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距離俄烏戰(zhàn)爭開打已經接近700天,顯而易見,這場戰(zhàn)爭到目前為止并沒有看到結束的曙光,無論是烏軍還是俄軍,兩方都沒有就此罷手的計劃。
據烏方國情局官方發(fā)布的簡訊來看,他們近期在哈爾科夫地區(qū)的對敵戰(zhàn)斗中成功擊斃了隸屬俄方陸軍序列的格拉西莫夫將軍,滿打滿算,這看樣子是官方曝出的俄軍犧牲在烏克蘭境內的第12位將軍了。
有不少外媒在消息剛爆出時便開始營造謠言,因為俄軍將領序列中名為格拉西莫夫的分別有一名少將和一名總參大將,不過確切死亡的是維塔利少將,并不是瓦列里這名總參大將。#微頭條首發(fā)挑戰(zhàn)賽#
但湊巧的是,俄方的格拉西莫夫總參大將在2024年初尚未公開露面,這讓人不由得懷疑對方的身體健康狀況,不過俄、烏雙方均未就此展開輿論對攻。
回顧近一年來烏軍在俄烏戰(zhàn)場的斗爭態(tài)勢,從去年夏季的優(yōu)勢局面開始,烏軍便轉瞬進入了缺少武器炮彈的“寒冬”,原因竟然是歐盟國家此前承諾的百萬發(fā)炮彈支援當時尚有幾十萬發(fā)沒有交貨。
可能有人會將西方援助節(jié)奏遲緩的原因歸咎到歐盟國家軍工產能不足上。
但實際從俄烏戰(zhàn)爭的角度去考慮,最開始烏克蘭便在西方國家的支持下和俄軍發(fā)生沖突,一年多的時間對于西方國家來說很容易就能滿足烏克蘭所謂的軍工需求,但對方很明顯并沒有把乞討幫助的烏克蘭當回事兒。
烏方窘迫的炮彈供應和俄方的連天炮火形成了鮮明對比。
僅朝鮮就已經在俄烏戰(zhàn)爭開打后,支援了俄羅斯將近5000個武器集裝箱,這個容量基本可以對等200萬枚的152mm炮彈,難不成一個朝鮮竟然比整個歐盟的軍工產能還強?
故此,烏克蘭可能也看出了歐盟的“冷處理”態(tài)度,他們在2023年其實已經在擴大國內的軍工產能,據統(tǒng)計年產量已經達到了2022年的三倍有余。
放眼2024年,烏軍在軍工產能方面并不會繼續(xù)保持原有規(guī)模,而是在現有基礎上發(fā)展武器多樣化,不僅要能造飛機、坦克和導彈,還要能造無人機,爭取“多面開花”。
面對烏軍的囂張態(tài)勢,俄方梅德韋杰夫再次公開聲明,烏克蘭和北約都需要注意,俄方目前在俄烏戰(zhàn)場上使用的武器并不是全部,他們還有核武器當后盾。
這貌似是梅德韋杰夫再次向烏克蘭發(fā)出了“致命威脅”。不過明眼人都清楚,這大概率上只不過是一句口頭威脅,畢竟一旦動用核武這種“禁忌武器”,那么勢必俄羅斯會在國際輿論上更受抨擊,很可能會導致俄烏戰(zhàn)場的迅速失利。
但梅德韋杰夫的話并非沒有根據,因為俄方普京總統(tǒng)其實在2020年的6月份就曾經簽署過所謂的《俄羅斯核遏制政策原則》,倘若俄羅斯真正走投無路時,一場彌漫全球的“核火災”便是結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