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看電視劇無疑成為了人們生活中最必不可少的娛樂方式,哪怕如今短視頻行業興起,一部好的電視劇的收視率仍舊不會衰退。
不過話說回來,電視劇行業的火熱,也間接造成了劇作質量的參差不齊,尤其是近些年來,大批量拉胯劇作的出現,致使故事情節爛尾、演技拙劣、胡編亂造等弊病尤為明顯,行業整頓刻不容緩。
接下來,我們就來細數一下國內評分前10的電視劇,不僅能夠稱得上部部經典,甚至用百看不厭來形容都一點不為過。
2001年《大宅門》,評分9.4
《大宅門》的出現,在國產電視劇歷史上絕對能夠算得上里程碑式的存在,在漫長的時間跨度里,劇情囊括了家族斗爭、愛國情懷以及創業打拼等眾多元素,故事情節十分飽滿,滿足了大多數觀眾的觀影欲望。
其次,《大宅門》的演員陣容也無疑能夠用“豪華”兩個字來形容,陳寶國、斯琴高娃、劉佩琦等主創人員,無一例外皆是演技精湛的老戲骨,甚至連前來友情客串的演員都是演藝圈的大熟臉,有一說一,如果把劇情當作“面子”,那么演員的表現的就是“里子”,表里如一才造就了這部堪稱史詩級的巨作。
當然了,在國產影視劇評分前十的名單中,《大宅門》并不是站在金字塔頂端的存在,甚至只能以9.4的評分墊底。可見,接下來要盤點的劇作,比它還要受歡迎。
1999年《雍正王朝》,評分9.4
在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有太多的故事與人物值得傳頌,但縱觀國產影視劇行業,拍得最多的莫過于以清朝為歷史背景的電視劇,其中,《雍正王朝》絕對算得上值得封神的一部。
從主創陣容上看,導演胡玫、編劇劉和平本就以擅長紀實性電視劇聞名業內,兩人的這次合作,無疑是強強聯合。《雍正王朝》不僅最大化還原了幾百年前的真實歷史,同時也賦予了歷史人物最具戲劇化的一面,近百位老戲骨同臺飆戲,看得觀眾那叫一個過癮,滿足觀影欲望的同時,還普及了歷史知識。
2014年《父母愛情》,評分9.4
距離這部劇首播正好過去了十年時間,期間不乏有優秀的影視劇上線,可但凡《父母愛情》在各大衛視重播,收視率幾乎每一次都能穩坐榜首。
從劇情上看,《父母愛情》并沒有展現出宏大的世界觀,也沒有描述太多的人生哲理,但正因為樸素接地氣的情節以及人物構造,反倒更貼近于老百姓的真實生活,尤其是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背景下,愛情、婚姻以及家庭等元素碰撞出的火花,賦予了質樸生活更多的戲劇性,同時也展現出了老一輩的愛情以及價值觀,細細品味,平淡悲苦中又透著幸福。
2005年《亮劍》,評分9.5
整整二十年間,被頻繁搬上電視熒幕的莫過于抗戰題材,幾乎每年都會有大量的同類型劇作出現,對于家國情懷而言,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意義。不過話說回來,自從《亮劍》播出之后,觀眾本以為是一個好的開端,但沒想到大批量抗戰神劇的出現,反倒使得《亮劍》成為了始終未被超越的經典。
從制作成本上看,《亮劍》完全可以用“拮據”二字來形容,道具簡陋不說,甚至有演員換身衣服,就能以另一個角色登場,放在今天,無疑是行業大忌。好在演員們的表現經住了考驗,從主角李幼斌到群演,無一例外都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角色中,尤其是沖鋒號一響,戰士們嗷嗷叫著沖下陣地的場面,看得觀眾那叫一個熱血沸騰,毫不夸張地說,拋開制作成本不談,《亮劍》幾乎找不到缺陷。
2006年《士兵突擊》,評分9.5
如果說《亮劍》是抗戰劇的天花板,那么《士兵突擊》無疑是現代軍旅題材最具代表性的影片,劇中并沒有熱血的戰爭場景,也不為突出戰友間的生離死別,劇情主線,反倒是一直圍繞著一個看似傻憨的士兵,是如何在執拗性格的驅勢下,一步步成長為兵王的。
或許經歷過現代軍旅生活的觀眾更容易產生共情,人物雖小,但卻飽含淚水、歡笑、堅毅、成長等眾多元素,毫不夸張地說,劇中的各色人物,正是現代軍旅的真實寫照。
1994年《三國演義》,評分9.5
隨著國內影視劇的興起,翻拍四大名著似乎成為了一股潮流,并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延續至今,雖然諸多版本的風格各有千秋,但該說不說,還是早期的劇作更有看頭,特別是1994版的《三國演義》。
單單拿主角唐國強來說,提起他的名字,除了在戰爭題材中塑造的經典偉人形象,最讓人印象深刻的莫過于他飾演的諸葛亮,從儀表儀態到語氣神情,似乎都與名著中的原型人物完美契合,即便后來出現過諸多翻拍版本,制作水準以及投資力度遠不是早年可比,但卻始終無人能夠超越。
2006年《武林外傳》,評分9.6
這是內地影視劇中為數不多能夠排進高分榜的情景喜劇,天馬行空的想象力,以及每一個飽滿生動的喜劇人物,即便沒有華麗的外景,更沒有足以比肩國外影視的特效,但它仍舊是眾多80、90后心目中無法超越的經典。
瀟灑不羈的白展堂、“見錢眼開”的佟湘玉、唯唯諾諾的呂秀才、張揚正直的郭芙蓉、膽小貪吃的李大嘴,以及莫小貝、祝無雙、邢捕頭、燕小六等等,無論角色戲份多少,也不管距離開播過去了多少年,每個人物形象仍然是那般清晰。
作為一名看著《武林外傳》長大的90后,時不時翻看兩集,仍然能夠被演員們的表演逗得前仰后合,瞬間勾起了心底里美好的青春記憶。
1982年《西游記》,評分9.7
四大名著中,最老少皆宜的無疑就是這部《西游記》,雖然拍攝過程幾經波折,但開播后的效果卻遠遠超出了所有主創人員的預期,用“萬人空巷”來形容也一點不過分。
時至今日,仍舊會有不少電視臺選擇在寒暑假復播這部經典,娛樂觀眾的同時,也能讓孩子們多多了解中國古典神話文學。對劇情以及人物的高度還原,遠不是當下用特效堆疊起來的同題材電影電視劇能夠比肩。毫不夸張地說,就算再過去三四十年,《西游記》在觀眾心目中的地位,也不會有絲毫衰退,這就是經典的魅力所在。
1987年《紅樓夢》,評分9.7
同樣是四大名著,劇版《紅樓夢》的收視率以及受觀眾喜愛程度雖然不及另外幾部齊名佳作,可它的藝術價值卻不容小覷。據說為了高度還原劇情以及人物,演職人員們可謂是下足了苦功夫,長達半年時間的劇本圍讀,甚至還邀請了當時“最權威”的紅學專家來給演員講解劇情。
相比較《西游記》、《三國演義》以及《水滸傳》,《紅樓夢》的制作成本也遠不是前者能及,服化道精致用心,甚至連場景都是經過諸多古建筑專家研討后還原出來的,前后投入了多少人力物力不言而喻。
說句良心話,87版《紅樓夢》的成功,絕不僅限于演員以及導演,除了他們之外,還有默默付出的幕后工作人員。
2007年《大明王朝1566》,評分9.8
在中國電視劇發展歷史上,《大明王朝1566》雖然不是最出名的一部,但9.8的高評分卻始終無人能及。有意思的是,這部劇首播時的收視率只有可憐的0.5%,遠不如同時期的其他熱播劇。可隨著口碑逐漸傳開,越來越多的觀眾相繼給出了高評價,從微乎其微的受眾到評分封神,《大明王朝1566》用數據詮釋了什么叫做厚積薄發、逆風翻盤。
其實,這部劇之所以能夠穩坐金字塔頂端,靠的并不單單是演員表演以及故事情節,首先導演張黎的藝術指導水平本就擺在那里,其次,編劇劉和平更是操刀過《雍正王朝》這樣的史詩級大戲,在劇情創作方面無疑是游刃有余。再加上陳寶國、倪大紅等人在表演上的造詣,拍不出好片才怪。
在此也想奉勸沒看過《大明王朝1566》的觀眾,這的確是一部值得一看且值得深思的好劇。
結語:
國產影視劇走到今天屬實不易,幾十分鐘一集的劇情轉瞬即逝,殊不知背后承載了多少人的心血,作為觀眾,我們應當珍惜每一部佳作,并盡可能從中汲取寶貴的知識。同時也希望奮斗在行業中的影視工作者們都能向前輩們看齊,少拍那些粗制濫造的爛片,多用心創作,以此來凈化逐漸變質的行業大環境。
以上十部劇作的評分,都是根據豆瓣總結出的數據,不同年齡段的觀眾,都各自最欣賞哪部佳作?歡迎下方評論留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