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期將至》改編自韓國網漫《我死了又死》,講述一個平凡的男人崔怡在(徐仁國 飾)自殺身亡后受到死亡(樸素丹 飾)的懲罰,他依次進入12個將死之人的身軀,反復體驗死亡帶來的苦痛,最終領悟生命真諦的故事。
短短8集故事配備了強大的演員陣容,絕對是這部劇的最大看點之一!
帶有不同個人印記的一線演員們,演繹出了同一個靈魂存在于不同身體中的連續性,以及各自專屬的鮮明特質。即使戲份非常少的演員,也會盡全力完成自己的部分,像是成勛為了實景拍攝真的去挑戰高空跳傘。
作為主角的徐仁國,意外得戲份不算多,又都集中于黑黢黢的空間內,重復著被一槍爆頭倒地,又痛苦地醒來的戲,徐仁國分享拍攝幕后時說,因為脖子總是向后仰而經常扭傷。
個人感覺徐仁國雖然是主角其實沒什么發揮空間,不僅是戲份少,更重要的是其他人物設定都太鮮明了,比如飾演殺人魔的金材昱、金志勛,或是身手不凡的殺手張勝祖,相比之下崔怡在這個人物就是一個迷失自我的普通人
——“我們想要表達的崔怡在性格內向,小心謹慎,剛開始的時候我就想,如果能突出這一點就好了。”徐仁國在采訪中這樣描述。
作為引領著整個故事的徐仁國與樸素丹,在黑黢黢的空間與重復度高的戲份中,臺詞就顯得更加重要,如果重看前幾集就會發現,崔怡在與死神的對話包含的深意貫穿始終。
從一開始死亡就問過崔怡在自殺的理由,而死亡懲罰崔怡在的理由,并非只是他將死亡當做低等手段,真正的原因是他從未想過自己的死亡傷害了別人。
這里有個有趣的設計,導演用了一個敘述性詭計。前4集片頭是兩具尸身,地上有一張崔怡在的照片,結合死亡的話,很容易引人猜想是否崔怡在跳樓時砸死了路人而不自知,直到第4集最后才知道,原來片頭的兩具尸身是李智秀和張建雨,崔怡在的照片則是從智秀包里掉出來的。
敘述性詭計帶來的反轉在于,我們以為片頭死去的女性是不知身份的路人,4集結尾發現那竟然是崔怡在最愛的人,驚愕之余更感覺到殘忍、難以形容的心痛。
大大小小的反轉之于這部劇來說,也是一大看點。快節奏、強結構,刺激的視覺、慘烈的死法,人物之間的聯系環環相扣,無疑是現在爽劇向觀眾們的最愛口味。
雖然表面看是爽劇向但其實故事邏輯十分縝密,幾乎沒有bug,細節都能串聯起來讓人觀感舒適,有連接的人物之間千絲萬縷的交集更是讓故事變得更有趣味。
比如殺死權赫秀(金嫝勛 飾)的李進尚,在崔怡在變成趙泰尚(李宰旭 飾)后,在監獄被狠狠修理了一番,算小小的復仇了。
趙泰尚去警察局自首時見到的人是安志亨(吳政世 飾),而崔怡在變成安志亨之后見到并制服了殺死趙泰尚的兇手,也算等到了遲來的伸張正義。
還有一個小細節,張建雨看報紙時,虐童案旁邊是“尚未落網的連環殺人魔”,很容易被忽略掉,其實這則新聞的主人公是下一集的鄭揆哲(金材昱 飾)。
人物之間以這種形式相互連接、產生交集,是處理得很好、沒有因出場人物多而散掉的關鍵點。
當然,人物之間的聯系也是詳略得當才好,尤其不同身份的崔怡在與李智秀、媽媽的交集,是側重描繪的。
張建雨與智秀的對白臺詞很動人,也是這部劇難得柔軟又浪漫的告白時刻,不料下一刻就雙雙殞命,留下屏幕前一臉錯愕的我們。
只有張建雨和智秀見到面,而見到媽媽的人除了張建雨,還有安志亨。特別是安志亨與媽媽有一段重要的對白,也是很好哭的部分,“他不是用那筆錢就能交換的孩子”,媽媽一句話就令人淚目。
除了人物的緊密連接,敘事的厲害之處還在于情節設計的層層遞進,從容易接受設定的“電玩游戲”模式開始,慢慢地隨著崔怡在的不同身份代入真情實感,崔怡在雖然死了,但他作為不同人活著的真實感,卻是逐漸增強的。
簡單來說,第一個樸振太(崔始源 飾)和第二個宋宰燮(成勛 飾)都是在“空中”發生的故事,無論是對崔怡在,還是作為觀眾的我們,這兩個故事都是沒有現實感的,但是代入游戲的話,就很容易理解。
這兩個故事的死法都和“墜落”有關,一個是墜機,一個是“自由落體”,隨著宋宰燮“砰”的一頭栽入平地,故事也開始真正“落地”了。
接下來就不再是像玩游戲了,從權赫秀開始,崔怡在開始真正尋找可能的辦法活下去,他避免了赫秀自殺,通過赫秀的家庭他第一次想起了媽媽,想起自己平凡卻遙不可及的夢——平凡的生活,同時引入沉重的現實社會議題——校園霸凌。
在這個世界上,只是想平凡的生活,可真是艱難的一件事啊······
除了校園霸凌,還有第4集連名字都沒有的嬰兒,雖然重生變嬰兒真的有點搞笑,而且只是非常淺薄地帶過了虐童議題,但也是真的很令人心碎,就像死亡說的,崔怡在可以選擇自己了結生命,可那個嬰兒連選擇的權利都沒有。
當然從個意義上講,我能理解崔怡在的“選擇”也是走投無路,也許崔怡在和那個沒有名字的嬰兒,他們都一樣是被這個糟糕透頂的世界殺害的。
我想這也是很多人最后無法共鳴這部劇所傳達的價值觀的原因,覺得崔怡在因為選擇自殺而受到死亡的懲罰,憑什么?
首先我必須澄清這點,這部劇肯定是有宗教元素的,韓國有很多人信仰基督教,基督教中自殺是有罪的,在這個背景下,死亡給崔怡在的懲罰只是一個很理所當然的“設定”。
其實韓劇中也常常涉及宗教的符號、隱喻,比如《我的解放日志》里就有非常明顯的宗教觀;還有《黑暗榮耀》,說到這部,我記得《黑暗榮耀》也有類似這里用門制造“倒過來的十字架”的鏡頭。
顛倒的十字架,地獄之門。很有趣,剛好近期在播的《惡魔》中也有宗教元素,男女主前世正是因為信仰基督教而悲劇收場,而男主變成了惡魔。
那么是因為世界上還有很多比崔怡在更沒選擇權的人,他就不配因痛苦而選擇了結嗎?因為父母輩都在苦苦求生存,他的痛苦就算不了什么了嗎?
當然不是。
這部劇想說的是,比起看向那些比你更慘的人,請多看向那些堅韌的人吧,多看向那些愛你的人吧,那些人當中,總有一個會成為你留戀這個世界的理由不是嗎?
崔怡在變成了媽媽之后才真正感同身受媽媽的愛、悲傷、罪責感,以及希望他活下去的懇切心情。
反過來講這個世界上根本沒有所謂的感同身受,除非你變成那個人。
即使是最親近的家人也無法互通,而死亡卻能使痛苦的情感互通,不是很可悲嗎?
很喜歡的一個鏡頭,是媽媽在骨灰堂對死去的崔怡在說話,由于鏡像反射他就像是站在另一個空間面對面地在聽媽媽說話,是生死之隔的具象化表達。
想必看這里媽媽的臺詞時,大家也都和我一樣哭到模糊吧······最后一集的瘋狂煽情,配上金美京演員克制的演法,悲傷效果達到極大值。
一定要···活到最后。
因為,生命就是機會。
這部劇的核心其實很簡單——不要放棄自己的生命,想著你所愛和愛著你的人們活下去吧。
其次就是作為自己活著的人生才是有意義的,你是地球上獨一無二的存在,所以活下去吧。
不知道為什么很多人覺得這太說教、很惡心,仿佛“內容物”配不上它的爽劇“包裝紙”一般嗤之以鼻,嫌棄得要命······
但是我非常喜歡這爽劇包裝紙之下所承載著的內容物,好像看起來很大道理,但創作者也算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盡可能用符合現代人口味的好看故事表達出來了。
其實說到底,影視作品作為大眾媒體的屬性,凡是追求意義而非純粹娛樂的作品,都還是會致力于傳達正向的價值。
我不止一次地在不同作品的評論中寫下這句話:與死亡有關的故事,最終都會指向如何活著。
崔怡在“死了又死”的故事同時也是“活了又活”的故事——在一次又一次的死亡中,他一次比一次更努力地尋求活下去的機會。
當他無限接近死亡,才深切體會生的意義。試問還有比《死期將至》這更“向死而生”的故事嗎?
最終我們迎來了智秀希望的Happy Ending,看到最后的我深深松了一口氣:真是萬幸······萬幸。
最后以整部劇的OST主題曲作結,這是《死期將至》最后想要傳達給大家的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