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賴曉偉
80年前,外曾祖父在日記中,記述了一則日據(jù)時期,韓國一位姓張的儒生反抗日警,拒絕向日本納稅的故事。反映了當時韓國人民強烈的民族意識!全文如下:
據(jù)說,一位老華僑告訴筆者,在忠清南北兩道的鄉(xiāng)間,專教兒童誦讀四書五經(jīng)的蒙館私塾尚有不少。一位姓張儒生,一般人都稱他為張學士,在日據(jù)時期,倡行不同日本國旗行禮,不同日人納稅完糧的消極抵抗態(tài)度。自耕自食,不問世事。
日本警察拘留詢問他為何不納稅完糧?他說我是韓國人,沒有向倭寇納稅的義務。日人迫之,他說沒有錢可繳。拿他米谷,他置之不理,也不反抗,只是在日記上記載某年某月某日被日寇取去米谷若干而已。
有一次,日警察拘禁他,并用苦刑要他屈服。他便企圖自殺。日本人無可奈何,只好把他釋放。
在九一八事變發(fā)生后,日人為彈壓防范韓國人民暴動作亂,到處搜查探訪,有一天晚上搜查張學士的家,大聲叫門。張學士和家人高聲朗誦四書,不回應。日本警察氣極,便破門而入,大摑張學士面頰,他也不理,乃是背誦他的書。
日警責問他何以不開門?他說,世間好人不(會在)深夜來擾人家,深夜來的不是好人,不是好人所以不開門云云。
張學士消極抗日,倔強態(tài)度,可以想象韓國人民民族意識的強烈,對日人的仇視之深。這種高風亮節(jié),正是儒家精神的表現(xiàn)。
筆者注:私塾(即小學)也叫作學塾、蒙館、冬校、家塾、雜字校等,是中國古代私學的一種常見方式。明清時期的蒙學就以私塾為主。
忠清南道的來歷:清太宗皇太極時期,朝鮮成為大清藩屬國。為了向大清表忠心,朝鮮上表清廷要把原來的“忠明道”改為“忠清道”,皇太極欣然準許改名。后來在康熙朝,因為朝鮮朝野表現(xiàn)出思明思潮,清廷便下旨把“忠清道”東西分成兩道,但名稱卻叫“南北兩道”。如今,“忠清南道”(韓國語:????)是大韓民國中西部的地方行政單位。“忠清北道”(韓國語:????),是大韓民國中部的地方行政單位。
乃是,指“就是”的意思。
朝鮮日據(jù)時期:指的是1910年8月29日到1945年8月15日之間,朝鮮淪為日本殖民地,接受日本統(tǒng)治的時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