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講的,是蘇軾一詩一詞里的“小寒”。
之所以打引號,乃因這里的小寒,并非節氣,而是天氣。
《清遠舟中寄耘老》開頭即提到:
小寒初度梅花嶺,萬壑千巖背人境。
清遠聊為泛宅行,一夢分明墮鄉井。
從詩題可知,此乃蘇軾被貶嶺南途中所作。
耘老名賈收,“有詩名,喜飲酒,隱居苕溪,其居有水閣名‘浮暉’。李常、蘇軾于熙寧、元豐間先后知湖、杭,皆與之游,唱酬甚多,軾嘗題詩作畫于浮暉閣壁間。家素貧,軾每念之,作圖以贈。蘇軾去,筑‘懷蘇亭’,詩集名《懷蘇集》”。
梅花嶺在江西廣東交界處,嶺上廣植梅花,又稱梅嶺,大庾嶺。此庾雖非瘐,然則,正如蘇軾所言,“曾見南遷幾個回”?被貶過嶺的官員,備受心靈摧殘,盡管有一定行動自由,卻如同生活在一所大監獄里,多有“瘐”死者。蘇門四學士之一的秦觀,雖然也等到了宋徽宗大赦的那天,卻終未能再度南嶺即逝。
此時雖僅農歷九月,但過大庾嶺已然感受到了陣陣寒意。這里山高石多,好似隱居之處——以前想隱為公務所忙,現在想隱卻不準——到了清遠,坐上小船,搖啊搖,就搖到了外婆橋——
蘇軾用一大段文字回憶了與老賈浙江度過的歡快日子,又說自己現在連買米都難的困境,隨后,他提出了一個靈魂之問——
人生百年如寄耳,七十朱顏能有幾?
我們都是天地之間的匆匆過客,最多也就活個百年,到了七十歲的時候,發不白臉不枯眼不澀的,能有幾個呢?
看到此處,估計有些朋友,已有頭皮發麻之感。
我讀者的年齡分布,四五十的居多。到了這個年紀的普通人——有小目標的咱們就不說了——上有老下有小,不說掏空幾代人的房貸以及孩子的內卷費用,但凡有個身體稍微弱一點,生活絕對是壓力山大啊——根本不要到蘇軾所說的七十,只怕此刻,都已有些形容枯槁了——
算了,不如讓我們稍微放松一下,開啟上帝視角,回到蘇軾寫這首詩的整整十年前:
細雨斜風作小寒。
淡煙疏柳媚晴灘。
入淮清洛漸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盞,
蓼茸蒿筍試春盤。
人間有味是清歡。
這首《浣溪沙》作于元豐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名為“從泗州劉倩叔游南山”。
離開了磨礪五年的黃州,蘇軾對人生已有不同解讀。詞的末句千年來為無數人所喜愛,也完美回答了上面的靈魂之問。
當然,盡管蘇子瞻人生大起大落,思想也多有變化,但他的曠逸也是一以貫之的,不可能1084年就已解決的問題,到了1094年又被纏繞其中。實際上,在寄給賈收的詩里,他又重復了“人間有味是清歡”這個答案,這次,他用的句子是——
有子休論賢與愚,倪生枉欲帶經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