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創始人萬叔。
昨天的文章,《廣州開始發城市購物卡》,下面有很多讀者的留言,很有意思。
其中有一條是說,廣東人民安土重遷的思想很重,都傾向于遷回原址。
如果你是老讀者,有這種思想,說明你沒看懂萬叔的文章。
如果你是新讀者,可以往前翻一翻其他的文章。
以下是正文。
首先要明白一個道理,城市的操盤手,真正關心的是什么?
如果你總是看著新聞里,覺得操盤手們重心都在關心老百姓的生活,關心扶貧,關心困難群眾。那說明你還沒有看懂。
看一個人關心什么,要看什么東西能給他產生正反饋。
看一個群體關心什么,要看他的激勵和考核在哪里。
這里的激勵和考核,并不是你每年年終,或者每個月末,收到的那張績效考核表。
絕大多數企業和單位,考核是沒有什么效果的。
為什么?
因為你讓我去操賣白粉的心,還是給我買白菜的錢,我憑什么盡心盡責嘛。
只有你讓我操,賣白粉的心還讓我賺白粉的錢,我才會認認真真幫你搞,當成自己的事情一樣。
所以,這里的激勵和考核是指,你核心關心點在哪里,什么東西能讓你打起120分的精神,去好好的做。
如果做一件事,對你有好處,對讓你做這件事的人也有好處,那么大家都會全心全意的去把這件事情做好。
這在績效上,有一個專業的詞,叫激勵相容。
幾十年區域發展,最牛逼的一件事情,就是把操盤手的命運,和GDP進行了強綁定。
在此之前,沒有一個公平完整的考核機制,都是以事情辦的好不好,上級領導喜不喜歡來評價。
這就是對上負責的原因。
幾千年來的痼疾。
在這個過程中,又涉及到錢從哪里來的問題,地方財政,必須要自己想辦法搞錢。
所以地方的操盤手們,各個彈精竭慮的,就是我如何搞錢,以及我如何提升GDP。
過去在經濟高速發展,地產普漲的時代,各地的操盤手如何吹個泡泡,把土地高價賣出去,蓋成房子,帶著房子是優質資產,永遠會漲的共識。
就完成了地產經濟的前端鏈路。
但經濟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速增長以后,很明顯,過去大開大合,超量建設,尤其是賣房子的路,在很多城市走不通了。
其實你去東北內蒙一些地方看房子,早就開始緩慢下跌,或者橫盤有價無市了。
這也是給一個讀者的回復,為什么鄭州廈門這些城市早就開始用房票了,房價依然跌跌不休。
因為城市的能級不同。
你把錢湊給劉強東,讓他去人大讀大學,他能還你一個京東。
你把同樣的錢,湊給隔壁家的王二狗,讓他去讀個專科,出來了還是在廠里打螺絲。
為什么三大工程,主要在超大型城市開展。
因為只有在超大型城市里面,開展這些工程,賬才能算得過來的。
你把深圳、廣州的城中村拆了,土地更好地利用起來了,甚至廠房進樓了,能創造更多的GDP。
有了更高的GDP,就有更加堅挺的房價,未來轉向房產稅的時候,這幫人是支付得起的。
但如果繼續全部讓村民當房東,未來如果收房產稅,村民們會怎么做?
因為自身主動收入較少,主要靠收租,大概率就會把房產稅放在租金里漲一波。
結果租房的人需要交更高的租金,就要求更高的工資,企業成本更高,就撒腿跑掉了。
當一個城市核心的人才流失,收入沒有吸引力的時候,各項機能指標都運轉不起來。
強如香港,現在也在大量的虹吸人才,這幾年房價也跌了不少。
看到這里你應該明白了,地方操盤手關心的,一定是自己的地能賣多少錢。
而開發商愿意買地的價格,是基于房子,一手房,能賣多少錢?
所以理論上來說,操盤手是不關心二手房價格的。
只有當二手房下跌,影響一手房價格,進而影響到土地價格的時候,才會有一系列的政策出來。
先救的,永遠是新房。
二手房是業主、中介、投機分子的利益。
所以你在同一個城市,會發現兩種情況同時存在,一方面在賣房賣樓盤熱火朝天,另一方面在艱難的推動保交樓。
后者沒有觸及到核心的激勵。
而未來要轉型的方向,一定是從建設驅動,轉向運營驅動。
大城市要有更好的產業結構,更好的人口結構,就需要在更好的地塊上,安置更好的資源要素。
操盤手的激勵,和經濟發展趨勢形成了激勵相容。
作為普通人,你是去抱緊操盤手,調整決策方向,努力和操盤手實現激勵相容。
還是埋頭趕路,自我陶醉,最后嘆息別人沒有給你機會?
弄懂了這后面的邏輯,你才懂得投資、發展、城市選擇的方向。
會用一些常識和基準線來做判斷。
不然你永遠只會在評論區問,這里會漲嗎?那里會漲嗎?
高魔世界的鐮刀,最喜歡收割的,就是這樣的家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