對比,這位玩家就是智己。
智己也許并不是2023年市面上存在感最強的幾位玩家之一,但生于上汽,主打高端市場,不凡的身份與使命加持下,也注定了其并非時代里的一位玩票過客。
2023年,智己汽車聯席CEO劉濤為品牌立下的銷量目標為4.5萬,然而即使在年末幾個月借助LS6把價格卷到接近20萬,3.83萬臺的塵埃落定,也使得這目標并未如愿達成。
天眼查APP信息顯示,智己汽車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0年12月25日,隨著揮別2023,智己度過了自己的三歲生日,對一個汽車品牌而言三歲依舊年輕,但在潮水洶涌的新能源時代里,三歲誠然也不再稚嫩。
從正式“與民同樂”的智己LS6上市,到幾天前另一位親兄弟飛凡首度換帥,上汽新能源自主沖高矩陣里,面對銷量屢戰屢敗,兩員大將似乎正在躁動起來。
我們也不妨循著這碎片式的訊號,來管窺一番上汽旗下兩員大將,在2023的得與失,以及2024或將駛向何方。
//王駿與雪上加霜的飛凡
1月11日,上汽集團官方宣布,乘用車總經理、非凡汽車CEO吳冰卸任,職位由華域汽車總經理王駿接任。
吳冰作為一員上汽老將,自1988年便入職上汽通用,歷任過雪佛蘭事業部部長、集團保險銷售公司總經理、享道出行CEO等等,至2022年,吳冰正式接任楊曉東成為上汽乘用車總經理。
根據太平洋汽車數據,2022年非凡汽車銷量為1.36萬,2023年2.03萬,本是職業生涯高光時刻,但面對飛凡這塊燙手山芋,吳冰的率領似乎并未給到太多成績上的實質性推進。
新帥王駿在接任吳冰之前,是上汽集團旗下華域汽車總經理,華域汽車這家公司可能很多人并不熟悉,但其去年上半年營收高達769.71億元,也早已不再依賴上汽的單一客戶資源,已然躋身國內頭部的汽車零部件供應商之列。
一位對整車制造,供應鏈更有經驗的老將到來,會給飛凡注入全新想象力,但如果我們仔細觀瞧一番飛凡要面臨的重重挑戰,這似乎又是一個未知數。
這主要在于上汽自主新能源方面的布局,正在發生著潛移默化的轉變。
首先是兩汩新鮮血液的生變。
脫胎于榮威的飛凡誕生時便扎根20-30w市場區間,把飛凡從榮威剝離而單獨立新,能夠有效切除榮威品牌在下沉市場的大尾巴,并且適時抓住我國本土主機廠都在沖高的機遇,所以在當時看來,這并非一個考慮不周的決策。
對于我們更熟悉的智己而言,則是涉足利潤油水更豐盈的30w+市場,幫助整個集團把握住電動化帶來的最大上探機會。
在兩汩新鮮血液的加持之后,不難發現,上汽已經下有榮威、名爵、五菱、寶駿等等在傳統核心地帶各司其職,沖高路上,稍上飛凡,再上智己,從整個集團自主品牌排布戰略來看,分割清晰,各家可謂蓄勢待發。
但成績勝過千言萬語,飛凡與智己兩位被寄予厚望的大員,產品猛如虎,回頭一看月銷一千五,成為了很長一段時間里上汽沖擊新能源的一個縮影。
直到去年8月份,一個微弱訊號,對家的嵐圖新FREE到來,26.69萬的上市售價,較老款直降6.67萬,銷量也不再帶著智己玩,迅速支棱起來。
一潭死水終歸還是被價格戰盤活。
10月12日,智己迅速跟進,在LS6更兇殘的姿態之下,上市權益價直接21.49萬起,據智己,LS6上市20天鎖單已經突破1.8萬臺。
不過老大哥正洋溢在價格戰的魔法里時,飛凡難免有些瑟瑟發抖。
前文提到,談擎說AI認為上汽在自主新能源的沖高路上,品牌市場的預設布局其實足夠優秀,但隨著智己終歸也走入降價博弈的大流,這就成為了打破上汽品牌矩陣秩序的第一塊多米諾骨牌。
具體來看,對于定位高端的智己倒下第一塊骨牌,飛凡很可能要被迫做出調整。
飛凡汽車定位本就略低于智己,就比如綜合售價為18.99-38.99萬的飛凡R7,或許正是隨著LS6價格下探到21.79-27.99萬,其2024三款車型價格已經調整到18.99-22.99萬。
毋庸置疑,基于誕生時的定價策略,飛凡較智己競爭力是有限的,但就像同為中大型SUV的LS6和R7,兩兄弟幾乎已經在同市場區間短兵相接,這對于飛凡來說很可能并非好事。
至于接下來的后果,我們曾猜測飛凡可能甘做綠葉,共同與智己抵御其他競爭者,但今天面對新帥王駿上任,可能性更大的或許還是飛凡仍要鏖戰。
但短期內若想立竿見影出成績,很可能就要被迫進一步下沉,但當飛凡這第二張骨牌倒下后,最高價已上探到17.68萬的榮威D7,難免又要瑟瑟發抖。
畢竟大家都知道飛凡正是從榮威分割出來的高位產品線,價格趨近的情況下,基于上汽預設和C端認知,對于榮威絕不會是一件好事。
但隨著智己“破功”,在談擎說AI看來,隨著吳冰離去,王駿初至,眼前飛凡的兩難境況,很可能是其要救的第一場火,再往遠了看,后面則是上汽自主新能源嚴絲合縫的品牌秩序,或許已然不再。
至于如何捋順這一團線,很可能還是要從智己這根線頭開始。
//智己:夾縫中的高端
智己在上個月終于走到了自己的一個里程碑,月銷首度破萬,但這與深諳“價格即正義”的LS6脫不了關系。如果我們回望這個年僅三歲的品牌,其實已經歷盡滄海桑田。
畢竟再回首智己初心,首款定價33.88-57.88萬的L7,當前月銷量已經來到了個位數,基本上被宣告即將走向生命盡頭。
作為上汽的“頭號大事”,智己終歸還是經歷了一場回旋鏢式的走線,表征初心的L7衰敗,也意味其三年攻伐,無疑很難用成功來形容。
為何會如此?我們不妨復盤一番兜兜轉轉的智己“原罪”。
這就不得不提另一位與智己頗為類似的借機沖高玩家,嵐圖。
都是來自傳統車廠的新能源品牌,都是試圖上探曾經未涉足的市場,但在銷量上,嵐圖的命運與本段這位主人公頗為相似,在談擎說AI看來,其實兩家迫切需要的東西是相通的,即一個能夠深入市場的“人設”,畢竟汽車市場里,大眾產品講究的是寬度,再上探則必然需要垂度。
蔚小理的故事已經告訴我們,相較于做六邊形戰士,帶個尖兒往往是立足新能源豪華市場的第一步,而在這一點上,直到今天,智己能夠讓我們看到的稀缺性似乎都實在有限。
首先就是定位模糊。
智己汽車誕生之際,被上汽集團定義為高端智能純電汽車項目,也因此,圍繞這一黃金標的,上汽賦予了智己很多初印象,首先就是名字中的“智”,這也是智己理念中“智能時代出行變革的實行者”之核心。
不過想在白熱化的競爭里占得一席,單靠特斯拉、小鵬們早已立穩的“智”,似乎已經有些行不通。
為此,上汽還在智己的定位上,一時間里以駕控來展現差異化。除此之外,再比如“與用戶共生共創”,推出“用戶數據權益計劃”,基本上新能源市場里炙手可熱的屬性,智己都在往自己身上加持。
頗像是為新造車開辟了一條“人設堆料”的新思路。
也許有人會認為這樣的指摘多少有些無端,畢竟新能源時代的內核本就這么多,蔚小理們也是模仿特斯拉走到今天。
不過在談擎說AI看來,這并不盡然,就比如我們可以說理想的起步是追隨特斯拉,但其扎根已然完全和前者存在不同的邏輯路徑。我們可以陰陽其“冰箱沙發大彩電”的鼻祖身份,但自然不能對銷量視而不見。
再或者,不妨看一波波而至的后浪,如果說蔚小理們已經把可用人設占領完畢,那么黑馬如問界,再或者自主大廠的極氪,仰望,今天一個領跑性能,一個表征新時代中式豪華,一批批能夠自成一派的新血液仍在不斷輸入市場。
談擎說AI所認為的智己“原罪”,簡單來說其實就是,新能源市場說大很大,可以容得下數十家車企,不差蔚小理,也自然不差一家智己,但它說小也小,畢竟,這里從來容不下兩個蔚來,或者兩個理想。
除了“人設”,智己的“堆料”思維,似乎也在產品上照出了影子。
從曾經所謂的駕控,或者穹頂式擋風,半幅方向盤等花活兒,到今天LS6激光雷達+Orin芯片,零百加速3.48秒,不難發現,智己所擅長的,似乎正是把市面上最新的,最叫座車型所具備的硬件或技術,整合到自己的產品之上,并繼而在某些參數上,微微超越競品。
但這里或許存在一個前置性誤區。
就像是穹頂式擋風,半幅方向盤,也并非特斯拉首創,話題性確實爆棚,但“暴曬+不趁手”的實際用戶體驗究竟如何,似乎仍是褒貶不一,再或者激光雷達,本質上是對當前智駕軟件技術不成熟而做出的冗余補足。
說白了,其實就像是特斯拉,并非某些“料”帶火了這個品牌,而是這個品牌帶火了某些“料”。
所以當我們穿過LS6一貫“智己式”的“時效性”光鮮,價格或許還是其最大殺手锏。
而這張競爭一旦激烈,人人都能打出的牌,真的能帶智己走一段長期主義的路嗎?
//飛凡換帥,智己下一步怎么走?
從表象上來看,飛凡的換帥或許與銷量長期萎靡不無關系,但更深入的話,銷量萎靡也很難推脫打法上的問題。
智己短期回血的確讓成績得以挽尊,但本質上似乎仍很難表征其打法已經在往良性修正。
所以接下來,倘若智己奔著大眾市場一條道走到黑,這無疑意味著一場對飛凡不公平的內部賽馬將在上汽內部展開。
在談擎說AI看來,想要徹底扭轉智己的頹勢,或許還是要從長期以來的打法修正下手,在今天飛凡換帥的思路之下,智己相關方面的改革是否也會在短期內跟進?似乎頗值得我們關注。
就像今天的LS6,一如既往檢索著智己不斷累積的“人設庫”,但兜兜轉轉三年里,駕控的坑被極氪占得越來越扎實,智能也成了“遙遙領先”家的招牌。
如果我們進一步來看后兩者的打法,對此差異也就不會太意外。
畢竟人設很難空穴來風,在極氪前面,深耕賽車事業多年的領克,早就已經把駕控人設的路鋪就,可以讓極氪盡情圍繞于此發揮,而背靠華為的造車大軍們,智能化的背書力也可謂信手拈來。
而當我們再回到智己身上,看到的畫風大抵是:本就沒有前置賦能的契機,卻又想要魚和熊掌兼得。
就像左手L7還主打“駕控旗艦”,右手LS7就轉頭主打“智能旗艦”,今天的LS6更是融會貫通,直接給出“未來智艙”。成年人不做選擇,主打一個博愛。
智己的發展,其實也是我國傳統車企沖擊高端新能源的一個縮影,一如嵐圖,或者紅旗新能源,大家的產品各異,但是在銷量萎靡和借助降價魔法提振方面,卻又出奇地一致。
再觀其另一個共通之處,或許與背后管理層的履歷也不無關系。
比如前文我們提到的前飛凡CEO吳冰,或者智己聯席CEO劉濤,都是在上汽體系內履歷超過25年的老將,可謂正統油車科班出身。
但反觀去年市場上的另一批黑馬深藍,去年累計銷量突破12萬,其董事長王孝飛是80后,總經理鄧承浩是85后(長安體系最年輕的85后總經理)。
尤其是鄧承浩,2011年畢業加入長安汽車,先后擔任了長安新能源總體技術總監和動力開發部副總經理、長安新能源動力開發部副總經理等職,在新能源方面的經驗可謂足夠豐富。
在談擎說AI看來,領頭人的年齡與履歷或許無法直接與一個品牌的成績劃等號,但今天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里,不走捷徑的成績,又往往是一個品牌最有力的證言。
從智駕,到智能,再到智艙,錢燒了一路,卻好像又仍在原點。或許當智己停下自己折騰的腳步之后,含著金湯匙出生的它,才能真正清醒地走入戰場。
我們也衷心希望在2024,可以看到這一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