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邱立本
在過去大半個世紀,香港在社會治理和發展上大都領先臺海兩岸,人均GDP更是大幅領先。有些香港人內心深處都有些潛意識的夜郎自大,瞧不起臺海兩岸,自以為是最優秀的城市,但到了今天,兩岸的發展也不斷創新,香港人需要實事求是,研究兩岸有很多值得香港學習和效仿的地方,在市政變革上,見賢思齊,而不是坐井觀天,成為井底之蛙。
深圳最近開張的美國會員制量販店巨型的Costco(開市客)和山姆店(Sam's Club)吸引了大量的香港人前往消費,人山人海,排隊幾個小時,讓不少香港人發出靈魂拷問:為什么深圳可以有這么大的量販店,而香港沒有?尤其是這兩家店都來自美國,在中美關系低迷之際,更彰顯中國市場的競爭力,可以在大灣區形成磁吸作用,即便現在電商厲害,但現場的體驗,以及無條件的退貨,讓消費者的黏性極高,成為成功的商業模式。
當然,中年的香港人也不會忘記,香港以前也曾有國際大型量販店,如法國的家樂福(Carrefour)和美國的沃爾瑪(Walmart)都曾經在香港出現,但無論是家樂福的大展拳腳,還是沃爾瑪的小試牛刀,最后都是鎩羽而歸,背后就是不敵香港的昂貴租金,被地產商的暴利絞殺。
但到了今天,香港的房地產低迷,租金下滑,國際的大型量販店是否可以掌握良機,抓住香港和大灣區消費者的心?臺灣的量販店也很流行,家樂福在幾個城市的表現都不俗,消費方式成為民眾的生活方式。為何量販店兩岸都可以,而香港不可以?
這都是香港城市競爭力的一環,不能掉以輕心。為何一個七百多萬人口的城市,每年有數以千萬人次游客的香港,都無法出現一個大型量販店,而讓這個市場拱手讓給深圳和大灣區其他城市,消費力流失,值得香港當局反思。
另外一個香港要反思的是市政變革,必須善用網約車的力量,提供市民更方便的出行服務。大灣區的網約車非常發達人盡皆知,而香港去臺灣觀光的游客也赫然發現,在桃園國際機場就有Uber(優步)的大型廣告,而Uber的價格有時候比一般的計程車還便宜(視乎不同時段),這都讓臺灣的消費者喜歡坐Uber。但香港政府對網約車的態度還是非常曖昧,曾經在司法上對司機加以檢控,然而在實踐上卻只眼開只眼閉。這導致香港政府大量的稅收流失,在當前香港政府面對赤字危機的壓力下,都是匪夷所思,罔顧每天數以萬計的交易單數,施政者必須尋找合法化的途徑,而不是自欺欺人地拖延下去。
事實上,香港計程車司機的素質良莠不齊,早已是不爭的事實。香港警方最近的嚴打行動,“放蛇”追查“黑的”司機的濫收車資和拒載行為都大快人心。由于的士車牌價格高達幾百萬港幣,形成一個龐大的既得利益集團,對港府形成壓力,不敢大刀闊斧改革,也不愿盡快引進網約車來加強競爭,導致香港市民的利益受損,也不利政府的稅收結構。為今之計,就是要打破陳舊的格局,善用網絡時代的力量,一切都以市民的利益為依歸。
最近香港的士業加強了電子支付就是一大突破,避免乘客到達目的地之后,還要花時間掏錢付款,為找零錢而煩惱,費時失事。但網約車已經是世界潮流,香港的精英階層大部分出行都依靠它,因為干凈可靠,一切交易都有清楚的紀錄,香港亟須盡快開放市場,不能讓Uber一家獨大,而是讓中國競爭激烈的網約車平臺,都可以來香港自由競爭,從“滴滴出行”到“曹操專車”都可以逐鹿香江,讓市場機制的優勝劣敗,一舉解決香港人出行的痛點。
香港人的另外一個痛點,就是公共交通的數字化不足。香港人到臺北,會發現公共汽車的站牌都有電子信息,說明每一班車到站的確切時間,讓乘客可以充分掌握,而香港的巴士站,基本上都還沒有這樣的設施,往往讓乘客“癡癡地等”,巴士公司說可以下載App查詢,但大部分年長的乘客不會操作,反而臺北市的公共汽車,在這方面比較先進,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值得香港交通當局學習。
海峽兩岸暨香港其實都是彼此的鏡子,香港政府當局對于兩岸的市政建設與管理方式,都應該非常關注,見賢思齊,不能踟躕不前,驕傲自大,而是要虛心學習中國大陸與臺灣的先進之處,從國際大型量販店的設立到網約車的普及,從公共汽車的數字化到巴士站牌的全面電子信息化,香港都需要不斷的反思,為何兩岸能、香港不能?
版權聲明:本文系作者原創文章,圖片資料來源于網絡,本文文字內容未經授權嚴禁非法轉載,如需轉載或引用必須征得作者同意并注明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