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位置示意圖
一、芬蘭與蘇聯對這場戰爭的定義
蘇芬戰爭的主角是蘇聯和芬蘭,雙方對這場戰爭的稱呼、界定卻都不一樣。
芬蘭將這場戰爭分為兩段:1939-1940年這一段叫冬季戰爭、1941-1944年這一段叫繼續戰爭即上一場冬季戰爭的延續。
蘇聯將這兩段戰爭分別稱為:蘇芬戰爭、反法西斯戰爭的一部分。
芬蘭主要城市分布
從定義上其實就能看出兩個國家對這場戰爭的性質完全不同:芬蘭認為自己是在通過被動的戰爭,保衛和拿回自己的領土;蘇聯則非常有心機地最終歸結為反法西斯戰爭的一部分。
帽子夠大,戴上去就摘不掉——性質很嚴重的。
1939-1940年蘇芬戰爭的殘酷
二、隨心所欲和自以為是的極致
蘇芬戰爭的原因很簡單、很直白:蘇聯考慮到自身的安全和需要,要求與芬蘭進行部分領土的互換,單從數量上看,蘇聯甚至愿意以多換少、外加其他補償,但芬蘭拒絕了。
當時的蘇聯一直對與芬蘭相接的國境存有異議,認為芬蘭與德國、英國、法國等過于親密,會威脅到自己第二大城列寧格勒的安全,所以必須進行邊境地區的調整。
對這段歷史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查閱一下相關資料。
紅色部分是鄰國最感興趣的部分
這種原因如果放到現在,就是明明白白的隨心所欲、無所顧忌,將自己“感覺中”的是否安全,強加給別人。
照例還是先禮后兵、先談后打。
蘇聯采用的解決方案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與芬蘭談判并威脅——嘗試顛覆芬蘭政府但失敗——領土置換和補償被拒絕——通過軍事行動直接占領。
1939-1940年蘇芬戰爭的殘酷
當時的芬蘭政府對于“領土置換”這種新玩法,感到不可理喻:
(1)固有領土怎么能說換就換,國內民眾的思想還沒開放到這種程度。
(2)即使置換,其結果必定是:蘇聯滿意;英、法、德等國家不滿意。
(3)所謂“以多換少”讓芬蘭多得些其他領土,但芬蘭卻不敢占這個便宜。
這種方式其實挺自以為是的:我認為我的方案是為你好、讓你占便宜,所以你應該接受,不接受就是不禮貌,就是破壞我的安全感。
1939-1940年蘇芬戰爭的殘酷
三、令人意外的過程和雖敗猶榮的結局
蘇芬戰爭持續的時間不長:1939年11月30日至1940年3月12日。
但蘇芬戰爭的戰況卻異常慘烈:蘇聯前后共投入約120萬軍隊,4個多月就傷亡約38萬人(也有說實際傷亡超過70萬人);芬蘭全國總動員后共有約20萬正規部隊和民兵參戰,傷亡近7萬人。
20世紀30年代末:芬蘭總人口在300萬人左右、蘇聯總人口在1.6億左右。
1939-1940年蘇芬戰爭的殘酷
芬蘭打得很頑強,打得也很漂亮,但卻最終失敗了:
(1)蘇聯與芬蘭在人口總量、綜合實力方面的差距過于懸殊。
(2)芬蘭寄予厚望的英、法兩國全力支援落空,他們只會譴責。
1939-1940年蘇芬戰爭的殘酷
1940年3月蘇聯與芬蘭休戰并簽訂和平條約,核心內容是:
芬蘭割讓占總面積約10%即約4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給蘇聯,其他還有幾個重要港口、島嶼被迫租借給蘇聯。
蘇聯停止戰爭并不再侵占芬蘭其他領土、顛覆芬蘭政府。
戰爭結束后就變成這樣了
結語
1939年正是英國、法國主導的國際聯盟成立第19年,芬蘭政府和民眾對國際聯盟尤其是英、法兩國幫助芬蘭,曾經寄予極大的期待,但結果很殘酷。
從那時起,芬蘭對英國、法國主導的各種軍事、政治方面的結盟就不再相信,這種態度一直保持到2022年才發生改變。
1939-1940年蘇芬戰爭的殘酷
2022年芬蘭、瑞典同時申請加入北約——這是一個美國主導、英國輔助、法國和德國為主力的軍事組織。到了2023年4月4日,芬蘭經過北約所有成員國的同意后,順利成為北約第31個成員國。
瑞典不太順利,卡在了土耳其,尤其是匈牙利那里。沒辦法,按照北約的相關規則,如果有任何一個成員國不同意,那么瑞典就會受阻。
1939-1940年蘇芬戰爭的殘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