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四野第44軍解放廣州后,繼續向南推進,先鋒已抵達羅湖,很快就要渡過深圳河解放香港。但中央一紙令下,暫停進軍香港。當時許多人不理解,解放香港是分分鐘的事,為什么要暫停進軍?
毛澤東高瞻遠矚,說:留著香港有用。
之后的歷史發展證明主席的決策是極英明的。之后三十年,中國一直被西方封鎖,香港則成了當中國唯一對外經貿活動的窗口,成了中西交流的中轉站和橋頭堡。
我開文之所以提及這段史實,是因為最近臺灣的局勢。
這幾天,吵吵鬧鬧的臺灣地區的所謂“大選”終于落幕了,“臺獨”分子賴清德獲勝。網上對此恨聲一片,也對國家這些年來對臺政策提出了質疑,即就是:這些年的惠臺,惠來惠去依舊沒挽回臺灣人的心,他們依舊選了一個“臺獨”分子上臺。與其這樣,不如干脆撕破臉,早早收復臺灣。
而且許多人很不理解:以目前我方的經濟、軍事、政治實力,完全碾壓臺灣,解放軍若攻臺,分分鐘能統一臺灣,可我們為什么一直沒動手?一直忍受著臺獨小丑們惡心我們?一直忍受其他國家以臺灣拿捏我們?
實際上,我們暫時不動手有不動手的理由,這后面隱藏著大戰略。本文試著分析這背后的四大戰略,以作拋磚引玉。
以臺灣為基點“圍點打援”,削弱美國實力
臺灣問題說到底是中美問題,是中美對抗問題。
大家都知道,美國一直以來用三條島鏈來圍墻我們。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第一島鏈:北起阿拉斯加的阿留申群島,中部包括千島群島、日本群島、琉球群島、中國臺灣島,南至菲律賓北部群島、馬來群島和中南半島。其中以中國臺灣島最為重要,這里距離中國大陸最近處,僅有130多公里,美國將領麥克阿瑟稱它為“不沉的航母”。
可以看出來,臺灣就處于關鍵位置中的關鍵位置。它不僅對于我們,對美國也同樣重要。
中國海軍要想通過第一島鏈進入太平洋深處,目前一個方式是走宮古海峽,但美日的海上力量正好卡在這個位置上,而且經過多年的經營,美日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偵察反潛體系,也就是說中國海軍只要經過第一島鏈,多少船、多少潛艇美軍立馬就能知道,毫無秘密可言。若是在戰時,這里將會布滿水雷以及使用潛艇伏擊,對中國實施戰略封鎖。
而在美方看來,中國要想打破第一島鏈的封鎖, 臺灣島就成了一個最有效的突破點。一旦大陸收復臺灣,不僅可以打開中國海軍進入太平洋的缺口,在地理上也可以將美國在東亞和東南亞的戰略連線給切割開,把日本和韓國的海上大動脈牢牢把握在中國手里,從而使得日韓在國際事務上不得不看中國的臉色,中國進可攻退可守,美國的亞太戰略將面臨全面的崩盤。
因此,死死摁住臺灣,苦心經營第一島鏈,成了美國亞太戰略的重中之重,而做到了這一點就相當摁住了中國大陸。
那么,情況真的會如美國所設計的劇本走嗎?
美國還是不了解中國,別忘了,中國人最擅長的是下圍棋,而下圍棋最忌諱的就是過于看重一邊或一角的“空”,而是要做“勢”,即就是我們常說的“格局”。圍棋高手之間的對決,就是要看誰的格局更大,誰的戰略眼光更遠,再在此基礎上加上“細節決定成敗”。
臺灣確實是我們沖出第一島鏈的一個重要支點,但同時又何嘗不是美國幾十年來一直苦苦經營的一個支點?要經營必須就要投入,而要投入就意味著要不斷消耗自身的實力。
幾十年前,美國可以向臺灣賣一點所謂的先進武器,派兩艘軍艦晃悠一下就能在軍事上形成對中國大陸的威懾,但是現在不同了,由于中國軍事實力近二十年來突飛猛進,早已跨出了第一島鏈,深入西太平洋,而美國還想借用第一島鏈圍堵中國,就必須要更多地投入的力量。
也就是說,解放軍在軍事上已經對釣魚島、臺灣島、南海等區域形成了優勢,美國為了維持住第一島鏈的穩定,就需要不斷投入軍事力量,從而不斷的消耗自己。
而這一切也正在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