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子似乎曾經曰過,他從巢谷那得來的一劑不傳之秘,在瘟疫里活人無數。
然則,后世多有對此懷疑者。但這事很難被證實或證偽,因此,他的一些傳記里,都保留了這個故事,作為他乃情系百姓滿懷仁心的醫學研究者的證明。
雖然那事已有些飄渺,但蘇軾的人生閱歷與超凡出塵的感悟治愈了無數人,卻是無可懷疑的。
今日,又添新證。
澎湃新聞1月14日《躲進圖書館,他們“偽裝”上班》里提到一個妹子,說她:
喜歡看人物傳記,比如杜甫傳、蘇東坡傳。杜甫一生境遇不佳、流離漂泊。蘇東坡才華橫溢,卻一次次被貶。忽然覺得自己這點事不算什么。大城市競爭很卷,打工人不敢表達,很多事情不敢跟同事、領導和家人講,找不到宣泄情緒的出口。看書是很好的宣泄出口,跟著故事里人物的命運浮沉,在這個過程中,負面情緒可以慢慢消解掉。
俗話說,人比人,氣死人。但到了坡翁這,卻是人比人,樂活人。
前幾天在《把蘇軾講成心靈雞湯,該不該被嘲諷?》里,我還講到:
不管于丹也好,于丹二世也罷,他們把歷史人物簡單化,只講人們喜聞樂見的,并非他們沒有全面了解,而是有著廣泛的社會基礎……
正如澎湃新聞里的主人公,你去跟她說,蘇軾為老百姓寫了很多詩,反映他們的痛苦;寫了很多奏折,減輕他們的負擔,能解開她的郁結嗎?能讓她變得快樂嗎?可以使她重拾生活的勇氣嗎?
顯然不能。
反而只會讓她覺得,為何我的生活如此操蛋,為何沒有蘇軾那樣的人替我出頭……
其結果,就是悶上加悶,郁里添郁,一地雞毛變成了漫天雞毛,把本已亂糟糟的生活變得更加無望。
所以我那篇文章里的結尾,又可作為本文收尾而無絲毫違和之感——
當網上講蘇軾的人多了,聽的人看的人,自然也能從那些側面里,拼湊出一個他所認知的蘇軾來——人們從蘇軾那里各取所需,有何不可呢?
還得添一句:
如若蘇軾在天之靈,曉得自己竟然幫助了那么多人,一定會高興得大呼“自言其中有至樂,適意無異逍遙游”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