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家皇朝》劇照
01
1926年登上權力巔峰后,蔣介石的領袖地位并不穩固。
盡管他指揮國民革命軍打垮了北洋軍閥、從形式上統一了中國。
盡管他通過蔣桂戰爭、蔣唐戰爭、蔣馮戰爭、中原大戰打垮了各大藩鎮,維持了中央政府的軍事優勢。.
但那些被他打垮的軍閥依然不服他,一有機會就搞事,比如桂系死灰復燃,閻錫山重新掌晉,馮玉祥不甘寂寞,到處策劃、慫恿舊部進行反蔣活動。
盟友張學良,有著很大的自主權,蔣介石只能與之商量而不能指揮。
次一級軍閥對蔣介石陽奉陰違,比如山東的韓復榘、河北的宋哲元、陜西楊虎城等,更次一級的石友三、孫殿英等,也是反復橫跳。
在南方,福建事變、兩廣事變都是挑戰蔣介石權威的重大事件。至于云、貴、川、藏、新等地,更是蔣介石權力的盲區。
在國民黨內,很多小團體和元老對蔣介石也不買賬,比如西山會議派、改組派,比如胡漢民、汪精衛、孫科等,以至于經常有國民黨元老另立中央,公開反對蔣介石。
《宋家皇朝》劇照
軍閥們反蔣,本質上是因為北伐時期,國民政府采用了“入股加盟”的方式,各地方實力派只要改旗易幟、參加北伐,就成了自己人。
地方實力派帶團隊入股參加北伐,短時間內極大地增強了北伐軍的力量,北伐軍不到兩年就打垮了北洋軍閥。但副作用也很明顯——打垮了北洋軍閥,出現了更多的新軍閥,且新軍閥比北洋軍閥還厲害。
所以,北伐后蔣介石又不得不打新軍閥——北伐太順了,打天下哪有那么容易,太順意味著根基不穩、隱患太多。
這個問題也不單單是針對蔣介石的。劉邦短時間內打敗了項羽,登基后還要多次親征,逐一掃平割據的異姓王。一樣的道理。
另一方面,蔣介石個人資歷太淺、聲望不高,也是軍閥、元老們敢于挑戰他的重要原因。
1925年7月,廣州大元帥府改組為國民政府后,蔣介石的職務是軍事委員會委員、黃埔軍校校長、國民革命軍第一軍軍長、廣州衛戍區司令、長洲要塞司令(還有一個他并不認可的國民革命軍總監)。
這些職務都是軍職。在黨政方面,蔣介石沒什么地位。
《宋家皇朝》劇照
然而僅僅過了一年,也就是1926年7月,蔣介石就成了中央常務委員會主席、國民政府委員、國民黨中央組織部長、軍人部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成了掌握最高權力的人。
簡直就是權力暴發戶!
小弟驟然變大哥,大家肯定不服氣。在一個公司,后進來的小輩爬到老員工、老領導頭以及眾多元老的頭上,當上了CEO,這些人心理肯定不舒服,要么消極抵抗不聽命令,要么積極抵抗抱團造反。
蔣介石不是創始人,沒有絕對權威,沒有理論解釋權,壓不住元老們和大股東們。國民黨的權力游戲規則,又不允許勝利者對失敗者進行肉體消滅。所以反蔣失敗者可以屢敗屢戰,國民黨派系斗爭此起彼伏。
派系斗爭的問題以后再論,本文簡單說說一年時間,蔣介石是如何攀上權力巔峰的。
02
1923年孫中山決定聯俄容共,遭到大多數國民黨元老反對,但孫中山意志非常堅定,元老們無奈,主動或被動離開了權力中心。
元老們靠邊站的同時,新的權力圈子逐漸形成,它由孫中山的文武幕僚及親戚組成,比如胡漢民、汪精衛、陳友仁、孫科、宋子文、孔祥熙等。此外,粵軍總司令許崇智也是一個不可小覷的實權人物。
1925年孫中山去世后,最有資格接班的候選人有三:胡漢民、汪精衛、廖仲愷。
從左至右:許崇智、胡漢民、汪精衛、廖仲愷(劇照)
孫中山是軍政府大元帥,胡漢民是代帥,類似于皇帝外出期間的監國,是第一號繼承人,立場偏右。汪精衛是國民黨宣傳部長,是孫中山最信任的心腹,立場偏左。廖仲愷是左派,長期管財政,與蘇聯顧問關系很好。
這三個人誰能接班,某種程度上不是由國民黨決定的,而由蘇聯顧問決定,特別是鮑羅廷。鮑羅廷是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政治委員會顧問,掌握蘇聯援助的分配權,對國民黨內一切重大決策和人事安排都有極大話語權,且“其發言具有決定性的力量”。
1925年7月,醞釀已久的國民政府在廣州成立,以汪精衛為主席,汪精衛、許崇智、胡漢民、譚延闿、林森為委員,胡漢民任外交部長,許崇智為軍事部長,廖仲愷任財政部長。
為什么醞釀已久?因為這實際上是一次權力洗牌,暗流涌動。
在鮑羅廷的支持下,汪精衛成了接班人,胡漢民出局,廖仲愷雖然只是財政部長,但他是鮑羅廷的堅定盟友(兩人都會英語,事事商量,關系密切),實際權力甚至高過汪精衛。
除了汪精衛和廖仲愷之外,許崇智勢力也很大,是軍事部長兼廣東省政府主席、粵軍領袖。
但鮑羅廷不喜歡許崇智,認為他是舊軍隊不可靠,對他的個人作風也不爽,一直想把他搞掉。
鮑羅廷一心扶持以黃埔系為主的黨軍,這是按照蘇聯模式打造的樣板部隊,也是蘇聯援助的最優先對象。他曾說:如不培養黃埔勢力,一切將成空談。
因此,他積極扶持蔣介石抑制許崇智,以黨軍來壓制粵軍。
1925年8月20日,廖仲愷遇刺身亡,打破了剛剛形成的權力平衡。
在鮑羅廷的主導下,國民政府成立了特別委員會,指派汪精衛、許崇智、蔣介石三人為特別委員,授予政治、軍事、警察全權,專門處理廖案及時局。鮑羅廷為特別委員會顧問。
這實際上形成了汪、許、蔣三人共同處理軍國大事的權力格局,鮑羅廷垂簾聽政,掌握最終拍板權。
在查辦廖案的過程中,胡漢民的弟弟胡毅生被發現有嫌疑,胡漢民因此受到牽連并遭軟禁,不久被送往蘇聯,實際上是被驅逐了。
梁鴻楷、梁士鐸等粵軍將領也被查出卷入了廖案,許崇智很尷尬,下令逮捕二人,但隨后又有一些粵軍將領牽涉其中,蔣介石借口粵軍不可靠,派黃埔學生軍“保護”許崇智,并將忠于許崇智的粵軍包圍繳械。
完成這些步驟后,蔣介石打電話勸許崇智暫時離開廣東,等問題查清后再回來上班。
許崇智見大勢已去,又輕信蔣介石復職的許諾,黯然離開廣州去了上海。
許崇智這一去,再也沒能回來——過氣了。
《問蒼茫》劇照
03
在處理廖案的過程中,蔣介石和汪精衛結成了同盟,兩人配合默契:蔣介石支持汪精衛驅胡,汪精衛支持蔣介石倒許,兩人都達成了目標。
1925年9月,陳炯明殘余反撲廣東,粵南的鄧本殷響應,國民政府組織第二次東征,鮑羅廷力挺蔣介石出任總司令。
在蔣介石的指揮下,國民革命軍先滅了陳炯明殘部,轉手又滅了鄧本殷,基本統一了廣東。
東征歸來,蔣介石威望猛增。據他自己講,東征以前,有許多黃埔學生都敢來勸他、責備他,東征勝利后,這樣的學生一個都沒有了。
1926年1月,國民黨召開二大,蔣介石做軍事報告時,全場代表歡呼雷動,風頭之強勁,使得汪精衛等人為之失色。
二大上,汪精衛成了國民政府主席、政治委員會主席、軍事委員會主席、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蔣介石則成了實際上的二號人物,掌握軍權。
這樣的結果,也是鮑羅廷所希望看到的——他想通過汪、蔣這一文一武掌控國民黨局面,維持黨權與軍權的平衡。鮑羅廷自信地認為:汪蔣合作的局面,不會因為外間的挑撥而產生破裂。
汪精衛雖然頂著四個主席的頭銜,但若沒有軍權做支撐,地位依然不穩固,所以他逐漸把手伸向了軍隊。而蔣介石在掌握了軍權之后,自然想更進一步,挑戰汪精衛的地位。
汪蔣合作的局面,只是鮑羅廷的一廂情愿。
二大閉幕后不久,鮑羅廷離開了廣州,對外說是回國述職,其實是回國尋求高層支持。
在鮑羅廷的調教下,國民黨走向了正軌,各項事業穩步推進,鮑羅廷獲得了巨大的威望,與此同時,鮑羅廷與蘇聯同事們關系卻益惡化——鮑羅廷與蘇聯駐華全權代表加拉罕、軍事顧問團團長季山嘉、第三國際代表維經斯基等,在多個重大問題上產生了分歧。
鮑羅廷離開后,廣東方面失去了統攝人物,汪蔣迫不及待開始斗法。
蔣介石認為廣東已經統一,應當立即北伐,蘇聯顧問團團長季山嘉公開宣稱準備不足,北伐必敗,兩人見面時,季山嘉多次當面譏諷蔣介石。
蔣介石很郁悶,向汪精衛提出辭職,他向汪精衛抱怨說:不準備我辭職,就把季山嘉搞走。他還提醒汪精衛不要讓實權落在外人手中。
《問蒼茫》劇照
汪精衛轉頭就把蔣介石的話告訴了季山嘉,蔣介石這才明白:汪精衛和季山嘉搞在了一起,兩人要聯合起來整自己。
更讓蔣介石不能忍受的,汪精衛在拉攏自己的第二師師長王懋功,此舉獲得了季山嘉的支持。
蔣介石立即扣留了王懋功,任命親信劉峙為第二師師長,但他緊繃的心不僅沒有放松,反而越來越疑神疑鬼,在日記中,他感嘆:單槍片馬,前虎后狼,孤孽顛危,此吾今日之環境也。
總之,鮑羅廷走了之后,蔣介石在汪精衛、季山嘉的壓迫下,極度缺乏安全感。
04
1926年3月20日爆發的“中山艦事件”,是蔣介石與汪精衛、季山嘉矛盾的總爆發。
“中山艦事件”的謎團,直到現在也沒有徹底搞清楚。據歷史學家楊天石在《中山艦事件之謎》一文中分析,這是一個偶然事件,被國民黨右派利用,然后蔣介石借題發揮,打擊汪精衛及蘇聯顧問。
大致經過如下:因有商船在海上被土匪劫持,黃埔軍校辦公廳打電話讓管理科派一艘巡邏船前去保護,恰好管理科無船可派,接電話的科員自作主張,向黃埔軍校駐省辦事處請求派船。
接到報告后,黃埔軍校駐省辦事處主任歐陽鐘,前往海軍局協調。海軍局局長李之龍外出,歐陽鐘于是留下了話:奉蔣校長命令,有緊急之事,派戰斗艦兩艘開赴黃埔,聽候蔣校長調遣。李之龍回來后派出了中山艦。
此時,在廣州考察的蘇聯布勃諾夫使團提出要參觀中山艦,李之龍打電話給蔣介石,請求將停在黃埔待命的中山艦開回去,讓蘇聯使團參觀。
蔣介石很懵:我沒有要你開去,你要開回來,就開回來好了,何必問我做什么呢?
接完電話后,蔣介石感到事情很蹊蹺。
不久前,汪精衛曾幾次問蔣介石:你今天去不去黃埔?什么時候去?
同時,蔣介石收到了伍朝樞等人的密報,說蘇聯人得知蔣介石與季山嘉不和,斷定蔣介石是反革命,要派船把蔣介石捉到莫斯科受訓。
前面說了,蔣介石疑神疑鬼,極度缺乏安全感,他這幾件事情聯系到一起,推斷這事是沖他來的,目的是把他劫持到中山艦上,強逼他去海參崴,而幕后黑手就是汪精衛和季山嘉。
實際上,這是失勢的國民黨右派搞的一個陰謀:歐陽鐘矯令調出中山艦,然后伍朝樞等人向蔣介石散布軍艦有異動的假消息,刺激蔣介石動手,目的離間蔣介石與蘇聯顧問、共產黨的關系,拆散廣州的局面。
蔣介石越想越害怕,他的第一反應買票逃離廣州去汕頭——東征軍總指揮部就在汕頭。
去碼頭的路上,陳立夫勸他:你跑什么,有兵在手上為什么不干?
蔣介石思考良久后,決定先下手為強。
《宋家皇朝》劇照
20日,蔣介石下令省城戒嚴,派兵解除中山艦的武裝,逮捕李之龍及各軍黨代表50多人,包圍省港罷工委員會,收繳工人糾察隊的槍支,又命令警察包圍蘇聯顧問的住宅(當天下午就是撤去了包圍)。
當天下午,何香凝去質問蔣介石:你想干什么?是不是發了瘋,還是想投降帝國主義?
情緒高度緊張的蔣介石再終于繃不住了,竟然像小孩子一樣趴在寫字臺上哭。
由此可知,搞出這么大的動靜后,蔣介石心里也沒有底,惶惶不安。
很快,汪精衛也收到了消息,他又懵又氣:我是國府主席,又是軍事委員會主席,介石這樣的舉動,事前一點也不通知我,這不是造反嗎?
汪精衛表面上稱病躺平,實際上暗中聯系譚延闿、朱培德、程潛、李濟深等將領(這些將領都對蔣介石擅專不滿),密謀組織反蔣聯盟,調兵和蔣介石干一下。
05
調兵和蔣介石干一下,汪精衛說了不算,甚至季山嘉說了也不算。
掌握最終決定權的,是布勃諾夫使團,就是要參觀中山艦的那個使團。
布勃諾夫使團級別很高,團長阿·斯·布勃諾夫是聯共中央委員、蘇聯紅軍政治部主任,使團來華的主要目的考察政治軍事形勢,評估各方力量對比,確定北伐大計。
布勃諾夫使團擁有巨大的權力:(在中國)可以不經批準就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可以理解為先斬后奏的欽差。
布勃諾夫使團派人問蔣介石:你搞出這么大動靜,是針對個別人,還是針對蘇聯?
蔣介石回答:針對個別人。他還表示,希望鮑羅廷快點回來。
布勃諾夫使團大舒一口氣,決定留住蔣介石,爭取恢復他與汪精衛的關系,同時撤掉季山嘉、鄂利金、羅家喬夫等與蔣介石相處不愉快的蘇聯顧問。
布勃諾夫認為,這件事的主要責任在蘇聯顧問,顧問急于求成,簡單粗暴,手伸得太長、管得太寬,引起中國將領們反感,激起蔣介石暴動,他要求顧問們不要越俎代庖,發號施令。
《問蒼茫》劇照
3月24日,布勃諾夫使團帶著季山嘉等人離開廣州,蔣介石前去送行,與布勃諾夫談了兩小時,相談甚歡,蔣介石解釋了之前不愉快的事,雙方就北伐問題達成了共識。
使團回國后向蘇聯最高層做了匯報,最高層認為:使團對中山艦事件的處理是得當的。
可見,保住蔣介石,維護廣東的團結局面,是莫斯科的意思——蔣介石還有重大利用價值(打擊右派,領導北伐),如果和蔣介石決裂,不僅實力上無法打倒蔣介石,而且多年投資打水漂,得不償失。
斯切潘諾夫接替了季山嘉的職務,他要求蘇聯顧問們對蔣介石處處迎合,處處讓步。
對此,汪精衛又氣又失望,徹底萎了。他不辭而別,失蹤了。
意志軟弱,遇到困難就跑路,這是他的一貫作風,也是一生都斗不過蔣介石的重要原因。
4月16日,蔣介石當選為軍事委員會主席。
這時候,鮑羅廷回來了。
鮑羅廷何等精明,蔣介石是莫斯科支持的人,他不想犯和季山嘉一樣的錯誤。
鮑羅廷的策略是向蔣介石做最大限度的讓步,換取蔣介石打擊右派,同時盡可能幫助蔣介石獲得更大的權力,推動北伐大業。
當共產黨人計劃反擊蔣介石時,鮑羅廷竟然說:現在是共產黨應該為國民黨當苦力的時代。
當然鮑羅廷也留了一手,他說:將蔣介石哄出北伐,以便我們能在廣州來個自己的三·二〇(“中山艦”事件),在前方倒蔣。意思就是利用完后就把蔣搞掉。
5月12日,蔣介石以“整軍肅黨,準備北伐”以及減少兩黨沖突與糾紛為由,與鮑羅廷商量“黨務整理辦法”,其實質是想把共產黨員排擠出國民黨中央機關,全面控制國民黨黨權。
鮑羅廷雖然不爽,但最終接受了蔣介石的主張。
《問蒼茫》劇照
二屆二中全會,整理黨務決議案順利通過,蔣介石的盟友兼導師張靜江當上了中央常務委員會主席,張靜江上臺后,提議蔣介石擔任國民黨中央組織部長、軍人部長。
張靜江和蔣介石當選,獲得了鮑羅廷的大力支持,鮑羅廷說:這是革命的需要。
6月,國民黨中央黨部任命蔣介石為國民革命軍總司令。本來,蔣介石有點不好意思,想推辭一番,但鮑羅廷說:你不當總司令,我就卷鋪蓋回國。
蔣介石只能笑納。
7月6日,張靜江為樹立蔣介石在國民黨中的威望,力辭去中央常務委員會主席,提名由蔣介石擔任,蔣介石不再謙虛,笑納之。
至此,蔣介石的職務有中央常務委員會主席、組織部長、軍人部長,國民政府委員,國民革命金總司令,登上了權力巔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