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月半悅讀
熬夜刷完整部《問蒼茫》,淚點實在太多。
劇中的一個個小細節,都能讓每個熟知那段歷史的人看出其中深意,也總會被精準擊中內心最柔軟的地方。
全劇秉持著“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的創作原則,截取1921年到1927年那段歷史,再現了中共從無到有、從弱小到壯大的發展歷程。
而該劇中最大的創新和特點,就是一改很多正劇中大家都熟悉的指點江山的偉人形象,只把他當作中共早期的一個骨干形象來塑造。
在堅持歷史真實敘事的同時,創作團隊通過大膽的戲劇化藝術加工,成功實現了人物形象的升華。
這種生動的表現形式,不僅讓一個個歷史真實事件鮮活重現,也成功塑造出了一個有血有肉、幽默風趣的青年毛澤東形象。
那將近七年的時間,既是中共發展壯大的時期,也讓毛澤東從一名追隨者逐步成長為先行者、開拓者,并探索出中國革命的正確道路。
而在他面臨迷茫和低谷時,家人的理解和扶持,才是能讓他明知任重道遠卻仍然一往無前的最堅實的后盾!
01、四兄妹齊心協力鬧革命。
《問蒼茫》開篇,青年毛澤東作為湖南代表,剛參加了中共一大后歸來。
中共創建之初,這個立志從根本上改變中國的新生政黨,除了手里握著的“真理”之外,可謂是一無所有。
可也正是這來自全國各地的五十多個人,硬是頂著國內外各股復雜勢力的防范和敵視,踏上了為國家和人民獲取新生的創業征程。
當時的青年毛澤東,還只是思想進步的毛教員。
他懷著一腔愛國救國之心,從繁華的上海租界回到家鄉韶山,同妻子楊開慧一起,召集大家討論和創辦自修大學。
不過,時局動蕩,又加上缺乏經費支持,大家的日子都過得很困難,想要實現這個想法可謂是難上加難。
可考慮到自修大學的創辦利大于弊,教員還是力排眾議創辦了自修大學,這才能一面尋找志同道合的“真同志”,一面又壯大了黨組織。
而在這件事上,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對教員的影響是毋庸置疑的。
比如說,弟弟毛澤民和弟媳王淑蘭的精打細算,讓大家本來連青菜都供應不上的伙食有了保障。
而善解人意的妻子不僅沒拖后腿,還承諾要照顧弟弟妹妹們,并一心同他共命運,則徹底消除了他的后顧之憂。
以往,提及偉人那為革命事業犧牲的兩位弟弟和堂妹,令人扼腕嘆息之余,總是免不了一種悲壯的色彩。
而劇中,毛家人飯桌上充滿煙火氣的溫情,以及一家人歡聲笑語的溫馨氛圍,很大程度地沖淡了那種沉重。
我印象深刻的一幕就是,家里為了迎接教員歸來做了豐盛飯菜,可飯菜端上桌后,因為“菊妹子”還沒回家,大家就不開飯等著。
這個“菊妹子”,就是他們的堂妹毛澤建,由此就可見這四兄妹的手足之情有多深!
在日后漫長的革命歲月里,教員這些可愛可親的弟妹們,頭可斷,血可流,卻沒有一個掉鏈子的。
最小的“菊妹子”英勇就義時,年僅二十四歲,而在此之前,她已經參加過很多重大歷史事件。
這個青澀的少女早早就成長為了一位女英雄,她不僅組織農民自衛軍與豪紳魯惡鬼戰斗,還帶著當地農民為為北伐軍提供后勤保障。
至于教員的兩位弟弟,也在兄嫂的影響下,一步步成為了真正的革命者。
繼承了父親經商頭腦的毛澤民,四處奔波為組織籌集經費,可他自己為了省錢寧肯扮成乞丐趕路,也不愿浪費組織的一分一毫。
至于桀驁不馴的幼弟毛澤覃,則也發揮自己的特長,成為了四兄妹中第一個走向武裝斗爭的人,并取得了卓越的戰功。
可惜的是,二人同樣犧牲在全民族革命的征途中,都沒能親眼看到新中國的成立!
現在再看,毛家兄妹的聚少離多,不正是為了給百姓爭取新日月,好照亮天下人回家的路,從而讓家家戶戶都得以團圓嗎?
而也正是有著這樣一群知曉彼此心意的家人,教員這個早期的先行者,才能心無旁騖地走上革命道路。
02、賢內助心意相通攜手砥礪。
如果說,弟妹們的理解和扶持讓教員心安,那賢妻的攜手砥礪則讓他義無反顧地一往無前。
要知道,即便是偉人也不是從一開始就能揮斥方遒指點江山,而是歷經困惑和磨難,才從一名追隨者成長為先行者、開拓者并探索出中國革命正確道路。
而教員在這一系列進程中,并沒有可供借鑒的前師,一切都只能摸著石頭過河,也備受誤解、排擠,甚至變相流放。
建黨之初,他心中就常存對中國革命之問和國家民族前途命運之問,在矢志不移地踐行馬克思主義信仰的過程中,也在不斷的思考和解惑。
他問大地、問實踐、問人民,可直到去安源煤礦實地調研之后,他才真正了解到底層民眾的惡劣生存環境,也深深感到任重道遠。
在他為漫漫前路感到迷茫無助時,是楊開慧在一旁貼心開解他,并許下愿同他共命運的誓言。
在小小的清水塘,心意相通的夫妻倆,無疑是彼此最大的依賴和撫慰。
可當他選擇了革命,那也就意味著隨時面臨跟家人的別離。
板倉楊宅短暫的相聚后,兩人短暫地享受了難得的家庭溫馨,可等待他們的則是長期的聚少離多。
那段時間,教員因忙于國共合作的各項事宜而分身乏術,很難能再顧及個人家庭,直到收到同鄉蔣先云捎給他的那罐剁椒,他才意識到對家人的疏忽。
可以說,那罐沒有附信的辣椒,代表的就是楊開慧的不滿和委屈。
而他之后那些石沉大海的家信,則是因為她哪怕再擔憂丈夫,卻也不想成為他的負擔。
可教員當時的工作性質決定了,他甚至都不能跟妻子和孩子照上一張全家福,楊開慧心中的失落可想而知。
然而,即便這樣,兩人心里還是一直在為彼此著想。
國共合作期間,教員因得罪了小人,導致薪水被壓著不發,家里糧食緊缺時,夫妻倆一度為了一碗米飯相互推讓。
而在教員遭受排擠和流放時,也是楊開慧不辭辛勞地帶著孩子陪伴他左右,在他人生和事業的低谷期,仍和他攜手共進退!
03、當之無愧的“真同志”。
從革命初期黃、龐二人以死明志,到后來的一系列慘案,讓共產黨人意識到,革命中流血犧牲乃常有之事。
因此,毛澤民在去主持五卅慘案湖南后援會工作前,因不愿真到了舍身就義那一天而拖累妻子,就執意跟王淑蘭離了婚。
可這種問題,在楊開慧身上根本就不存在。
她有自己的革命信仰,從不覺得丈夫的身份帶給她的危險會是拖累,她生活的重心除了丈夫和孩子,還有讓她全身心投入的革命工作。
而她給自己的定位,也從來不是丈夫“攜眷革命”中的那個眷,而是跟他有著相同革命信仰的“真同志”。
北伐期間,楊開慧哪怕懷著身孕,都還在跟著丈夫到處跑,不是去上海主持中共中央農委工作,就是到武昌搞國民黨農講所。
在丈夫外出考察期間,她還能幫他接待形形色色的客人。
共產黨成立了七年,楊開慧就帶著孩子跟教員東奔西跑了七年,期間他們因各種原因遷居了四次,其窘迫程度可以用居無定所來形容。
攜眷革命的艱難,也曾讓教員感到愧疚和心疼,可楊開慧自己卻并不覺得辛苦,反而認為這都是為了工作。
她不認可丈夫攜眷革命的說法,而是堅持是她自己要同他去共一個命運。
在她看來,當初既然選擇了革命這條路,他們彼此間可以有思念、爭吵和擔憂,唯獨不該有愧疚。
所以說,在教員的成長和探索之路上,妻子楊開慧絕對是當之無愧的“真同志”。
全劇從開篇到大結局,從中共一大至秋收起義,青年毛澤東用接近七年的時間在努力探索。
期間,他四處奔波,跟家人聚少離多,才在深入基層的過程中茁壯成長,逐漸成為中國革命的實際領路人!
在這個過程中,無論時局變得如何撲朔迷離,他都一直在不忘初心地要找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
他為了國共合作大局計,即便遭受有些人別有用心的排擠和打壓,也一再做出妥協和退讓,可對一個問題卻始終堅持己見。
那就是,中國革命到底該由哪一階級來做主?未來中國的命運沉浮到底該由誰來主宰?
所以說,偉人那句“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又豈止豪邁而已?
在偉人為國人謀求的救世之道中,唯一能跟帝國主義對抗的,只有無產階級!
而為了這一革命理想的實現,無數仁人志士前赴后繼,偉人至親的毛澤建、楊開慧、毛澤民、毛澤覃,也相繼犧牲。
對于跟家人的一次次生離死別,偉人直到多年之后,才在那首《蝶戀花·答李淑一》里表露了心中的悲痛。
一句“我失驕楊君失柳”,足見當年的哀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