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賡是一位深受人民愛戴,且極具傳奇色彩的一位名將。他功勛顯赫,性格隨和,被稱為儒將。在共產黨的將領中,有一位將軍是在他影響下投筆從戎的。
這位將軍就是譚政,陳賡的四妹夫。
世代交情,情同手足
陳賡和譚政都是地主家庭出身,從他們的祖輩開始,兩家就有了深厚的交情。
陳賡比譚政大三歲,兩人常常形影不離,一起上私塾、一起玩游戲,像親兄弟一樣互相照顧。
雖然祖輩都是地主,但陳賡和譚政各自的父親,在思想上卻截然不同。
陳賡的父親陳紹純,早年出門闖蕩,接受了一定的新思想,他不希望陳賡滿腦子孔孟之道,為了讓陳賡接受新式教育,私塾畢業后,他就將陳賡送去縣城的東山學校學習。
東山學校是當時的進步人士開辦的,里面的教師都樂于向學生傳播革命理論和民主思想。陳賡后來走上革命道路,就是在這里奠定了思想基礎。
譚政
譚政的父親譚潤區,是一位傳統的教書匠,深受封建落后思想的束縛,要求譚政認真學習孔孟之道,今后好接自己的班。
辛亥革命爆發后,革命的火焰燒到了陳賡和譚政的故鄉,曾經的私塾在革命黨人的要求下,改為傳播國民教育的初級小學,《四書》、《五經》等書籍被禁止傳授。
譚潤區為了讓譚政上私塾,打聽到離家七、八里路的一個村子里,還有一間沒有被查禁的私塾。剛好,陳賡家就住在附近,于是讓譚政借住在陳家。
思想啟蒙,反抗束縛
譚政住進陳家后,羨慕陳賡能去東山學校學新思想,而自己只能上私塾,十分郁悶。他最開心的事情,莫過于每周末陳賡從學校回來,給他講學校的事、給他帶革命書籍。
陳賡告訴譚政:“如今已是革命黨的天下,全中國都在學習新思想。你必須向你父親爭取來東山學校學習。只有在這個學校讀書,才能讀到進步書刊和報紙,早一些了解到全國所爆發的工人運動、農民起義,學生聲援工人、農民運動等事情。”
陳賡
陳賡的話在譚政心中,生根發芽,他去東山學校接受新知識的愿望愈發強烈。
三年的私塾上完后,譚政懇求父親讓他,去東山學校上學,父親還是不答應,并讓他回家接手家業。
譚政拗不過父親,無奈地回到自己家,但此時的譚政由于在陳賡的影響下,產生了救人民于水火的想法,封建的家庭氛圍讓他備受壓抑。好在,陳賡的四妹陳秋葵還能為他排憂解愁。
在陳家借住的三年時間里,譚政和陳秋葵互相看對了眼。譚政回家后,兩人經常委托陳賡的小弟為他們傳遞書信。
在信中,陳秋葵告訴譚政:大哥陳賡因不滿家里的包辦婚姻,毅然離家出走,報名當兵去了。他離家前,讓陳秋葵轉達譚政,一定要去東山學校讀書,學校老師他已經打好招呼了,只等譚政去了。
沖破束縛,投筆從戎
譚政意識到,只有和陳賡一樣做出反抗,才能讓父親妥協,于是他開始以絕食為抗爭,譚潤區沒有辦法,只能答應譚政,讓他去東山學校上學。同時,他為了能將兒子的心拴在家里,向陳家提親,將陳秋葵娶回了家,妄圖讓陳秋葵成為控制兒子的最后砝碼。
譚政在東山學校讀書期間,陳賡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他多次寫信鼓勵譚政:“救中國,不能只靠口頭上的吶喊,還要有武裝斗爭。因為我們的敵人是有槍桿子的,要想革命成功,革命者必須要有自己的武裝力量。”
譚政
從東山學校畢業后,譚政被父親安排到一所小學教書。譚政21歲那年,由于政治形勢越發嚴峻,又受到了陳賡的感召,他毅然離家出走,跑到武漢報考黃埔軍校,參加革命斗爭。
離家前,雖然知道譚政這一去兇多吉少,但陳秋葵還是阻攔丈夫,她只是囑咐丈夫注意安全。
就這樣,譚政頭也不回地離開了故鄉。譚政離家幾年后,陳秋葵病逝了。
在革命隊伍中,譚政利用自己的所學,擔任文官,為軍隊的政治工作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1955年9月,新中國授銜儀式上,陳賡和譚政同時被授予大將軍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