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動帶來改變 」
Positive Change Through Action
請查收本周的氣候領域大事
應對氣候變化,人工智能入局[1]
由日本主辦的氣候研究人員會議“涼爽地球創新論壇”(Innovation for Cool Earth Forum)發布了利用數據、計算機視覺和人工智能驅動模型來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路線圖 [2] 。該路線圖確定了6個人工智能系統可以發揮重大作用的“高潛力機會”,包括監測排放和能源需求、減少制造業和供應鏈的碳排放、改善交通、建立適應型農業和新材料研發。人工智能技術在近幾年取得巨大進展的同時也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提供了新的選擇。然而,現有人工智能系統的訓練以及運行方式也有其局限和負面影響。安全、負責任地使用人工智能技術,無論在氣候領域還是其它方向,個人場景或是企業平臺,都是實現其價值并規避風險的關鍵。
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于去年底在聯合國發起了人工智能咨詢機構,用于研究人工智能技術的風險、機遇和國際治理 [3] 。他認為,人工智能可以從預測、解決危機和推動公共衛生和教育服務等多方面擴大政府、民間社會和聯合國的工作。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人工智能尤其可以跨越過時技術的鴻溝并直接為最有需要的人群提供服務。不過目前,大量的專業知識和技術僅集中于少量公司和國家,這有可能加劇全球不平等,并帶來加速虛假信息傳播、加重偏見和歧視、監視隱私和欺詐等眾多侵犯人權的行為。
如果使用得當,人工智能驅動的技術提供的前所未有的數據處理能力可以幫助減緩和應對氣候變化 [4] 。除了通過改進氣候變化模型的建立和預測,幫助人們防災和減災,人工智能還可以追蹤污染情況、改善城市規劃和廢物管理,支持地方政府做出改善公共衛生和城市復原力的決策,使城市更加可持續和宜居。更重要的是,人工智能可以預測最佳種植時間、評估土壤健康狀況并監測病蟲害爆發,從而優化農業食品系統和作物管理。人工智能驅動的精準農業還可以減少用水量,促進可持續農業實踐并提高糧食產量。面對愈發頻繁和嚴峻的極端天氣事件,農民可以更好地準備和應對水資源短缺和土地退化等挑戰 [5] 。
然而,科技公司對人工智能的大力推動將加劇能源需求。由綠色和平美國辦公室、爭取未來組織(Fight for the Future)和反虛假信息氣候行動組織(Climate Action Against Disinformation)等主要氣候組織簽署的一封公開信 [6] 就要求大型科技公司公開人工智能的能源消耗。現有信息顯示數據中心的用電量已經占全球總用電量的1.5%之多 [7] ,數據中心的能源使用量也已經超過了商業航空業 [8] 。綠色和平北京辦公室2021年發布的報告 [9] 預測,到2035年中國數據中心和5G總用電量將達到6,951-7,820億千瓦時,占中國全社會用電量5-7%。碳排放總量將達2.3-3.1億噸,相當于目前兩個北京市的二氧化碳排放。
愛爾蘭的清潔云行動? Kim Haughton / Greenpeace
除了排放問題外,歐盟也已經組織了高級別專家組為歐盟范圍內的人工智能戰略提供建議,包括人工智能的道德標準 [10] 。有研究發現 [11] ,當前的人工智能系統是根據有偏見的數據集進行訓練的,這些數據集可能會影響緩解和適應氣候變化的政治決策并損害社會穩定。因此,人工智能系統如何回應倫理問題并提供可信賴的機制將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
2023年中國全國均溫打破1961年以來紀錄[12]
近期國家氣候中心發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全國平均氣溫和最冷最熱紀錄均被打破。2023年,全國平均氣溫10.7℃,為1961年以來最高,打破了2021年10.5℃記錄。全國大部地區氣溫偏高0.5-1℃。山東、遼寧、新疆、貴州、云南、天津、湖南、河北、四川、河南、北京、內蒙古、廣西等13個省(市、區)氣溫均為1961年以來歷史最高,全國共127個國家氣象站日最高氣溫突破歷史極值[13]。科學家預計,2023年全球出現的厄爾尼諾現象可能會在2024年進一步加劇高溫,因為厄爾尼諾現象通常在達到峰值后對全球氣溫影響最大。
2023年全球氣候訴訟案件多樣性擴大[14]
根據薩賓氣候變化法中心維護的氣候變化訴訟數據庫,有190起案件在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間提交,包括保加利亞、中國、芬蘭、羅馬尼亞、俄羅斯、泰國和土耳其的國家也出現了氣候變化訴訟的先例。總體而言,超過50%的氣候案件有了直接的司法結果,其它氣候案件則對法庭以外的氣候變化決策產生了重大的間接影響。過去12個月的趨勢顯示,針對企業的訴訟案件越來越多,法律論點也更加復雜;有關投資決策的訴訟也在不斷增加,各類高排放活動有可能在從融資到項目批準的生命周期不同階段受到挑戰。值得注意的是,國內法律保護(例如健康環境權)以及國內氣候立法在針對政府的案件中發揮著關鍵作用。
博內爾島氣候法律案件在海牙啟動 ? Marten van Dijl / Greenpeace
法國野花為適應氣候變化進化為自花授粉[15]
近期的一項研究[16]發現,巴黎附近的一片田野里的野生三色堇與20至30年前同一位置生長的花朵相比花朵小了10%,產生的花蜜也減少了20%。研究作者稱,這表明三色堇正在“放棄”傳粉媒介并逐漸向自花授粉的方向進化。植物為昆蟲產生花蜜而昆蟲為植物授粉的互惠關系是經過數百萬年的共同進化而形成的。像三色堇這樣的進化行為可能導致昆蟲可獲得的食物進一步減少,花蜜產量繼續降低,加速植物和昆蟲的雙方衰退。由于全球氣候變化導致的植物進化行為會產生一系列的漣漪效應且不可逆轉。
音樂推薦
氣候運動贊歌《不會放棄(Won't Give Up)》[17]
大提琴家馬友友、變裝皇后兼歌手帕蒂·高尼亞和和NPR小書桌大賽冠軍奎因·克里斯托弗森合作創作了這首歌曲。他們在阿拉斯加的基奈峽灣國家公園拍攝了隨附的音樂視頻。他們背后的冰川在五年、十年前有百英尺高,而現在卻只剩下巖石。盡管這首曲子的歌詞并沒有直接提及冰川消融或氣候變化,但是,這三位藝術家希望這首歌能夠成為氣候運動的贊歌,讓不放棄自然,不放棄彼此成為氣候運動的口號。通過歌唱這樣的樂曲表達對于氣候變化的強烈情感,他們想激勵大家繼續采取氣候行動,而不是陷入絕望的深淵。
《Won't Give Up》
參考資料:
[1] https://www.icef.go.jp/
[2] https://www.icef.go.jp/roadmap/
[3] https://news.un.org/en/story/2023/10/1142867
[4] https://news.un.org/en/story/2023/11/1143187
[5] https://unfccc.int/news/ai-for-climate-action-technology-mechanism-supports-transformational-climate-solutions
[6] https://caad.info/wp-content/uploads/2023/12/Climate-Response-to-WH-EO-on-AI.pdf
[7] https://www.iea.org/energy-system/buildings/data-centres-and-data-transmission-networks#overview
[8] https://www.bloomberglinea.com/english/how-companies-are-seeking-to-reduce-the-invisible-emissions-of-digitization/
[9] https://www.greenpeace.org.cn/2021/05/28/china-digital-infrastructure-carbon-emission-2035/
[10] https://digital-strategy.ec.europa.eu/en/policies/expert-group-ai
[11]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4168-023-00056-3
[12] https://science.caixin.com/2024-01-04/102153142.html
[13] https://mp.weixin.qq.com/s/e-XaMArYa2o-KtB9R7NZnQ
[14] https://www.lse.ac.uk/granthaminstitute/publication/global-trends-in-climate-change-litigation-2023-snapshot
[15] https://www.theguardian.com/environment/2023/dec/20/flowers-giving-up-on-scarce-insects-and-evolving-to-self-pollinate-say-scientists?
[16] https://nph.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111/nph.19422
[17] https://www.yo-yoma.com/audio/wont-give-up/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