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巖松攤上事了!
近期,他在某節目中一番如何解決“老百姓有錢不愿意花”的言論,經社交媒體發酵后,招致了很多人的反感。
初看到他的這番言論時,我一臉黑人問號:
這是得多離地,才會問出這樣的問題啊!
為了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我特別翻看了完整版的節目。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這期節目的槽點,可遠不止“老百姓有錢不愿意花”一個。
這期節目是2023年12月29日播出的《新聞1+1》,本期主題是《元旦春節假期,如何促消費?》。也就是說,這期節目其實就是場命題作文。
節目一開始,就展示了全國各地為促消費推出的措施,接著,白巖松和國務院發展中心二級研究員王薇,探討相關問題。
我捋了下,里面談到的一些大眾未關注的話題。
關于消費降級。
王薇說,這要分兩方面看。一方面,大眾對一些商品更看重性價比。另一方面,大眾對錢包里的錢更看重,愿意為看重的領域多花錢,卻對基本生活領域少花錢。
聽完王薇的回答,白巖松滿意地回應:“也就是說大家在吃的方面花得少了,卻愿意花一千多塊錢看場演唱會。”
嘉賓補充:“打飛的看演唱會。”
看到這,我已經開始飚冷汗了。
接下來,是引起輿論強烈反彈的那個問題。
關于老百姓有錢不敢花。
提問時,白巖松采取了先抑后揚的手法,他說:“一說到促消費,老百姓第一反應都是我沒錢,你得讓我錢多一點才能消費。”
接著,他問專家:“老百姓有錢,但是他們也不敢花、不愿意花,您怎么看到讓人愿意花錢這個問題?”
專家的回答大意是,這反映當下老百姓的經濟狀況有所分化,對于沒錢的群眾,要增進就業,增加收入。對于有錢不敢花的群眾,重點是提振他們的信心。
最后他們說:“我們要促進消費環境完善,推動新供給,讓錢流動起來。”
單從回答的角度,專家也做到了面面俱到。然而,看似滴水不漏的問答,卻讓人猶如吞了一只死蒼蠅般難受。
整期節目都充斥著輕忽、浮夸和偽善。
首先是轉移焦點
比如,關于消費降級。這其實是不需要引用數據,都可全員感受到的真實現狀。但到了他們那里,被消解為大眾消費模式的轉變。
哦,敢情我們的消費降級,是老百姓學精了,然后只為自己看重的事物多花錢咯?
他們所舉的大家不敢吃,但愿意花高價看演唱會。其實也是很聰明的障目法。
一則,節衣縮食的人,和花高價看演唱會的人,可能并不是同一批人。
二則,即便是同一批人,天長日久的節衣縮食,和偶爾為之的看演唱會,并不能簡單粗暴地用來對比。
這不是老百姓消費模式改變了,而是確實沒錢了啊!
其次,白巖松之所以問出這個離地的問題,最根本原因就是:
預設立場
也就是說,從問題里,就已經引導回答的方向,是老百姓不缺錢,只是不敢花錢。
那么,現在老百姓究竟有沒錢呢?這完全是屁股決定腦袋的問題。
有人會舉出好的例證。
比如,我國中等收入已達4億。
比如,央行公布2023年存款數據,人均存款高達9.4萬。
對此,我只有笑笑,我等終究是被平均了。
也有另一組數據可以一看:
我國月收入2000元以下人口約9.64億
白巖松要采用哪個,已經顯而易見。
這兩年,由于疫情影響、國際形勢改變、地產暴雷等眾多因素,我國經濟遭遇到重大困難和阻力是肯定的。
我們以地產行業為例,只需用一組數據,就可以彰顯白巖松的問題有多可笑。
可研智庫通過行業調研及大數據分析,2022年受市場波動影響,地產開發相關從業人員預計下降至170萬人,這將導致地產開發上下游產業減少約600萬個崗位,影響全產業鏈1500-2000萬人。
當然,提振消費也是促進經濟非常重要的一環。只是,這兩年,降薪、裁員是普遍現象,這是人人缺乏安全感的時期,白巖松沒聚焦“如何讓老百姓更有錢”,而是拷問“老百姓有錢不敢花”,確實顯得有些荒誕。
有些網友坐不住了:我有沒有錢,什么時候完全由白巖松來定義了?我有沒有錢我自己會不知道嗎?我如果真有錢,我還用你教我怎么花?我有錢我會不花?你當我傻嗎?
這讓我想起了一個大眾極其熟悉的典故。
古時候,有一年發生饑荒,百姓沒有糧食吃,只有挖草根,吃樹皮,許多百姓因此活活餓死。晉惠帝坐在高高的皇座上聽完了大臣的奏報后,大為不解,并想出了一個解決方案:百姓既然餓著肚子,為什么不吃肉粥呢?
這個故事,就是被國人笑了千年的傻逼問題:
何不食肉糜?
總是一副憂國憂民模樣的白巖松,真是太陽春白雪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