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朋友圈有人去海南看海南山鷓鴣,居然還看到了海南孔雀雉和海南山鷓鴣同框。拍鳥的朋友肯定知道這有多難得。
總之這讓我想起了之前在海南喝過的海南鷓鴣茶,突然懷念起那個味道,就上網買了一串喝。
↑攝影:小江豚,前面的是海南孔雀雉,后面的是海南山鷓鴣
沒錯,適用于鷓鴣茶的量詞就是串。打開快遞包裝,一串“沙和尚的項鏈”似的茶,就被我這么提了出來。一串茶非常大,完全可以套脖子上。
要喝的時候,就拆下一個茶珠來,解開表面的草繩(應該是椰子、檳榔的樹葉做的),然后泡水喝。隨著開水的加入,原本干癟的葉片迅速伸展開來……簡直就像壓縮毛巾一樣,迅速填滿了我的杯子。失策失策,應該用大茶壺泡的。
↑攝影:小江豚,應該用這么大的壺泡的
鷓鴣茶葉非常大,長度差不多能有手掌+小拇指這么長,寬度大概是手掌的一半。一個茶珠里面怎么說也有十幾片葉子吧,總之這個“壓縮率”確實驚人。
那么,鷓鴣茶是什么味道呢?確實比較難描述,大體上就是那種“涼茶味”,但回甘獨特,有點“豆香”,余韻悠長。
↑鷓鴣茶植株
第一次喝這個茶的時候,我想破了腦袋也猜不出它是來自什么科、什么屬的。上網一查,鷓鴣茶(Mallotus peltatus)原來是大戟科野桐屬,跟杭州這邊山上常見的野桐、白背葉是同屬親戚,比較神奇。
據《中國植物志》,鷓鴣茶也叫山苦茶(實際上喝起來沒有苦味),產于廣東和海南,廣布于分布于亞洲東南部各國,植物體有零陵香油。糟了,零陵香又是啥味道?依舊是我的經驗盲區。
這種茶的名字,是如何與鷓鴣鳥聯系到一起的呢?流傳比較廣的說法是:古時候萬寧東山嶺一帶有茂密的野生山苦茶,常見有鷓鴣鳥棲息其間;當時,有一村民養有一只鷓鴣鳥。一天,這只心愛的鷓鴣鳥生了重病,于是該村民用東山嶺采回的山苦茶葉片熬水喂給這只生了重病的鷓鴣鳥喝。如此喂養,不出數日,這只生病的鷓鴣鳥即完全康復了,而且以后生長健壯,活了很久,或許人們由此認識到山苦茶具有顯著保健作用和藥用功效,遂將山苦茶取名為“鷓鴣茶”,并一直沿用至今。[1]
我在海南鄉村見到的一些鷓鴣茶種植區,一般是上層檳榔,下層鷓鴣茶這么種的。在村口市集,常能看到當地人掛著一批茶串串叫賣,形成一道獨特的景致。
參考資料
[1]劉國民, 李娟玲, 王小精, 等. 海南鷓鴣茶的民族植物學研究[J]. 海南師范學院學報: 自然科學版, 2007, 20(2): 167-172.
作者:蔣某人
圖片:蔣某人,小江豚
本作品采用 (CC BY-NC-ND 4.0) 許可協議進行許可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nd/4.0/deed.zh
轉載請務必保留以上聲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