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典故及其出處
典故:高祖還鄉。
出處:司馬遷《史記·高祖本紀》。
參資:古詩文網《般涉調·遍哨·高祖還鄉》。
睢景臣畫像
二、睢景臣其人與《高祖還鄉》
睢景臣的《高祖還鄉》,是一組散曲,為元曲中的散曲珍品。
“高祖還鄉”原是一個歷史故事。《史記》記載:漢12年,高祖平英布后,“還歸,過沛,留。置酒沛宮,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縱酒,發沛中兒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擊筑,自為歌詩曰:‘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兒皆和習之。高祖乃起舞,慷慨傷懷,泣數行下……十余日,高祖乃去。”
“高祖還鄉”故事,歷來為人津津樂道。元代的維揚書會,曾以這個故事為題,組織一次同題作曲比賽,很多作家都參加了這個活動,其中,白樸寫《高祖歸莊》、張國賓寫《歌大漢高祖還鄉》、睢景臣寫《般涉調·遍哨·高祖還鄉》,等等,而鐘嗣成在《錄鬼簿》中,稱睢景臣為“名公才人”,還評說“維揚諸公,俱作《高祖還鄉》套數,唯公《遍哨》制作新奇,皆出其下。”由此可見,睢景臣的《高祖還鄉》,在當時就得到世人的首肯。
睢景臣〔約1264—約1330年〕,史書無傳,僅從鐘嗣成著作中,得知一些資料。他又名舜臣,字景〔嘉〕賢,揚州人,后移居杭州,終生不仕,是民間元曲大家,著述甚多,雜劇有《鶯鶯牡丹記》、《千里投人》、《屈原投江》等,散曲集有《睢景臣詞》,《高祖還鄉》為其代表作。
睢景臣三部雜劇
三、《高祖還鄉》譯文
《般涉調·遍哨·高祖還鄉》標題中,【般涉調】為宮調名,〔遍哨〕和以下的〔耍孩兒〕、〔五煞〕等為曲牌名,《高祖還鄉》才是曲題,體裁為散曲中的套曲〔套數〕。全曲大意為:
社長挨家挨戶通知:“所有的差使,你們不得借故推辭。眼下這個差使不平常,一邊要繳納除根的草料,一邊要安排差役,大家必須認真對待。”我聽人說是“車駕”,又聽人說是“鑾輿”,今日要回鄉了。只見在喧鬧的市集上,王鄉老拿著個瓦托盤,趙忙郎抱著個酒葫蘆,他們都穿戴上新洗過的頭巾、剛漿好的綢衫,裝模作樣,大搖大擺,擺出財主闊佬的架子。
忽然間,瞎王留引來一伙不三不四的男女,胡亂地吹笛打鼓,好像在歡迎什么。又見到從村口進來一大隊人馬,打頭的幾個人很神氣地打著幾面旗子:一面旗上畫一個白環套著個迎霜兔〔月旗〕,一面旗上畫一個紅圈套著個三足烏〔日旗〕,有的畫著跳舞的雞〔舞鳳旗〕,有的畫著長翅膀的狗〔飛虎旗〕,有的畫著一條蛇纏繞著葫蘆〔蹯龍戲珠旗〕,太可笑了,都是烏七八糟的東西。
還有紅漆的揚叉、銀鍍的斧頭,連甜瓜苦瓜也用黃金鍍。槍尖上挑著明晃晃的馬鐙,扇子上鋪著雪白的鵝毛。這幾個裝模作樣的人,都拿著我們鄉下人不曾見過的家伙,穿著怪里怪氣的衣服。
車轅上的全是馬,看不到一頭驢,車上插著一把黃綢傘,傘把還是彎曲的。車前有八個像判官一樣的人,車后是一些差役。還有幾個俏女子,穿著艷裝,一樣的打扮。
那大漢下車了,大家連忙行禮,他瞟了—眼,可就像沒看見。等到鄉親們都跪在地上一拜再拜了,他才挪轉身子用手扶一扶。猛然間我抬頭看,那大漢有點眼熟,再仔細一瞧,怎么是他?差點氣死了我!
你嘛,本姓劉,你老婆姓呂,你兩家的老底子,我能從頭數:你以前是亭長,迷戀幾杯酒;你丈人教私塾,讀過幾本書;你曾住在俺莊東頭,和我一起鋤地拽耙、切草喂牛。
春天你偷摘了我的桑葉,秋天又借了我的粟,零碎拿走的,更是不計其數;趁著換夏布,硬是多稱了我30斤麻,還酒錢又偷著少給我幾斛豆。有什么糊涂的?賬簿里都記著呢,欠條還放在家里頭!
少了我的錢,你在賦款內趕緊償還;欠了我的粟,你要在稅糧里立即扣除。我說劉三啊,哪個會把你一把揪住,平白無故的,你為啥要改了姓、換了名,叫什么漢高祖!〔生前稱廟號,為文學筆法,不算錯誤。〕
《般涉調·哨遍·高祖還鄉》
四、《高祖還鄉》故事完整,結構嚴謹
《高祖還鄉》,沒有完全按史實描寫劉邦還鄉,而是借用這一歷史背景,加入詩人自己的民族仇階級恨,進行典型加工,而演繹成一個新的故事。
高祖還鄉旗隊
詩人用雄健的筆力、高超的技法,匠心獨運,把新故事寫得有聲有色,精彩紛呈,按其情節發展,八支曲子可分四層。
〔遍哨〕為層一、寫鄉民們準備迎駕的忙亂情況。眾人忙碌,而“我”不解,為故事緣起,也為全曲定下恢諧幽默的基調。
〔耍孩兒〕、〔五煞〕、〔四煞〕,為層二、寫鄉民看到的御駕儀仗隊進村的場面,為故事開端。莊嚴高貴的排場,老百姓莫名其妙,感到稀奇古怪的,諷刺了皇家氣派和皇帝尊嚴。
接著的〔三煞〕、〔二煞〕、〔一煞〕為層三、寫鄉民見駕情況,并揭露他的真面目,為故事發展。數落他黃袍掩蓋下微賤時的無賴行徑,并揭露他如今在人前裝腔作勢、目中無人的丑惡嘴臉,兩廂對比,特別鮮明可笑。
〔尾〕曲為層四、寫鄉民向皇帝劉三討債,并譏笑他為“躲債”而改姓更名,是故事高潮。“劉三”由村民呼出,形神俱肖,皇帝的尊嚴,在村民的嘲笑聲中,蕩然無存,具畫龍點睛之妙,并回應了標題。
因此,全曲故事完整,結構嚴謹。
高祖還鄉車隊
五、《高祖還鄉》審題深入,立意新奇
睢景臣的《高祖還鄉》,在當年的同題作曲活動中,公認是最優的套曲。
此曲獲優,主要理由是“制作新奇”。新奇在哪里呢?首先,當是別具匠心,審題深入,選材精當,立意新奇。
其實“高祖還鄉”題目,可立意的主旨很多,他是第一位平民皇帝,第一位以武力統一天下的皇帝,第一位與民休養生息的皇帝,第一位釋放奴婢的皇帝,第一位下詔求賢的的皇帝,他又是第一位寫詩的皇帝,等等,每個“第一”生發開來,都是“高祖還鄉”的好主題。
《睢景臣詞》
可是,睢景臣卻別出心裁,審題時撇開這些功德素材,而另辟蹊徑。睢景臣知道,當年司馬遷無罪而受宮刑,為了報復漢武帝,在寫《史記》時,把其老祖宗黃袍掩蓋下的種種污點,特別是發跡前的流氓無賴手段,雖然沒寫在《高祖本紀》里,但是沒遵守史家“為尊者諱”的原則,零零碎碎的,都分寫在各個相關人物的傳記里,于是,他便在《史記》的拐拐角角里,統統尋找出來,作為素材,又進行一番典型加工,遂確立這個新奇的主旨,寫成《高祖還鄉》。
這個主旨新奇的散曲,把劉邦這個皇帝典型化了,所表現的積極意義不止是對歷史人物劉邦,而是對一切強大統治者的極端不滿,以及對整個封建秩序的無比蔑視。
這就是《高祖還鄉》與眾不同,而藝壓群芳,嶄露頭角,顯得“新奇”的第一點。
高祖唱《大風》,且歌且舞
六、《高祖還鄉》構思新奇,采用第一人稱
《高祖還鄉》“新奇”的第二點,是采用鄉民的視角,以第一人稱構思,又代入讀者,引發讀者共鳴,從而極大地增強了散曲的藝術感染力。
還應強調,詩人選擇的這個觀察者 “我”,個性突出,形象鮮明,可以定位為一個老實巴交、是非分明、心直口快,而又沒有文化知識、沒有社會閱歷的群眾,這應該是古代最大多數人的代表農民的典型形象。
他不懂“車駕鑾輿”的借代含義,不懂“日月旗”的神圣,不知儀仗“叉斧”的莊嚴,也不知皇帝伴駕人干什么,總之,他面朝黃土背朝天,只知干活納稅,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
這位農民“帶著讀者”去接駕時,他見到那神圣的日月旗,只是些瞎畫的烏鴉白兔;那威武的儀仗,都變成鍍上色的斧頭揚叉,哪有絲毫的神圣莊嚴可言?簡直都是稀奇古怪、亂七八糟的東西。
既然沒有了“神圣莊嚴”,皇帝也就成了“那大漢”了,大家都鄉里鄉親的,在一個村莊上住,干嘛還那么裝腔作勢、目中無人?這時,“我”扯下了皇帝身上的黃袍,讓他還原為“劉三”;
接著,這位“我”又帶著讀者,追憶劉三的劣跡,他好干偷搶扒拿、熱衷坑蒙拐騙,這又在剝下劉三身上的黃袍后,再給他貼上一個不務正業的地痞流氓的標簽。
這樣,“我”還嫌揭發不力,又生生地補上一條新的“躲債罪”:“只道是劉三,誰肯把你揪扯住,白什么改了姓、更了名,喚做漢高祖?”讓人們在捧腹大笑中,塑造成漢高祖微賤時的地痞流氓的典型形像。
七、《高祖還鄉》語言通俗,幽默滑稽
《高祖還鄉》新奇的第三點,是運用通俗口語,生動傳神,又幽默滑稽,彰顯了新奇曲詞的藝術感染力。
這首套曲是以第一人稱寫的,因此,采用“我”的鄉民口頭語言,來敘述情節、描寫人物,這樣,既新鮮特別,又通俗生動,能收到新奇的表達效果。
寫儀仗隊、伴駕隊時,衣是“大作怪”,人為“天曹判、遞送夫、多嬌女”,傳達出蔑視和憎恨。
稱呼皇帝時,不用尊號,而用俗稱“那大漢、你、劉三”,在稱謂上就把皇帝拉下馬;寫他動作神態時,用“覷得人無物、挪身著手扶”,表達了他裝腔作勢的傲慢;當“我”認準“那大漢”就是“劉三”時,更是用口語揭發“春采了俺桑、冬借了俺粟、強稱了麻三稱、偷量了豆幾斛”,入木三分地勾畫出他流氓無賴的嘴臉;結尾的搶白挖苦話,最終完成了劉三就是一個地痞流氓的形象塑造,并照應曲題,完美收篇。
劉邦被丑化了嗎?
睢景臣的《高祖還鄉》,在古代獲得高評,現代著名評論家鄭振鐸在《中國俗文學史》中,也給予精彩的評價:“《高祖還鄉》,確是奇作。他能夠把流氓皇帝劉邦的無賴相,用旁敲側擊的方法曲曲傳出。他使劉邦榮歸故里的故事,從一個村莊人眼里和心底說出。村莊人心直嘴快,直把這個故使威風的大皇帝,弄得啼笑皆非。”
《高祖還鄉》入選中學語文。當年我讀書時學過,后來教書時又教過,如今我仍然把這課的筆記整理出來,與同行同好者,互相切磋,共同進步。陳存選2024、01、07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