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上午,喀什地區疏附縣第一中學的孩子們穿上了明黃、正紅的舞獅服。他們挺拔地站在訓練室里,屏住呼吸,緊張而又專注地盯著屏幕。
一位藍衣男子在屏幕中出現。
“是魏開源老師,他回來了!”
望著屏幕里許久未見的魏老師,阿卜杜外力激動得一哆嗦,緊接著是抱拳禮。
變得自信的“小獅子”
國產動漫《雄獅少年》里,身形精瘦、皮膚黝黑的師父“咸魚強”,堅決又執拗地帶著幾個徒弟追逐夢想。
2021年,魏開源作為廣州援疆教師,來到疏附縣第一中學任教體育,同時指導和支持學校的龍獅隊建設。從體型看來,魏開源和“咸魚強”有些相像。
來疏附一中任教前,魏開源已有1年多的疏附支教經歷。此前在疏附縣職業高中,魏開源將舞龍舞獅課堂與普通話教學課堂相融合,教學的內容生動有趣,深受當地孩子們的歡迎。
聽說魏老師來疏附一中教書了,醒獅隊的孩子們都激動極了。“機會難得,我們遇到好師傅了!”
精湛的醒獅表演背后,需要付出時間和汗水。這些高鼻梁、大眼睛的“小獅子”剛拿起獅頭時,都略顯青澀。
“獅子頭原來比想象中重”、“上腿動作,怎么那么難站穩。”學醒獅并不容易,當魏開源試圖講解較為復雜的步法時,孩子們覺得枯燥,體能、耐心有點跟不上。
“得讓孩子們理解舞龍舞獅文化背后的內涵,建立教學的趣味點。”在魏老師看來,“這些孩子們能歌善舞,有著天然的節奏感,都是學習舞獅的好苗子,但需要鼓勵和引導。”
魏開源把舞獅的規則、禮儀、動作,融入到每日的訓練里。在訓練室里,魏開源時而碎步前行,時而停下,告訴孩子們,不同的步法用普通話怎么說,這種步法代表的含義是什么?
|魏開源老師正在教疏附一中的學生們基本功
本來就活潑、好動的維吾爾族孩子,馬上就被魏開源的教學方式吸引。對舞獅文化感到好奇的孩子,總會在下課后逮著魏開源不停發問:“獅子不同顏色代表什么意思?為什么廣東人喜歡舞獅?”有了興趣的驅動,孩子們的自驅力變強了,課后常常主動“加練”。阿卜杜外力說:“學了舞獅,感覺自己身體更好了。當了獅頭,站得高,能看得越遠。”
對于舞獅者來說,如何惟妙惟肖地展現獅子的神態和動作,需要不斷探尋。獅頭獅尾需要扎實的功底與默契配合,將獅子的“靈性”表達出來,最高的境界莫過于“人獅合一”。在一次又一次的團體訓練中,孩子們學會了如何互相配合、互相尊重。
|疏附一中龍獅隊在醒獅訓練室訓練
魏開源跟孩子們說,當戴上獅子頭的那一刻,就要想象自己是一頭勇猛、自信的雄獅,無所畏懼。“以德習武,以武藝獅”的信條,隨著舞步融進了這些孩子的血液。
“出去表演過幾次的學生,面對鏡頭會越來越從容、自信,眼神越來越堅定。這是舞獅訓練帶來的好處。”魏開源如是說。
舞獅這項傳統技藝,就好像一顆種子,在孩子們的心里生根發芽。舞獅隊員阿扎提說,想考上大學,想要考體育類的大學,到新疆以外的地方看看。還有隊員告訴他,希望可以參加等級更高的舞獅賽事,做“喀什的黃飛鴻”。
一塊屏,一個移動錄播“留住”老師
在魏開源眼中,像龍獅這樣的項目,可以強身健體、培養團體協作、傳承文化自信。舞獅涵蓋傳統武學研究、美學設計、民樂編排、文化禮儀——它是能夠培養“德智體美勞”的綜合性藝術。在藝體資源匱乏的南疆,這樣的項目尤為珍貴。
|疏附一中的舞龍舞獅隊正在表演
在廣州,孩子們能夠輕松地參觀各類博物館、美術館、劇院,鄉村的孩子卻鮮有機會了解傳統藝術。
2022年底,因身體原因,魏開源老師完成援疆工作后返回廣州休養,但他依然心系疏附一中的孩子們,經常往返廣州-疏附兩地,指導孩子們參加比賽,亮相舞獅表演。
希沃幫魏開源放下了這個心結。2023年7月,希沃公益行·千里課堂捐贈儀式暨“共上一堂醒獅課”直播公開課正式啟動。廣州市花都區秀全外國語學校、喀什地區疏附縣第一中學分別獲贈數字化教學設備,探索建立起常態化課程幫扶機制,師生們可通過該設備解決舞龍舞獅課線上授課及互動、錄課、聽課、評課等遠程問題。
于是,在屏幕的兩端,魏開源在廣州,學生們在南疆,卻能通過數字設備實現“共上一堂醒獅課”。惦念著魏開源的新疆“小獅子”們,在屏幕另一頭進行了精彩絕倫的醒獅表演。
希沃移動錄播,不僅實現了跨越千里的教學,為南疆的孩子們打開了一扇通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大門。在另一端,廣州的孩子們也被精彩的醒獅表演俘獲,立志要像這些大哥哥一樣學好舞獅。
疏附一中只是“希沃公益行”幫助的眾多鄉村孩子的一個切面。2021年,希沃公益行聚焦鄉村音體美課程開不齊、開不好的問題,發起公益捐贈及“3地6校千里課堂”行動,以遠程錄播設備為主要捐贈物資,為158個地區學校搭建遠程課堂,讓廣州荔灣區青少年宮教師為鄉村學校開設童聲合唱、美術、書法等美育課。
|2020年,廣州-貴州兩地的遠程音樂課
2023年,希沃公益行·千里課堂探索舞獅遠程課堂,是一次全新的探索和嘗試。“留一支不走的鄉村教師隊伍”,關注鄉村教師的成長,這正是此前希沃公益行決定搭建“遠程課堂”的原因。
《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指出:“各地要加強鄉村學校美育教師培養。”
遠水解不了近渴,培養鄉村教師并非朝夕就能完成。因此,遠程課堂成了一劑解藥,讓城市的教師資源走進大山,讓城里的老師通過屏幕“留在鄉村”,解決師資問題。常態化的遠程雙師課堂,讓鄉村教師也可在觀摩中提升技能。
“留下的老師”,逐漸精進
從2016年開始,每年,“希沃公益行”都會前往各地鄉村學校,足跡跨越新疆、西藏、四川等地。
一位美術生曾在微博吐槽:“很多小地方的美術老師教來教去,就是用一本書。畫來畫去都是那些東西,沒有進步。”
事實上,鄉村的教育數字化較為落后,孩子們往往只能通過課本來了解知識;同時,一些鄉村老師在教學理念上較為陳舊。這導致學校無法給學生提供更富有創意和互動性的學習體驗。
為了讓孩子們有更多元的閱讀體驗,2023年10月,希沃攜手駐石阡幫扶工作隊開啟“數字閱讀公益季”項目,為貴州石阡的鄉村孩子們打造數字閱讀空間——「云上圖書室」。在“云上圖書室”里,孩子們可以通過圖文音像直觀地接觸新知識,聽故事、看繪本、學拼音都比從前有趣。
|希沃“云上圖書室”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在《什么是教育》一書中提到,教育的本質是: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云推動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教育亦是如此,給鄉村提供信息化設備、遠程課堂還不夠。只有讓一個教師帶動另一個教師,不斷提升鄉村教師的綜合能力,創新才能發生。為了提升鄉村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希沃公益行“教師成長計劃”誕生。根據計劃,熟悉信息化設備的希沃人負責做設備應用培訓,經驗豐富的一線教師則負責做科學融合培訓。
“點擊屏幕,就能走進遙遠的課堂。”希沃的教師顧問講師學校在阿克陶縣開展的培訓中,以生動方式向老師們傳授數字化教學技能。屏幕上的立方體可以隨意翻轉,甚至古詩詞也能一鍵插入原文、朗誦和解釋。老師們沉浸在培訓中,驚嘆聲不絕。有老師甚至感慨道:“本來以為會做PPT,就是掌握了基本的授課技能,但這次培訓,豐富了眼界,原來創造課堂互動模式的方式有這么多。”
阿克陶縣玉麥鎮阿瑪希村小學教師周越表示:“今后,我也能運用到課堂當中。這些收獲的成果,也將會帶回學校,再開展培訓班,推廣給同事們。”
在一次又一次的培訓中,鄉村教師逐步“精進”,能力持續提升。來自黔南州的美術老師受到啟發,帶孩子們到戶外林場里寫生,用水彩繪出當地常見的紅豆杉;來自喀什地區的體育老師,把舞獅藝術和新疆傳統歌舞結合在一起。
希沃依托自身技術優勢和資源積累,堅持“物資捐贈+教師培訓”的雙線幫扶模式,自2016年以來通過捐贈設備和鄉村教師數字化教學能力等形式,推動鄉村學校數字化教學環境建設,助力鄉村振興和教育均衡發展。
截至2023年12月,希沃公益行累計約為942所學校捐贈信息化教學設備,超過45000名教師、約63萬名學生從中受益,總投入超過5227萬元。
在教育部教師工作司指導下,中國教育發展基金會與廣州視睿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共同開展希沃教師數字化能力提升支持項目,支持師范教育協同提質計劃實施范圍內的72所師范院校、160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的縣級教師發展機構,通過建設智慧教室、智慧研訓室,開展專題培訓,提升教師、師范生的數字化素養,以及應用信息技術開展教育教學的能力,助力推進教師隊伍職前職后一體化,教學教研一體化。
截至12月,該項目已覆蓋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建成177間師范生教育實踐智慧教室和中小學教師智慧研訓室,惠及約12000名教師、師范生。
希沃帶來的不僅是技術設備,更是一份對教育責任的堅守。每一堂課,每一次培訓,都是為了讓教育變得更加普惠、更加有溫度。
這正是希沃的初心,讓每個孩子都能夠平等地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為他們的未來鋪路搭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