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國號來源于明教,是當下非常流行的一種說法。對此,阿越只能說你小說看多了吧。事實上,明太祖朱元璋雖然是紅巾軍出身,可他尊奉的是儒釋道三教,這從他建立明朝后,完善全國城隍體系就可以看出。他對各種異端信仰極其厭惡,曾下詔并立法禁止各種異端信仰,明教也在其中,甚至想毀其宮宇,擯其教徒。因戶部尚書郁新、禮部尚書楊隆請求保留,才置之不問。但是明朝依然把明教視為旁門左道,凡是以此禍亂民眾者,為首者必處以絞刑,從者杖責一百,流放三千里。
明孝陵
你可能會說,老朱摒棄明教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嫌明教教名上逼國號。對,沒錯,這是他摒棄明教的原因之一,畢竟犯了忌諱。譬如自唐代起,叫了六百多年的明州(南宋后期稱慶元府),因為與國號同名,不得不取“海定則波寧”之義改稱寧波府,以避國諱。但以此為由,認定紅巾軍起義是由明教領導發起,是以老朱立國時不得不“明”為國號,繼而因忌憚明教勢力,下令禁絕之,是極其荒謬的。
那么明朝的國號究竟是由何而來,且聽阿越細細道來。
明教與白蓮教
明教,正式名稱為摩尼教,又稱明尊教、二尊教、末尼教、牟尼教等。3世紀中葉,波斯人摩尼,在祆教的基礎上吸收猶太教、基督教等周邊宗教的教義創立,屬于在巴比倫地區興起的古代世界性宗教。
明教的主要教義為二宗三際論,宣揚善惡對立。
所謂“二宗”,認為天地未開之時,只有善惡二宗。善宗即光明王國,最高神被稱為偉大之父,也即明教的主神明尊,他與與光明、威力、智慧四位一體,四周由十二位神靈,也即十二常住寶光王護衛。惡宗被稱為黑暗之王,也稱魔王,住在黑暗王國里,一直覬覦光明。
所謂“三際”,指明暗分開的初際;黑暗侵入光明,兩者混合的中際;光明戰勝黑暗,二者重新分開的后際。
明教自創設后就一直在向外擴張,5世紀以后河中、西域地區成為其傳播的重要基地,在此過程中又吸收了部分佛教教義。
武周延載元年(694),明教傳入中國,在中原地區公開建寺傳教。可持續時間并不長,開元二十年(732),唐玄宗下敕對明教嚴加禁斷。
安史之亂后,隨著唐朝向回鶻借兵,明教在中原又東山再起。但當唐武宗發動“會昌滅佛”,雖然主要針對的是佛教,可明教這個小蝦米卻成為被風暴掃中的最大犧牲品之一。自此以后,歷朝歷代再無對明教進行解禁,它在中原地區只得轉入民間,成為眾多秘密結社教派之一。
浙江瑞安明教寺
宋代,人們因其吃齋的特點,稱之為“食菜事魔”,并將其稱為“魔教”,這一稱呼對明教而言無疑是莫大的諷刺。究其原因,是因為當時民間多有利用明教進行起義,比如中國第一位女皇帝陳碩真,北宋末期的方臘,都是利用明教發動農民起義,南宋時期兩浙地區又有多起以明教組織的起義。是以歷朝歷代對明教的打壓不可謂不余遺力,還有一個現象是會昌滅佛以后,明教主要在東南沿海傳播。
歷經數百年打壓,兩宋以后,明教已經式微,主要傳播區域只剩下福建,及浙江的少部分地區。元末紅巾軍起義主要發生在兩淮和兩湖地區,試問衰弱至此的明教何德何能可以主導這場起義?
事實上,主導元末紅巾軍起義的是另一個民間秘密結社教派——白蓮教,兩淮地區的韓山童和兩湖地區的徐壽輝,在當時屬于白蓮教的兩大支系領袖。
那么白蓮教與明教是否存在關系呢?答案是有,但不多。
白蓮教,肇源于佛教凈土宗,相傳凈土宗始祖東晉釋慧遠在廬山東林寺與劉遺民等結白蓮社共同念佛,后世信徒以為楷模。創立者為兩宋時期的僧人茅子元,仰慕東晉名僧慧遠白蓮社遺風,勸人皈依三寶,受持五戒,當時稱白蓮宗,被視為凈土宗的一個分支。不過其根源可以追溯到梁武帝時期創立的彌勒教,崇奉阿彌陀佛,認為他是“新佛”,主張“彌勒佛取代釋迦牟尼佛下凡救世”。
在傳播的過程中又與密宗相結合,引入明王的概念。明王,又稱持明王、忿怒尊、威怒王。其中的明,指破愚暗的智慧與光明,即真言陀羅尼,所以明王指真言陀羅尼之王。白蓮教認為阿彌陀佛是“諸佛光明之王”,所以明王就是阿彌陀佛,也就是彌勒佛。明王與明教中的主神明尊有些類似,在傳播中又進一步吸收了明教等民間秘密結社的教義,這是明教與白蓮教的唯一關聯,但核心還是佛教理論。
彌勒佛
由于教義簡單,白蓮教迅速傳播開來,為此遭到南宋朝廷的忌憚,一度被禁。南宋中后期,解禁后的白蓮教在中原遍地開花。元朝統一中國后,一度承認白蓮教為正統教派,遂以廬山東林寺和淀山湖白蓮堂為兩大中心進行傳教,得以進入全盛時期。但由于組織松散,戒律松懈,內部宗派林立。
元中期以后,元廷忌憚白蓮教勢力過大,屢次下令禁止。也因此白蓮教組織對官府持敵對態度,加上信徒以下層百姓為主。量變引起質變,白蓮教從此化身造反專業戶,誰在臺上就反誰,元朝反元,明朝反明,清朝反清,主打就是一個專注造反六百年。
當元末社會矛盾激化后,白蓮教利用“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動黃河天下反”這句讖言,打出“彌勒降生,明王出世”旗號,發動群眾起義,韓山童、劉福通、徐壽輝等紅巾起義領導人都出自白蓮教。據阿越不完全統計,元末農民起義的主要勢力中,只有張士誠不屬于白蓮教。老朱雖然不是白蓮教出身,但他投靠的組織屬于白蓮教系統,
來源之一:《易經》
宋元是中國歷朝國號取名的分水嶺。宋及其以前,國號都為單字。元明清三朝國號前面一個“大”字,形成雙字國號。故三朝的正式國號為“大元”、“大明”和“大清”。
老朱名義上的老板韓林兒,其國號為“宋”,年號“龍鳳”,實際身份當為大宋皇帝。也正因此,老朱才將當時的另一個以宋為國號的政權,徐壽輝政權改稱“天完”。他稱“小明王”,與正統王朝帝王稱天子等同,基于白蓮教的“明王”信仰延伸而來。若明朝的國號真與“明王”有關,也應該稱“小明”,而不會取凌駕于“明王”之上的“大明”。
紅巾軍起義
所以明朝的國號與“明王”、“小明王”等白蓮教稱呼無關,自然與明教更無任何交集。阿越稱宋元是中國歷朝國號取名的分水嶺,另一個原因為宋以前都以開國之君的爵號、封地或職位為國號,而元明清三朝則從古籍之中擇取具有特殊意義的詞匯作國號。
《明實錄》、《明史》等官方史籍,皆沒有提及“大明”這一國號的出處。實錄對明朝立國的記載如下,《明史》基本相同。
“乙亥,上祀天地于南郊,即皇帝位,定有天下之號曰‘大明’,建元‘洪武’。”(《明太祖實錄》)
限于史料,“大明”這一國號究竟源于何種典籍不得而知,但考據古籍,阿越認為其來源無非《易經》與《詩經》。
我們知道元朝國號源自于《易經》“大哉乾元”一句。然而這句后面緊跟的內容就有“大明”二字:
“《彖》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周易詮釋·乾卦第一》)
易經
“乾元”代表陽氣,是萬物之始,統領統領著大自然。“大明”則指太陽,也代表陽氣,它在四季、時節輪替中,按時乘著六條巨龍駕御大自然。
若按《易經》的注釋來理解,老朱取國號為“大明”是要壓“大元”一頭,你大元雖然是萬物之始,可終將歸我“大明”所有。老朱建國前數月打出“驅逐韃虜,恢復中華”旗號,派徐達北伐,可以與此相呼應。
來源之二:《詩經》
另一個可能的來源是《詩經》,它與《易經》一樣,同為我國古代最重要的典籍,古人引經據典的重要來源之一。
《詩經》是我中國文學史上的第一部詩歌總集,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雅與夏相通,二雅為“王畿”之樂,在當時被視作音樂的典范——華夏正聲。
《大雅》31篇中,有一組敘述周王朝開國歷程的史詩,分別為《生民》、《公劉》、《緜》、《皇矣》、《思齊》、《文王》、《文王有聲》、《蕩》與《大明》,從始祖后稷誕生、經營農業,公劉遷豳,太王(公亶父)遷岐,王季繼續發展,文王伐密、伐崇,直到武王克商滅紂,將先周時期的每一個重大事件都記錄在案。
《大明》是這組開國史詩的最后一篇:
“明明在下,赫赫在上。天難忱斯,不易維王。天位殷適,使不挾四方。
摯仲氏任,自彼殷商。來嫁于周,曰嬪于京。乃及王季,維德之行。
大任有身,生此文王。維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懷多福。厥德不回,以受方國。
天監在下,有命既集。文王初載,天作之合。在洽之陽,在渭之涘。
文王嘉止,大邦有子。大邦有子,伣天之妹。文定厥祥,親迎于渭。造舟為梁,不顯其光。
有命自天,命此文王。于周于京,纘女維莘。長子維行,篤生武王。保右命爾,燮伐大商。
殷商之旅,其會如林。矢于牧野,維予侯興。上帝臨女,無貳爾心。
牧野洋洋,檀車煌煌,駟騵彭彭。維師尚父,時維鷹揚。涼彼武王,肆伐大商,會朝清明。”
詩經
《大明》的核心思想為我周國乃“天命所佑”。開篇贊嘆皇天偉大、天命難測說起,以引出殷命將亡、周命將興,其后敘述王季受天命、娶太任、生文王,再寫文王娶太姒、生武王,最后寫到武王在太公望輔佐下滅商的史實。
“大明”,指光采奪目的樣子,代表圣明,代表上天。首句“明明在下,赫赫在上”,直譯過來為“皇天偉大光輝照人間,光采卓異顯現于上天”。
武王伐商,與吳軍北伐頗為類似,既然周武王討伐商紂是受命于天,吊民伐罪,那他朱元璋征伐暴元自然也是受命于天,吊民伐罪。他的政權必然會被“天命所佑”,所以以篇名“大明”為國號。
阿越說
總之一句話,“大明”這個國號,雖然史籍沒有講明出處,但必然源自于傳統典籍,極大概率出自《易經》或《詩經》,與白蓮教無關,更與明教無涉。畢竟明教在歷經數百年打擊后,元朝末年蜷縮在東南沿海一隅,影響已經極其微弱,相對于龐大的元朝統治區域,更是可以忽略不計。
可金庸的《倚天屠龍記》一出,明朝的國號來源于明教這一說法開始流傳,并隨著網絡的興起喧囂塵上。可《倚天屠龍記》中的明教就是個漏洞百出的大雜燴,明教崇拜的主神是明尊,并不崇拜火焰。崇拜火焰的是另一個起源于波斯的宗教——祆(xiān)教,也就是瑣羅亞斯德教,因崇拜火焰被稱為拜火教,教禮中有一項重要的儀式——圣火禮。所謂的圣火令祆教應當源自于祆教的圣火禮,又怎么會成為明教的圣物?
明教圣火令
另明教之所以被稱為古代世界性宗教,是因為在立教之初,它曾以巴比倫為中心,向飛速向四周擴散,向西經由敘利亞、巴勒斯坦和埃及,傳入羅馬帝國,但隨著基督教的興起,與之競爭處于下風的明教在10世紀左右從西方徹底消散。向東傳入河中、西域,可伊斯蘭教興起后,也漸漸式微,大約在13世紀左右徹底退出西亞、河中與西域的歷史舞臺。元末紅巾軍起義時,除中國以外的明教勢力已經煙消云散,何來的波斯總壇?
相關文章
周孝王朱恭枵:皮之不存毛將安傅,三次據城抵抗李自成的勇猛王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