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位置示意圖
一、奧地利的情況跟西德不一樣
1955年北約主動吸收聯邦德國即西德的舉動,深深地刺激了蘇聯,同一年,華約組織便宣告成立,這是一個明確與北約對抗的軍事、政治組織。
此時的奧地利沒資格談主權和立場,但在經濟上卻已經完成了“美國化”:主要集中在1947-1951年的四年時間里,同樣飽受戰火摧殘、遍地瓦礫的奧地利,在聯合國救濟總署和美國馬歇爾計劃的援助之下,艱難地恢復了經濟發展和戰后重建。
奧地利行政區劃
一個國家的經濟血脈往往決定了這個國家最終的政治態度和社會走向。
所以20世紀50-60年代的奧地利,隨著“先中立后獨立”,陸續又加入了聯合國、歐洲理事會、歐洲自由貿易聯盟等等各種組織,奧地利的“親歐美”色彩更加明顯。
奧地利首都:維也納
二、蘇聯對奧地利的權衡
蘇聯堅決反對奧地利的立場變化嗎?經過權衡利弊之后,蘇聯反而很配合。
1955年的蘇聯已經是赫魯曉夫上臺的第3個年頭,赫魯曉夫對待奧地利的態度與斯大林完全不同,赫魯曉夫更希望在歐洲腹地建成一個與歐洲的“對話緩沖帶”,而奧地利則最為合適。
奧地利首都:維也納
同時,奧地利比較懂事,很會處理與蘇聯的關系,經常做一些讓蘇聯“比較滿意”的事,比如外交方面盡量顯得中立且溫和、比如進一步主動裁撤武裝力量甚至警察部隊、比如對各國在奧地利的情報暗戰漠不關心等等。
很明顯,在整個冷戰期間,蘇聯對奧地利的態度,與對待東德、西德不同;蘇聯對維也納的功能定位,也與柏林不同。
到了70-80年代,奧地利尤其是首都維也納早已是北約與華約、歐美與蘇聯進行各種秘密協商、洽談會晤的絕佳地點之一。
奧地利首都維也納
三、讓奧地利緊張的1989年與1991年
熟悉歐洲地理和近現代史的朋友都知道,與奧地利東部接壤的國家,比如匈牙利、曾經的捷克斯洛伐克、曾經的南斯拉夫等都是華約組織的成員國,當時的奧地利政府和民眾過得是否壓抑,不得而知。
但奧地利肯定過得謹小慎微:那時候,鋼鐵洪流一夜之間開進某國首都的例子,屢見不鮮,比如布拉格、比如布達佩斯。
維也納街頭
很明顯:維也納可不想激怒蘇聯,讓自己重蹈覆轍。
不過從1989年開始,一些東歐國家發生劇烈的政治和社會變革。到了1991年蘇聯自己也解體。一時間奧地利周邊的鄰國,比如匈牙利、曾經的民主德國、曾經的捷克斯洛伐克、曾經的南斯拉夫等等紛紛脫離華約組織,進行西方民主化改革。
到了1991年蘇聯正式宣布解體后,奧地利終于松了一口氣,第二年即1992年便申請加入歐盟。
維也納街頭
四、奧地利加入歐盟之后
1995年奧地利正式成為歐盟的成員國,那時的歐盟主要在搞經濟,沒有表現出像現在這樣明顯的政治化和軍事化。
1995年奧地利人均GDP約為30000美元。(基礎就很好)
2019年奧地利人均GDP約為50000美元。(疫情前一年)
2022年奧地利人均GDP約為52000美元。(恢復比較慢)
總面積8.39萬平方公里的奧地利,僅比我們重慶市8.2萬平方公里大一點點,而且奧地利只有約910萬人口,所以走得是機械尤其是特種機械制造、化工和旅游業為主的發展道路。
奧地利的民族服飾
五、奧地利的主要經濟模式
奧地利走得是以高附加值的機械制造、藥品及化工業為主的路子,至于旅游業和服務業,那就是注定是老天爺賞飯吃了。
以機械制造為例,奧地利共有700多家與汽車產業相關的機械和零部件生產企業,這些企業共有30-40萬名員工,為奧地利提供了15-20%的就業崗位。
奧地利的傳統慶典
奧地利化工業的產品主要以工業和食品添加劑、化肥等為主,集中供應歐洲本土。俄烏沖突爆發后,烏克蘭化工生產能力受限、俄羅斯化工產品出口受限,所以奧地利的化工業尤其是化肥更加供不應求。
至于旅游業,這個不用贅言。即使疫情最糟糕的2020年,奧地利仍有超過2000萬人次的游客入境。正常時期,前往奧地利旅游的在每年3500-4500萬人次。
奧地利的各種音樂節實在太多了
維也納音樂協會金色大廳,簡稱金色大廳,確實很有名氣,但絕對不是高不可攀。
從90年代到21世紀初,我們也有很多歌唱家、娛樂明星在那里做演唱會、演奏會。真實的情況是:只要繳納的費用足夠多、金色大廳有檔期,就能夠在那里舉行個人表演。
如果有官方進行背書,當然會更方便。
奧地利的金色大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