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地志(附雞林舊聞錄)》
(1913年)
作者魏聲和,字劭卿,江蘇武進(今江蘇省常州市) 人
濱江縣,土名哈爾濱
地名釋義
往為松花江右灘地,江左傍近郭爾羅斯后旂(旗)(今黑龍江大慶市肇源縣)界,今為江省呼蘭縣(今哈爾濱市呼蘭區)。蒙人以此地草甸平坦,遙望如哈喇,蒙語因稱為哈喇賓。漢語訛轉,又易喇為爾。土音喇、訥、爾、勒等字,俱無大區別。設治頃以此地臨江,且就土人之慣稱,故名。
沿革
金為上京會寧府西北地,元明沿革與阿城同(今哈爾濱阿城區。吉林地志載:元朝墟其地,屬之碩達勒達萬戶府。明為岳希衛、阿實衛地)。前清宣統元年設濱江廳同知,僅在傅家旬(今屬哈爾濱道外區)一隅,面積數里。嗣割雙城(今哈爾濱雙城區)東北境附屬廳治,仍嫌偏狹,今改縣。
形勢
東清鐵路(指中東鐵路,沙俄在清末修筑的從俄國赤塔經中國滿洲里、哈爾濱、綏芬河到達俄國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的西伯利亞鐵路在中國境內的一段。)西自滿洲里(臚濱)(指臚濱縣后廢,今屬內蒙古呼倫貝爾滿洲里市)入我國境,東達交界驛,(東寧)縣(今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東寧市)境適扼其中,而支線南達長春,接南滿路,直迄遼東半島。又于斯起點。一縱一橫,此為交點。
故就東省論,實綰南北滿洲之轂。就交通大勢論,要為東亞之樞。特商權久奪,外力日張,陸轉江航,山人操縱。現由哈(指哈爾濱)下達三姓(今黑龍江依蘭縣)、伯力、黑河之俄輪四十余艘。就此觀察,中俄在北滿勢力之伸縮,可以得其概矣。
《滿洲地理參考吉林新志》
(1934年)
縣市名及等級:哈爾濱特別市
縣城舊名:哈爾濱
設治年月:大同二年七月(1934年偽滿洲國年號)
四至:東阿城,西雙城,南雙城,北呼蘭
面積:1155
縣治距省會:水里(北1100);陸里(580)
沿革(此欄據《東三省紀略》及《吉林地里紀要》)
金為上京會寧府西北地,元墟其地,屬碩達萬戶府,明為岳希衛、阿實衛地。清宣統元年置濱江廳同知,僅治傅家甸一隅,周數十里,嗣析雙城(今哈爾濱雙城區)東北境隸之,民國二年三月改為今縣,縣治位松花江南岸,為北鐵之中樞,又將阿城、呼蘭二縣地割歸一部分。
2024開年,要論中國最火熱的城市,當屬黑龍江省會哈爾濱。不同于2023年的“淄博燒烤”以火出名,2024年的哈爾濱則是以“冰”出圈。
2023年12月18日上午11點,第二十五屆哈爾濱冰雪大世界正式開園。成功處理了因游客爆滿而產生的退票事宜,贏得廣泛贊譽,喜迎八方來客,誕生了以“南方小土豆”為代表的網絡熱詞。“哈爾濱”這個不同于的地名迎來了一波關注的目光。
哈爾濱,一座因鐵路而迅速興起的城市,關于其地名由來,多稱其為語音訛傳之故。有言起自蒙古語“哈喇賓”,或是女真語“阿勒錦”,為滿語“曬網場”之意,說法不一。
清朝時期,東北地區被清廷看作是龍興之地,采取封禁政策,實行軍事化管理,嚴禁漢人進入東北安居。今日的哈爾濱地區,當時由清廷所設吉林將軍麾下阿勒楚喀副都統管轄。清末隨著列強入侵,天災人禍加劇,“闖關東”的熱潮興起,今哈爾濱地區開始出現村落。
據《哈爾濱市志·卷二大事記、人口》記載:光緒十六年(1890年),山東德平縣人傅寶山、傅寶善兄弟到呼蘭李家洼子落戶墾荒。傅寶善讀過私塾,又略通醫術,時逢馬場甸子瘟疫流行,就至此行醫,療效甚佳,頗受群眾歡迎,遂開設一間小藥鋪。之后,傅寶山帶其他傅家兄弟亦前來,開辦傅家店(兼有小旅店、大車店和小酒館)。
1896年春,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舉行加冕典禮,李鴻章作為特使前往祝賀,并簽訂《中俄密約》,規定中俄結盟共同對付日本,并同意俄國修筑西伯利亞鐵路經過中國的黑龍江、吉林直達海參崴,即為“東清鐵路”。1920年起東清鐵路始稱中國東省鐵路,簡稱中東鐵路。
在這一過程中,李鴻章大受賄賂,一力促成鐵路的修筑。據華俄道勝銀行董事長德米特里·烏赫托姆斯基回憶錄《對清國戰略上的勝利》記載:“《中俄密約》簽字后的第二天,財政部辦公廳主任羅曼諾夫與烏赫托姆斯基、總辦羅啟泰在一份向李鴻章付款的協定書上簽字。
協定書規定,頭一個100萬盧布在清帝降旨允準修筑中東鐵路后付給,第二個100萬盧布在簽訂鐵路合同和確定鐵路路線后交付,第三個100萬盧布則等到鐵路工程全部竣工后才支付。這份議定書并沒有交給李鴻章本人,而是作為絕密文件由俄國財政部收藏起來。”《沙俄財政部檔案匯編》記載,李鴻章一共接受了沙皇俄國170.25萬的盧布的賄賂。
1896年6月,沙俄派財政副大臣,華俄道勝銀行董事長羅曼諾夫赴柏林與中國駐俄、德、奧、荷4國公使許景澄(每年夏秋兩季住柏林)談判,并于9月8日簽訂《中俄合辦東省鐵路公司合同章程》。
按照合同章程,成立中國東省鐵路公司,中國以庫平銀五百萬兩入股,與華俄道勝銀行合伙開設。該公司應用之鈐記,由中國政府刊發,設董事局于北京和彼得堡,董事九員,總董(即中國督辦)由中國政府簡任,其余由股東全體公會選舉,協董(即俄國會辦)由董事互選,沙皇政府認可。鐵路總辦及鐵路局各分處處長、總稽查員等,皆由董事局委派。所有建造、經理一切事宜派委華俄道勝銀行承辦,各項規章制度、鐵路軌距皆以沙俄為準,實權操于沙俄之手。
其中第六款規定:凡該公司建造、經理、防護鐵路所必需之地,又于鐵路附近開采沙土、石塊、石灰等項所需之地,若系官地,由中國政府給與,不納地價;若系民地,按照時價,或一次繳清,或按年向地主納租,由該公司自行籌款付給。凡該公司之地段,一概不納地稅。由該公司一手經理。準其建造各種房屋工程,并設立電線,自行經理,專為鐵路之用。除開出礦苗處所另議辦法外,凡該公司之進項,如轉運、搭客、貨物所得票價并電報進款等項,俱免納一切稅厘。這為日后擴地侵占埋下了伏筆。
哈爾濱地區因其地處松嫩平原,緊鄰松花江,地勢平坦,航運便利,成為首選之地。
1897年8月舉行開工儀式,1898年8月東清鐵路正式動工,設立中東鐵路工程局,以哈爾濱為中心,分東、西、南部三線,由六處同時開始相向施工。
1899年3月4日,清政府批準在哈爾濱設立交涉局,負責相關事宜。1899年5月31日(清光緒二十五年四月二十二日),吉林將軍延茂與俄方代表在哈爾濱簽訂《吉林鐵路交涉總局章程》。1901年7月18日(清光緒二十七年六月三日),吉林將軍長順與俄方代表在哈爾濱簽訂《增改吉林鐵路交涉總局章程》。使得在哈爾濱地區,中國司法權不斷喪失。
1903年東三省鐵路圖
1903年7月14日,東清鐵路全線通車,開始正式營業,并成立中東鐵路管理局,并將沿線地區強制劃歸鐵路局管轄。
哈爾濱作為交通樞紐日漸繁華,但中國主權日益喪失。1899年,俄國即在哈爾濱成立警察局(兼管司法事務),強行實施治外法權。1903年,中東鐵路管理局又在此設立“城市公共事業管理委員會”,借解決哈爾濱建設經費之名,行非法“自治”之實。
1907年1月12日,根據中日《會議東三省事宜條約》,哈爾濱辟為商埠,設立哈爾濱商埠公司,列強紛至沓來。同年3月,俄國財政大臣批準《中東鐵路管理局組織大綱》,規定中東鐵路管理局副局長民政幫辦的權限為主管民政、地畝、對華交涉、醫務、出版等事項。建立了一整套獨立于中國行政系統之外的組織機構,成為沙俄在華的“國中之國”。
在現實因素下,清廷不得不做出改變。1907年1月23日(清光緒三十二年十二月初十日),清廷批準,設置濱江廳,“專理華洋交涉”及“命盜案件”。濱江廳設于傅家店(后改為傅家甸,今屬哈爾濱市道外區),就近隸屬哈爾濱關道(即濱江關道)。1907年4月(清光緒三十三年三月),清廷裁撤奉天、吉林、黑龍江將軍,設立奉天、吉林、黑龍江三省,哈爾濱屬吉林省。之后相繼將雙城府、阿城縣靠近濱江廳之沿江一些地方劃歸濱江廳,擴大了該廳管轄區域。
1908年3月11日,沙俄成立自治公議會(市議會)及董事會(市政執行機構)。其以俄國劃入鐵路的市區(現南崗區的部分街區)地段的十分之八(共4358090平方米)、埠頭區(現道里區的部分街區)地段的十分之九(共3467344平方米)為轄境,總面積約7.8平方公里。
1909年4月21日,清朝政府外務部尚書與俄國駐華公使簽訂《關于中東鐵路附屬地行政權的預備協議》(共15條)。協議規定:在鐵路附屬地界內,應保證中國主權;自治公議會屬于自治團體,不是地方行政機構。對協議規定條款的貫徹實施,雙方議定由中東鐵路管理局和哈爾濱地方行政當局進一步協商制訂實行的辦法。但此后俄方蓄意拖延協商,仍堅持實行自治公議會侵犯中國主權性質與措施。
此時的哈爾濱可以一分為二的看待,一部分以自治公議會的名義由沙俄掌控的哈爾濱市,另一部分屬濱江廳,民國時期為濱江縣。沙俄之所以未能徹底掌控哈爾濱,這與當地民眾的反抗,十月革命的爆發不無關系。
1900年義和團運動爆發,黑龍江將軍壽山派慶祺為翼長,總統東路鎮邊各軍赴呼蘭,待命進攻哈爾濱。7月8日,奉、吉、黑三省將軍聯名致函中東鐵路建設局局長尤格維奇,要求俄國人移交中東鐵路財產,保證他們安全撤出中國國境。7月9日 賓州、呼蘭、北團林子(綏化)、阿勒楚喀等地義和團拆毀哈爾濱周圍的通訊設施、鐵路和橋梁。7月11日起,哈爾濱完全與外部隔絕,俄國人處在義和團和清軍的包圍之中。7月14日,璦琿卡倫山之戰的捷報傳到呼蘭城,全城鼎沸,群情激昂,軍民一致要求出兵進攻哈爾濱。
1900年7月25日凌晨04:00,總攻打響,數萬義和團與清軍兵分三路進攻哈爾濱,在四門大炮的轟擊,以及廣大軍民不畏生死的戰斗下,逐步向哈爾并腹地挺近。
1900年7月26日,呼蘭統領定祿率所部3營、炮隊1營由澇洲船口渡松花江,攻入哈爾濱,占領元聚燒鍋。后義和團和清軍分3路,右翼長慶祺統領四營兵由背江子向江北船塢,占據元聚燒鍋的定祿部隊向火車站和新市街,駐田家燒鍋的清軍向香坊同時發起進攻。8月3日,戰斗正酣之際,沙俄援軍趕到,不得不撤走。
這雖是一次稱不上成功的戰斗,但迫使沙俄當局做出改變。1903年7月14日,中東鐵路管理局成立。早在1898年,為消除中國人民的主權意識,沙俄殖民者曾把哈爾濱改稱“松花江市”。自即日起恢復了“哈爾濱”原名,“松花江車站”也改稱“哈爾濱車站”。
1914年5月23日,濱江廳改濱江縣屬吉林省濱江道管轄。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爆發。沙俄勢力后繼無援,中國政府逐步掌握主動權。1917年12月26日,中國政府在哈爾濱設立鐵路警備司令部,后改設中東鐵路護路軍總司令部,接管中東鐵路全線護路權。
1920年3月,中東鐵路工人大罷工取得勝利,控制中東鐵路的白匪頭子霍爾瓦特被趕下臺。中國軍隊解除了哈埠及鐵路沿線俄軍武裝,接管了路務。同年10月31日,北京政府頒布《東省特別區法院編制條例》,規定中東鐵路附屬地改稱東省特別區。1921年2月5日,成立東省特別區哈爾濱市政管理局,掌管中東鐵路沿線各地市政。
1922年2月28日,中蘇議定《中東鐵路大綱》,規定中東鐵路由中國政府特設機構管理。同年11月24日,東三省保安總司令部宣布,中東鐵路沿線11公里以內區域,劃為東省特別區,設東省特別區行政長官,所有特別區內之軍警、外交、行政、司法各機關均歸護路軍總司令兼東省特別區行政長官監督節制;12月8日,北京政府公布《東省特別區行政長官辦事條例大綱》,1923年3月1日于哈爾濱正式成立東省特別區行政長官公署。
1926年3月30日,東省特別區行政長官下令解散自治公議會及董事會,9月1日成立哈爾濱特別市,徹底收回哈爾濱市政權。此時哈爾濱市政管理分屬哈爾濱特別市政局、濱江市政籌備處、濱江縣、松浦市政局及東省特別區市政管理局。
1929年2月,裁撤道區,濱江縣改由吉林省直轄。同年5月1日,吉林省政府決定,設立濱江市政籌備處,劃傅家甸、四家子、圈河、太平橋等地為濱江市轄區,脫離濱江縣,為吉林省轄市。
1932年吉林分縣圖-哈爾濱
1932年2月5日晚,哈爾濱陷落。3月1日,日本扶持廢帝溥儀建立偽滿洲國,年號“大同”。1933年7月1日,偽哈爾濱特別市公署成立,直隸偽滿洲國國務院。轄境包括原哈爾濱特別市政局、濱江市政籌備處、松浦市政局及東省特別區市政管理局所轄香坊、顧鄉、八區、新陽等全部地區并劃入鄰縣數十屯。1937年7月1日,偽滿洲國改革地方行政制度,偽哈爾濱特別市公署改為哈爾濱市公署,為濱江省省會。
1934年偽滿洲國行政區劃圖-哈爾濱
抗戰勝利后,于1946年1月2日,成立直屬國民政府的哈爾濱特別市。4月28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北民主聯軍解放哈爾濱。5月3日,成立哈爾濱市政府。
1949年4月21日,根據東北行政委員會頒布的《關于重劃東北行政區劃并任命各省主席、副主席令》,哈爾濱市政府改為哈爾濱市人民政府,隸屬松江省人民政府,為松江省省會城市。
1953年8月1日,經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批準,哈爾濱市改為中央直轄市,由東北行政委員會代管。
1954年8月1日,松江省與黑龍江省合并,組建新的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隸屬黑龍江省,取代齊齊哈爾成為黑龍江省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