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就不聊A股市場了吧,聊聊QDII。最近只要是涉及QDII的話題,就非常火爆,至于為什么,我并不想去探討。
不過我發現了一個不太正常的現象:場內的QDII相關的ETF/LOF頻繁出現了溢價的情況。
尤其在1月15號(周一)的時候,出現了日經指數相關的ETF集體溢價的情況(見《》),我提示了下風險,其實基金公司也提示幾次溢價風險了,但關注的人不多。結果周二,溢價更大了;今天,開盤還停牌半小時。
近期關注日經225指數以及美股醫藥相關ETF/LOF的朋友要格外注意了,你們要注意在股票交易軟件觀察一個叫“IOPV”的東西。之前有網友讓我寫下溢價怎么看,其實很簡單,打開股票行情軟件就能看:
(數據來源:同花順,2024.01.16)
ETF在場內交易的過程中,會根據ETF實際持倉的所有股票的即時價格,實時更新一個叫做IOPV的數字,所謂的IOPV,全稱是Indicative Optimized Portfolio Value,也就是基金份額參考凈值,而這些底層股票的實際價格加權而成的參考凈值,和ETF作為一個交易標的,在場內最新成交的價格,兩者之間的價差,就是所謂的ETF折溢價。
簡單來說,場內的交易價格超過了實際凈值,這種情況曾經發生在各種原油場內產品中,見《》,歷史上溢價曾經高達40%。
我其實對這種溢價的產品都是敬而遠之的,即便是場外沒額度了,也不輕易參與(日經指數掛鉤的ETF還不一樣,這個目前還沒場外基金)。誠然,場內產品的流動性更好,但場外產品不存在溢價的問題,比如你看好美股醫藥類的股票,發現一個產品場內溢價,場外產品卻又限購,那你完全可以看看其他類似產品有沒有額度。比如美股醫藥相關的QDII產品,基本上都限購,但納指生物科技ETF(513290)的場內沒什么溢價,場外是個發起式,也沒限購過。
納指生物科技ETF出現了和日本東證指數ETF一樣的問題:因為名氣不大,所以成交少,溢價一直沒有很夸張。
(數據來源:同花順,2024.01.17)
同樣,有的納指100掛鉤指數基金已經限購,但不限購的場外產品多了去(現在確實不限購的產品多,以后就不好說了)。
所以我不太理解的是,這里面到底有多少信息差,導致這么多投資者上趕著去場內送人頭?我不是說場內基金不好,買之前看看IOPV,溢價率人家股票軟件都給你算好了,這個并不難……
最后說下美股醫藥,有兩個比較主流的指數,一個是SPSIBI,即標普生物技術精選行業,大約130多個小公司等權編制,還有一個是NBI,即納指生物技術,是將近400個中小公司市值加權編制的,這倆指數其近一年走勢是差不多的,且都沒跑贏納指;對比近三年走勢,納指生物技術強于標普生物技術,不過仍然沒跑贏納指。
(數據來源:wind,納指、NBI與SPSIBI近一年走勢,截至2024.01.17)
(數據來源:wind,納指、NBI與SPSIBI近三年走勢,截至2024.01.17)
就標普生科和納指生科對比來看,納指生科由于是市值加權,所以集中度更高,前十大重倉集中度是56.74%,波動率可能也更大一些。
前段時間有投顧調倉加倉了海外醫藥,關注度比較大,為什么大家現在想去配置美股醫藥,原因可能有三個:
1、以美股科技股為主的納指去年漲了40%多,但美股醫藥并沒怎么漲,代表創新藥的納指生物技術23年只漲了7%,相對估值較低,因為科技股已經漲這么多了,大家也怕追高。這就是大家經常開玩笑說的,待漲空間大。
2、降息預期下,醫藥類指數對利率更加敏感,其實我們也能看到,近期減肥藥、流感疫苗相關的股票已經漲不少了。比如納指生物科技的成份股Omegs Therapeutics開年單日差點翻倍,這其實就是個做減肥藥的。
3、從全球投資的角度看,美股里面的全球龍頭較多,其實覆蓋了美國、歐洲、中國等多個市場的龍頭藥企。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有的藥企,同時在A股、H股、美股上市。
醫藥這個行業,實際上是一個成長行業,需要投入大量研發資金,過去兩年創新藥經歷了一波調整,目前投融資數據有所回暖,行業景氣度有回升跡象,是否能夠迎來周期反轉,還得邊走邊看。納指生科這類同時有場內場外的品種,理論上場外定投(比如天天基金或者支付寶)更安全,不需要關注溢價風險,但場內確實流動性更好,可以T+0交易(但并不建議頻繁交易場內基金)。
不過我估計關心基本面的人不多,反而關心QDII額度的人更多。有博主近期去基金公司打聽了下,各家的QDII額度都相對比較緊張了,有的機構頂著未來可能承受的回撤也要提前申購了;而有一些公募怕機構大筆進錢,導致自己后續沒有產品可以賣,都對QDII產品早早限大額了,上半年還能保證,下半年就不好說了。
我還是提醒下大家,很多人認同香江是一條重要的能力邊界,但覺得太平洋不是。在投資金融產品之前,最好還是要搞清楚自己買的是什么,而不是跟風,QDII是復雜產品,更需要多學習。
最簡單的,起碼你看完這篇,你知道以后看到場內溢價的產品,就盡量不要參與了,也可以找同類溢價比較少的,或者可以通過場外參與;當然,有些產品還沒有對應的場外產品,那就挺難受了。
我在之前的復盤文章中寫過,今年的目標是加大對QDII產品的研究,其實2020年開始就寫過好多QDII的文章,大家可以以“QDII”為關鍵詞在本號內搜索,即可找到。
(風險提示:本資料不作為任何法律文件,資料中的所有信息或所表達意見不構成投資、法律、會計或稅務的最終操作建議, 本人不就資料中的內容對最終操作建議做出任何擔保。在任何情況下,本人不對任何人因使用本資料中的任何內容所引致的任何損失負任何責任。投資者在投資基金之前,請仔細閱讀基金的《基金合同》、《招募說明書》等基金法律文件,全面認識基金的風險收益特征和產品特性,充分考慮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在了解產品或者服務情況、聽取適當性意見的基礎上,理性判斷市場,根據自身的投資目標、期限、投資經驗、資產狀況等因素謹慎做出投資決策,獨立承擔投資風險。市場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