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臘八,知有此節,實是教科書里學來的,至少在我這,南方小鎮,十二月二十四的小年才開始有儀式感熱鬧起來。
雖則如此,仍不免找來蘇軾臘八詞一首,既應節景,又看看他是如何過的。
一看之下,喲,又是吃吃喝喝啊。
但我可不是在指責他,而是羨慕他日子過得可真爽,我等升斗小民,不就圖個吃喝玩樂看得見的安穩嗎?
且看:
南歌子 黃州臘八日飲懷民小閣
衛霍元勛后,韋平外族賢。
吹笙只合在緱山。
同駕?鸞歸去、趁新年。
烘暖燒香閣,輕寒浴佛天。
他時一醉畫堂前。
莫忘故人憔悴、老江邊。
先解詞題。
張夢得,字懷民,又字偓佺,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春被貶謫到黃州,與蘇軾命運相似,志趣相投,相處融洽。這年閏六月,他于江邊建亭,蘇軾為之取名“快哉”,并作《水調歌頭 黃州快哉亭贈張偓佺》,既描述新構周邊之風景,覺得與歐陽修于揚州所建平山堂有得一拼,又寫自己雖是犯官,但心胸開闊——
“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正是此中千古名句。
之后的十月十二日晚上,蘇軾解衣欲睡,卻見月色入戶,美不勝收,于是欣然起行,跑到承天寺找張懷民聊天扯蛋共賞白月光,又為我們留下“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千古名篇。
不得不說,張懷民跟“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的董傳一樣,實乃中華文化里的幸運兒。他們若非與蘇軾的交往,便會如滄海一粟,不為人知,埋沒于歷史長河之中——當然,反過來講,蘇軾也在與他們的交往中感受到了快樂,過好了自己的那一天那一月那一年。朋友的慰藉,都是相互的。
回到臘八節這天。
蘇軾與張懷民酒足飯飽,斜倚幾上,鋪紙磨墨,唱和詩詞。
蘇軾用漢朝賢明外戚的故事點出,張懷民乃是宋仁宗張皇后的同族;又以周朝王子晉、唐朝文簫成仙的故事,判斷你在黃州待不了多久,很快就能被召回朝廷。
詞的下片,讓我想到初中畢業時的情景。那時粗學了幾句英文,便時常想要用用,don’t forget me就是留言本里最常用的句子。
只不過,我們那時風華正茂,所謂的勿忘我,更有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意味。而蘇軾的忽忘我,則真的是一個重歸廟堂,一個仍在貶所有深沉感喟。
隔著千年,我也能想象,當張懷民看到蘇軾擲筆長嘆,于心不忍,卻也只好端起酒杯勸他:
來來,兄弟,別想那些,咱喝喝喝,快樂一刻是一刻,激爽一分賺一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