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想聽聽某公子的蘇軾系列到底講了些什么,沒想到,在一眾膜拜聲里,竟然看到了這樣一個詞——
于丹第二。
這個綽號,顯然有揶揄的味道。
于丹以心靈雞湯而著稱,卻也以此飽受爭議,之后還有國學教授陳果的塌房,使得那些看似熨帖卻沒人多少養分的內容,越來越被挑剔的網友們所不喜。
之所以用了越來越三個字,只因從電視的百家講壇到網絡的短視頻,一開始,網友們是喜歡那種跟課堂不一樣的授課方式,是喜歡跟教科書里不一樣的有趣內容的。只是,正如喝多了酒一樣,喝多了雞湯,也會暈,也會吐——但這并不能否認,雞湯曾經給了無數網友干枯的面容春風般的溫暖,使他們干渴的心田得到春雨般的滋潤——他們曾經求知若渴,只是已無新意的內容,讓他們審美疲勞。
現在有個詞,人艱不拆,意思是,人生已經這么艱難,有些事就沒必要拆穿了。未經他人苦,不勸他人善。他人太累了,想做縮頭烏龜,你又何必逼著人家出頭呢?
所以,我覺得,不管于丹也好,于丹二世也罷,他們把歷史人物簡單化,只講人們喜聞樂見的,并非他們沒有全面了解,而是有著廣泛的社會基礎。
絕大多數人一輩子,就是平凡的,甚至是庸碌的,他們已經努力過而無結果,他們想要認命,只能認命,但他們又不愿自己的努力白費,那么,有個人告訴他們,其實很多古代名人,也有過爭扎,也有過躺平。他們幻想春天在微雨里趕牛犁田,夏天在樹蔭下鉤蚓釣魚,秋天在菜地抬頭看晴空一鶴,冬天在紅泥小火爐邊跟朋友小酌——一蓑煙雨任平生,江海寄余生——蘇軾他們欲有而無的,不正是此刻我在享受的嗎?
如果一來,人的格局就打開了,就不會覺得自己是在擺爛了,心情也就開闊了,不再吼老婆了,不再罵孩子了,不再給父母臉色了——雞湯之用,善莫大焉。
但正如另一些網友所言,蘇軾之所以是蘇軾,可不僅僅是苦中作樂,曠達飄逸,他更大的價值,在于保持獨立的思考與個性,不愿隨波逐流,哪怕他早在密州時就寫過“慎勿及世事,向空書咄咄”,但哪怕烏臺詩案之后,他也沒有停止“民病何時休”的感慨;哪怕再貶嶺南,已無上奏之權,他也還是要通過自己的影響力,協助地方官做很多于民有利的事——這些網友的意思是,你講蘇軾,最好把他的勇敢無畏也講出來,而不是通過他的故事,讓受眾覺得自己的一些苦痛,都是合理的,忍忍也就過了。
然則,蘇軾復雜多變的人生,汗牛充棟的作品,不是幾個人能講透的;每個作者,也確實有站在自己角度論述蘇軾的權利——當網上講蘇軾的人多了,聽的人看的人,自然也能從那些側面里,拼湊出一個他所認知的蘇軾來——人們從蘇軾那里各取所需,有何不可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