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秋瑾案引發了晚清輿論的廣泛關注,民間聲音對官府形成了一定的牽制。張曾敭、貴福因辦案不力而受到輿論攻擊,最終仕宦前程被斷送。這顯示出民意對現實政治的積極參與及實際作為。民間結社的涌現和勇于任事,使得這類團體成為晚清社會結構中重要的支配力量。在秋案討論中,江蘇教育總會等民間團體自覺聯絡民意機關及紳學界共同負責,強調省界不應成為國民的界限,過問秋瑾死事是國民應擔的責任。這種國民意識的覺醒與自覺的擔當精神,源自顧炎武等先賢的思想。在秋瑾案中,不僅浙江士民,全國國民都認為大吏殺害秋瑾是剝奪同胞身家性命財產之權的行為,非爭不可。張曾敭調任江蘇巡撫遭到強烈抵制,顯示了民意的力量。綜上所述,秋瑾案成為二十世紀中國國民意識覺醒的一個重要標志,民間聲音對政治決策產生了實質性的影響。
本文節選自《秋瑾與二十世紀中國》(夏曉虹 著,商務印書館,2023)。
晚清時期,統治者已不能漠視輿論的力量。民間聲音的存在,使官府在行動時因受到牽制,而不得不有所忌憚。張曾敭、貴福的公布口供、刷印傳單、影寫秋瑾的革命文字,未嘗不是對其倉促辦案、大受報刊攻擊的極力彌補;二人的仕宦前程亦因此而斷送,則更可見出代表民意的輿論對現實政治的積極參與及實際作為。其中,尤以實行民意的群體不分省域的聯合行動最有效力,也最具近代色彩。
民間結社的大批涌現與勇于任事,使得這類團體儼然成為晚清社會結構中重要的支配力量。戊戌變法前,康有為、梁啟超們反復開導、論說的“合群”之義,“群故通,通故智,智故強”,到了二十世紀初年,已是群相信奉的常識。并且,“合群”不只是民間社團成立的動因,也為消泯省界的隔膜、產生民族國家共同體意識奠定了基礎。在秋案討論中極其活躍的江蘇教育總會,便早有此自覺。其所采取的致函浙江省學務公所等學界同人的方式,便有聯絡民意機關及紳學界共同負責的用心;公開信中也明確宣告:
……蘇之與浙,擊柝相聞,固非春秋時吳與越之比。省界之說,乃行政人之區域,非國民之區域。
因而,過問秋瑾死事,要求調查報告,正是其作為社會群體“應擔之責任”。其間,“國民”一語的使用,顯然系以國家為根基,意在肯定凡在此共同體生活的人,都不應該強調地區的特殊性,而自外于國民全體。一方之事,便是全國之事。以為事不關己,袖手旁觀,即喪失了作為國民的資格。
與之同聲相應的一位江蘇人,在《敬告為秋女士呼冤者》一文中也大力提倡:“若我同胞士紳,今日對于浙省,論地勢雖有省界之分,論人民則全國皆為一體,同舟救溺,義不容辭?!逼渎曈懻憬罄簟懊纳先s”“不遵法律”殺害秋瑾的罪行時,便能獨具只眼,從全國一體的角度,揭示此案爭論的實質:
夫同胞所謂“幸福”者何?不過欲國家明定法律,上下共守,俾我同胞能有自保其身家性命財產之權耳。東越之獄,是官吏奪我同胞身家性命財產之權矣,于此而不爭,是天下無當爭之事矣。且今日之爭,非僅僅為秋女士一人也,為我同胞士民之前途計也;抑非為我同胞士民之前途計也,實不啻為我一人身家性命財產計?!式袢罩?,非浙紳一部分之事也,凡我國民,與有責焉。
此種國民意識的覺醒與自覺的擔當精神,雖源自其鄉前輩顧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日知錄》卷十三《正始》)的名論,卻已注入現代國家觀念。隨后發生的蘇省拒張運動,因而恰如水到渠成,不過是具備此種覺悟的江蘇士紳付諸實踐的一次成功的力量顯示。
在民間一片斥罵聲中,直接辦理秋瑾一案、為清延立下大功的浙撫紹守,在其署理當地則因威信掃地,不能再安于位。民國后,為張曾敭作墓志銘的陳寶琛盡管有意回護,含糊其詞,謂其將秋瑾“檄捕鞫實置諸法”后,“而當事中人言,調公江蘇,旋復移山西。公乃連疏乞退,三上始得請”,但其間實有一場大風潮在。
考索當年的案卷,可以發現張曾敭在處決秋瑾時原堪稱“勇毅”,態度強硬。7月14日(陰歷六月五日)貴福電請“將秋瑾先行正法”,張立刻覆電,同意“秋瑾即行正法”。次日又親筆寫信給貴福,催問“秋瑾已否遵辦”,指令嚴厲鎮壓:“此事人手,必須從嚴,始能解散,若意存消弭,釀禍必大?!睂F福的擔心與恐懼也大加斥責:“派去兵隊,系為拿匪之用,豈為府縣看家,種種畏葸,辦理乖方,……若再因循誤事,非我所能寬貸也?!?6日貴福的回電中,因稱“惶悚感激”,并表白:“卑鋆籍長白,必不為彼黨所容,非有見好求庇意?!睆娬{自己正是種族革命的對象,不會通融辦理,以解張氏之疑。而張曾敭對此案的后果,其實遠不及貴福看得清楚。起初以為不過殺一亂黨而已,論功只會得賞,卻未曾料到招來的竟是民間抗議的風暴。甚至吳芝瑛以真名實姓發表的《祭秋女士瑾文》,也公開對張氏進行辛辣的嘲罵:
反常移性者欲也,觸情縱欲者禽獸也。以浙帥之賢,豈嗜欲之流、禽獸之類與?
張曾敭爆發的勇氣,一旦遇到如此猛烈的攻擊,也立即消失,轉為惶恐,而別求退路。
正當民報民刊同仇敵愾聲討浙省地方大員最激烈的時分,張曾敭稱病乞退的消息也開始流傳,各報均明確將其與輿論的壓力聯系起來。7月27日,《申報》已搶先報道:
浙江巡撫張曾敭因此次查抄紹郡各學堂暨嚴懲秋瑾女士,頗遭物議,漸自引咎,故于日前托病奏請乞假二十天。所有公務,悉委藩、學、臬、運四司分辦,員紳往謁,概不接見。并聞張撫假滿后,尚擬續請展假。如紹事競干查辦,則即須乞恩開缺。
消息的準確度相當高,有日后的事實可證。8月2日,張氏上奏折請病假一月。8月6日《申報》“專電”稿又進一步透露出清廷內部對張如何處理的依違不決:
浙撫張曾敭因秋瑾事不利眾口,奏請開缺養病。某軍機恐張新黨氣焰,擬駁。而醇邸謂現當預備立憲時代,應準開缺,以息浮言。是以未定。
駁、準雙方顯然均以要求追究法律責任的民間呼聲為潛在的對話者,張氏本人的宦途已無足輕重。在此背景下,16日《申報》刊載的《浙撫張中丞更動消息》,所述應是朝議折中的結果:
浙江巡撫張中丞辦理徐案,逮捕株連,遇事操切,大受內外時論所攻擊。中丞頗不自安,曾具折乞退?,F聞政府亦有將張更調之意,以謝輿論云。
9月5日,報紙的傳聞即得到證實,當日《上諭》有“張曾敭著調補江蘇巡撫,迅速赴任”的命令。諭旨發布,以為找到避風港的張氏,又意外地遇到了強烈的抵制,一如喪家之犬,進退失據。
張曾敭調任蘇撫的消息6日正式見報,早已義憤填膺的江蘇士紳立即做出集體反應。兩日后的《申報》便刊出了《江蘇紳士致都察院電》,電文明確表示了拒絕張到任的民意。雖說是“朝廷因地擇人,臣民何敢妄議”,然而偏要一議,正見出國民義務所在,對地方執政者應有評議、選擇的權利。拒斥最有力的理由,即是其人在浙江任內已為民憤集注:
惟張曾敭近因紹興黨獄,縱兵槍斃無辜學生,又派員搜查學堂,更肆騷擾。蘇浙接壤,輿論已嘩?!瓘堅鴶峒磥硖K,人情洶懼。為此迫切瀝陳,伏乞據情代奏。
報紙刊載時未列出發電人姓名,但據出版于1909年的《越恨》披露:“蘇人電奏預名者三十余人,而領銜者為常熟曾君孟樸。”曾君即為小說《孽海花》的作者曾樸,其時正在上海辦小說林社及《小說林》雜志,此前已參加江蘇教育總會與張謇發起的預備立憲公會(下文簡稱“兩會”),為“兩會”的積極分子。其子虛白三十年代追述其事有云:張曾敭因殺害秋瑾,株連多人,激起“浙省民眾大嘩,積極進行驅張運動”,政府只得將其調任江蘇?!皶r先生和上海一班同志以為浙省之所拒,寧可以蘇省為藏垢納污的所在,也就聯名電請清廷,收回成命?!薄捌鋵崳锇赴l生后,攻張最猛烈的便是隸屬江蘇省的上海一地。因而,調張于蘇,實為一招錯棋。列名“兩會”的曾樸作為拒張電奏的發起人,也令人不能忽視其背景,即江蘇教育總會與預備立憲公會在上海民間社會的巨大號召力。
電文公布,風潮發動。蘇省民意所向,令決策者與當事人深感不安,因而無法立即執行《上諭》,使張曾敭“迅速赴任”。9月10日,《申報》已傳出張之“來蘇遲早,又須視江蘇紳學界之有無動靜,始定行止”的小道消息;17日的新聞中,則更言之鑿鑿地引張曾敭致江蘇巡撫陳夔龍的電文大意,謂“本擬俟一月假滿,即赴蘇任;惟近日病益增劇,假滿之后尚須續請,請公奏派護理”。官場上的托詞慣例,一看便知,張氏始終得的是“政治病”;即使身體確實欠佳,也該是由于輿論的聲討,郁悶所致。電函中流露出的退意,于是被正確地理解為“蘇人議論咸以公電都察院拒阻之力”,而關于張曾敭“或即設法改調他省”的揣測,不久也得到證實。10月5日,又有新的《上諭》頒布:“張曾敭著調補山西巡撫?!鄙形绰娜蔚膹埵?,亟亟由江蘇改派山西,表明宣布預備立憲的清廷,已不得不對民意表示相當的尊重,做出讓步,蘇省紳學界頗具聲勢的拒張運動終于完滿地落下帷幕。
而當運動初起時,從曾樸個人的安全考慮,出名電請確要冒生命危險。曾虛白便提到,“風潮逐漸擴大,清廷為之側目,曾密電捕先生等三人,先生屹然不為動”。而當時人分析此事,言之親切,也對曾氏的大勇極表欽敬:
領銜電奏,幸而獲濟,倡言者與噤若寒蟬者所得正同,無私利焉;若其不濟,則大足以獲罪于朝廷,其次亦足構怨于張撫,其危甚矣。而批鱗犯難,竟有其人,毅哉曾君也!
曾樸的壯舉及拒張的獲勝,為他帶來了普遍的贊譽,在隨后進行的江蘇教育總會選舉中亦有反映。10月27日的年會,曾樸以27票當選為干事員,票數遠在同時當選的徐念慈等人之上。
還應該補敘的是,張曾敭雖一時獲調山西,仍然不久于任,轉年1月24日,即以病免職。至于直接審案、執行死刑的貴福,下場也不比張氏好。辦案當時,貴福已憂慮重重,7月16日致張曾敭電中便稟稱:“卑府老母受驚,致病垂危,還念大局,悲憤填胸?!倍湔{遷他處,所遇也適步張氏之后塵。秋瑾幼弟宗章嘗有記述:
“是年(引者按:1907年)十月初四日,貴福卸事,調補寧國府,為皖人所拒,不獲履新?!辈⑶?,“卒清之世,蹭蹬終身”;“入民國后,易姓名為趙景琪”,而不敢以真名行世。被公論釘在恥辱柱上的張、貴,已是終生難獲解脫。回首當日,三十年后秋宗章總結這段歷史的話,今天仍不妨引用為此段作結:
……張曾敭者,南皮張之洞(時官大學士)之族人,貴福又為膻胡之族類,奧援既厚,驅逐綦難,乃以文字之鞭撻,口舌之聲討,竟產生不可思議之效力,虜廷卒亦不得不酌予量移,以慰民望。此誠勝清一代,破天荒之創舉。而民權之膨脹,亦有以肇其端矣。
民間勢力的迅速增長與聯合行動,正是民權賴以發生、存在、壯大的條件。秋案善后中接連出現的成功拒斥難以對付的劊子手事件,其解讀的關鍵意義在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