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的蘇德戰場,蘇軍БМ系列火箭炮為最終打敗德軍做出了重大的貢獻。莫斯科、斯大林格勒、高加索、庫爾斯克等地都留下了它的身影,每一次戰役幾乎都是在它的轟鳴中開始和結束并一直伴隨蘇軍最終攻克柏林。二戰期間,蘇軍火箭炮有四個系列,它們分別是82毫米M8系列,132毫米M13系列,300毫米M30系列,310毫米M31系列。戰爭期間,蘇聯總共生產了2086門БМ-8系列,6844門БМ-13系列和1184門БМ-30系列火箭炮。其中有3374門是裝在卡車上的(不包括美國援助的吉普車改裝的喀秋莎)。到戰爭結束時,蘇軍已擁有7個火箭炮兵師、11個獨立火箭炮兵旅、114個獨立火箭炮兵團又38個獨立火箭炮兵營,擁有火箭炮9350門。
1945年6月24日紅場閱兵的火箭炮方陣
事實上,德國對于火箭炮發展也很重視。從1929年開始,德國國防軍武器發展部在炮兵專家貝克博士的領導下,開始研制以火箭為動力的武器。1938年研究出了以多姆貝格爾姓名開頭命名的“多氏38”(Do 38)型火箭彈,彈重53千克,彈徑150毫米,在初期用框形籠式發射管來發射。Do 38火箭彈的散布非常大,最大射程(5500米)的圓公差達230米。
后來,這種被命名為15cm Nebelwerfer 41的裝置主要用于發射破片殺傷彈,只是偶爾發射發煙彈來制造偽裝煙幕。
150 毫米六管火箭炮的試驗始于 1937年。到 1940 年初,15 厘米 Nb.W. 41 多管火箭炮及其彈藥已經研制成功。41型多管火箭炮及其彈藥達到了所需的可靠性和完美水平。德軍在法國戰役中首次使用了這種武器。
15 cm Nb.W. 41火箭炮準備發射
火箭炮由六根1300毫米長的管狀導軌組成,連接成一個整體,安裝在37毫米 Pak 35/36 反坦克炮的改裝車架上。
在戰斗位置上,車輪是懸掛的,車廂靠在滑動架的雙腳架和鉸鏈式前止裝置上。從后膛裝填彈藥。有時為了提高發射器發射時的穩定性,車輪會被拆除。有一個最大仰角為 45° 的垂直制導裝置和一個提供 24° 水平扇形的旋轉裝置。
裝彈狀態下的戰斗全重為770千克,徒步狀態下為 515千克。炮組人員可以在短距離內滾動火炮。發射時間約為10秒。火箭炮瞄準目標后,炮組人員進入掩體,在發射器的幫助下連續發射3枚火箭彈。發射過程中電點火器的點火是由牽引發射器的車輛的電池遙控觸發的。由 人組成的協同小組可在 90 秒內完成火箭迫擊炮的裝填。
如果說牽引式六管發射器的設計沒有什么突出之處,那么15厘米Nb.W. 41火箭炮的彈丸則具有當時革命性的設計。41型火箭炮的設計在當時具有革命性意義。15 厘米 Wurfgranete 火箭推進破片殺傷彈在彈道上的穩定是通過噴氣發動機斜置噴嘴以大約 1000 r/sec 的速度旋轉來實現的。
與蘇聯的 M-8 和 M-13火箭彈不同,15 厘米 Nb.W. 41火箭彈的穩定效率并不取決于火箭彈的初速,而且渦輪噴氣發動機的精度更高,因為這種穩定方法可以補償發動機推力的偏心。此外,還可以使用更短的導引頭。
同時,由于排出氣體的部分能量用于旋轉彈丸,因此射程比制導導彈短。
德軍150毫米火箭彈結構
尾部裝有 2 千克 TNT 炸藥,前部裝有固體燃料噴氣發動機,整流罩底部有 28 個噴嘴,噴嘴傾斜 14°。
發射質量為 34.15 千克的破片引信火箭的最大射程為 6700米。最大飛行速度為340米/秒。在破片殺傷彈頭爆炸時,殺傷破片的擴散范圍為前沿40米,從破裂點向前15米。大碎片在200米以上的距離仍有殺傷力。
在6000米的射程內,火箭彈的散布范圍是沿正面 60-90 米,沿射程 80-100 米。與其他多管火箭炮相比,德軍六管火箭炮的射擊精度更高,因此不僅可以用來射擊區域目標,還可以用來射擊點目標。當然,其效果要比傳統的150毫米火炮差得多。
1942 年初,德軍擁有三個火箭炮團(每個團轄三個營)以及九個獨立營。一個營由三個發射連組成,每個發射連 6個單元。從 1943 年起,步兵師的輕型炮兵師開始裝備150毫米火箭炮,以取代105毫米榴彈炮。通常情況下,一個營有兩個多管火箭炮連,但有時也會增加到三個。
整個戰爭期間,德國總共生產了 5769門41型火箭炮和 550 萬枚破片殺傷炮彈。
當然德軍火箭炮并非只有這個型號,此外還生產了2626門21cmNbWf42、954門28/32cmNbWf41等
蘇軍繳獲的德軍6管150毫米火箭炮
德軍相當廣泛地使用六管火箭炮,在德軍轉入戰略防御后,蘇軍經常繳獲狀態良好的六管火箭炮。在第一階段,從德軍手中繳獲的裝備被編入蘇軍團級和師級炮兵部隊。1943 年,紅軍成功組建了第一個裝備德國六管火箭炮的炮兵連。為確保裝備戰利品火箭發射器的炮兵部隊的戰斗力,組織了彈藥收集和集中清點工作,射擊表和操作手冊被翻譯成俄文。
報告稱,自 1944 年 11 月以來,步兵第347師的三個步兵團中每個團都有 "一個六管火箭炮連",這些炮被當作 "機動火炮"積極使用,發射一次炮彈后就更換發射陣地。據指出,對準備反擊的德軍步兵部隊進行奇襲特別有效。
除了有形的人力損失外,這些設施的射擊對敵方人員的士氣也有很大的打擊作用。1945 年 3 月,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第49集團軍司令部向各軍和各師的炮兵指揮官下達命令,要求他們更積極地使用繳獲的火箭發射器來摧毀敵人的防御點、反坦克和鐵絲網障礙。
關于15厘米Nb.W. 41火箭炮戰后使用情況的詳細信息無法找到,但一些資料顯示,在朝鮮半島的戰斗中,中國人民志愿軍使用了這些火箭炮。
在美軍空中優勢和丘陵地形條件下,德國六管火箭炮具有良好的戰術機動性,比蘇聯的卡秋莎火箭炮表現更好。牽引式火箭炮可以由炮兵滾動,也可以用手推車牽引。
此外,德國的多管火箭炮非常緊湊,比蘇聯的БМ-13Н卡車底盤火箭炮車更容易偽裝。
德國的火箭發射器使用渦輪噴氣射彈,對蘇聯、中國和南斯拉夫的火箭系統發展產生了顯著影響。
因此,蘇聯在1952年采用了БМ-14多管火箭炮,配備 140 毫米ТРС-140渦輪噴氣彈。它安裝在全輪驅動卡車 ЗИС-151, ЗИЛ-157, ГАЗ-63, ГАЗ-66 и ЗИЛ-131的底盤上。此外,還為空降部隊生產了帶有 16 根導軌的РПУ-14拖式發射器。
РПУ-14火箭炮
波蘭為ТРС-140火箭彈研制了 WP-8 型八輪火箭發射器,可以用輕型四輪驅動車牽引。
WP-8火箭炮
20世紀60年代中期,中國開始生產 63式火箭炮,該發射器有12個107毫米導管。
63式12管107毫米火箭炮
南斯拉夫幾乎與中國同時開發并采用了 128 毫米 M-63 Plamen 多管火箭炮,其口徑和質量介于蘇聯的РПУ-14和中國的63型之間。
128毫米M-63 Plamen 多管火箭炮
南斯拉夫多管火箭炮的第一種改型為牽引式,裝載12發炮彈。后來,又研制出一種32管制導發射器,有牽引式和自行式兩種,并投入使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