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國正在絕密測試的空天飛機已經入軌一個月。美國太空部隊對中國空天飛機高度關注,自發射升空以來,他們就在不斷追蹤我們的空天飛機,并公布空天飛機的軌道數據。
根據追蹤數據,中國空天飛機入軌后,產生了5塊太空殘骸,其中殘骸D和F已經再入大氣層燒毀,殘骸C預計將于1月底再入,碎片E預計將于二月底再入。
殘骸B是用于發射空天飛機的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的第三級,它隨著空天飛機一起進入近地軌道,其軌道高度目前是329×348公里。由于已經進入軌道,殘骸B將會在太空中運行較長時間后,才會在地球大氣的作用下,逐漸降低軌道,并最終再入大氣層燒毀。
物體A,即編號為58573的航天器就是中國空天飛機。也就是說,此前有關中國空天飛機釋放出伴飛小衛星的推測是錯誤的,目前暫時還沒有伴飛器被釋放出來。
中國空天飛機最初進入了高度333×348公里、傾角50度的近地軌道。雖然這里已經屬于太空,但仍然會受到極為稀薄的大氣作用,所以軌道不會不斷自然衰減。入軌三周后,軌道高度衰減到328×345公里。
美國太空部隊監測到,中國空天飛機已經進行了一次軌道抬升,遠地點軌道高度比最初升高了約10公里。但總體而言,中國空天飛機并沒有表現出大的動作,似乎一切風平浪靜。
但越是這樣平靜,越引發外界的好奇,中國空天飛機究竟有怎樣的目的?
對此,美國空間政策專家娜姆拉塔·戈斯瓦米(Namrata Goswami)和彼得·加勒森(Peter Garretson)在美國媒體《The Diplomat》撰文表示,中國空天飛機打開了廉價和可重復使用的太空通道,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美國專家認為,空天飛機的可重復使用性可以實現完全不同的、更快的操作節奏,從而讓任務變得更加不可預測。快節奏的可重復使用性足以在多個軌道上挑戰對手,并使形成對自己有利的戰斗空間。
由于空天飛機具有快節奏的可重復使用性,它甚至不需要到達所需的軌道就能改變游戲規則。比如,空天飛機可以執行“繞飛一圈”機動,飛行部分軌道甚至亞軌道的軌跡。
部分軌道通常與部分軌道轟炸系統相關,有效載荷被運載火箭送入近地軌道,然后在太空中繞著地球飛行,向目標飛去。在將要抵達目標時,火箭啟動反推發動機,脫離原來的運行軌道,再入大氣層并擊中目標。
傳統的洲際彈道導彈通常采用亞軌道飛行,有效載荷會被送入太空,但并沒有真正進入軌道繞著地球飛行一圈,因為其飛行軌跡呈拋物線,與地球表面相交,所以在到達最大飛行高度之后,就會直接進入大氣層。
美國專家指出,空天飛機展現出的靈活機動性具有巨大的優勢。對于普通的航天器,只要在軌道上飛行了一段距離,地面觀測站就能推算出其完整的軌道參數,進而對其行蹤一目了然。
然而,空天飛機可以進行“繞飛一圈”機動,神不知鬼不覺地進入某種部分軌道或亞軌道的軌跡,從而開展戰術突襲偵察是可能的。這使得空天飛機能夠不可預測地快速飛過敵國上空,這種在外太空飛行的行為不受限制。
美國專家推測,“繞飛一圈”機動并非只有太空偵察一種用途,因為空天飛機可以攜帶的不僅僅是相機。他們認為,空天飛機從最初的概念開始,其潛在的任務可能是軌道轟炸。
與導彈發射不同的是,對手不知道某一空天飛機任務是否構成威脅,直到它打開導彈蓋,這將大大縮短反應時間。因此,空天飛機可以作為一種新穎的突襲第一擊武器。
根據上一次中國空天飛機任務的跟蹤結果,空天飛機曾在軌釋放出兩顆伴飛小衛星,它們伴飛一段時間后,又被空天飛機捕獲并且收回。這更增加了空天飛機所帶來的不確定性。
因此,空天飛機可以隱藏,等待合適的時機,并部署各種小衛星到近地軌道,包括對于目標的成像和電磁測繪設備、導彈預警、空間域感知、全球導航衛星系統,甚至是共軌反衛星。對手不會事先知道里面有什么,所以攻擊具有戰術上的突然性。
目前,中美的空天飛機都是由運載火箭送入軌道。但從中國航天近年來的發展來看,未來將會開發出更為強大的超燃沖壓發動機,打造出單級入軌的空天飛機,能夠實現從跑道上水平起飛和降落。通過測試空天飛機獲得的數據,還將同時推進中國高超音速技術的迭代發展。
當然,無論美國專家如何說得天花亂墜,我國都是多次強調,我們發展可重復使用航天器,其目的是在于降低太空發射成本,并且能夠對軌道上的航天器提供在軌服務,這一切都是為了和平利用太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