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繁花》正在熱播,正午陽光出品的電視劇《大江大河》系列的最終章——《大江大河3之歲月如歌》也即將登場。
相比《繁花》中紙醉金迷的上海灘,《大江大河3》依然是延續年代劇的特征,用樸實沉穩的手法,訴說著改革開放初期到市場經濟興起時期,那些在變革浪潮中不斷探索和突圍的創業者故事。
大江大河是歷史的見證者,見證了時代的滄桑變遷,也默默地訴說著歲月的故事。
《大江大河》這部劇不僅取景于南京,很多細節也與南京民營經濟有著淵源。
《大江大河》中,描述主人公宋運輝壓縮工廠基建,繞開部里單獨申報項目,潛藏的時代背景是1988年。
那年,由于市場價格存在“雙軌制”,造成社會上物價飛漲,農村與城市掀起“搶購風”,國內經濟處于困頓時期。
《大江大河》主人公宋運輝劇照
可就是那一年,靠賣金魚起家的南京人吳有紅成立了南京紅龍土畜產貿易有限公司,領到了南京市第一張私營企業執照。
這家不起眼的土特產公司不到十年,便發展為了紅龍集團,參與了南京特種車輛廠、南京煤礦機械設備廠等國企改制,逐漸發展成為總資產達2.2億元的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的企業集團。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互聯網大潮襲來,緊靠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國科學院南京分院等55所高校和科研機構的珠江路,逐漸成為“南京科技一條街”。
此后10年,珠江路集聚各類電子電腦企業1500多家,成為華東地區最大的電子電腦產品集散地,創造的產值曾一度占據玄武區GDP的四成多,并得到“北有中關村,南有珠江路”的美譽,盛名一時。
時代埋下的種子,開始抽枝發芽。
因為看中珠江路的良好環境,眾多科技型企業競相入駐,孕育出以三胞、新華海為代表的一批民營高科技企業。
珠江路電子市場熱火朝天時,江蘇省南京市寧海路的蘇寧電器卻帶來一股強勁“冷風”。
創始人張近東慧眼獨具,舍“熱”求“冷”,專營空調,確立了做空調名店的定位。
蘇寧靠淡季向廠家打款,以扶持其生產,換取旺季價格優惠;同時提供送貨、安裝、維修、保養一體化的服務,在南京一炮而紅。
上世紀90年代張近東在蘇寧門店為顧客介紹產品
然而,闖入市場的蘇寧卻動了國營商場的奶酪,引起同行不滿。
1993年,南京八大國有商場聯手封殺蘇寧的“空調大戰”全面爆發,被比喻為“聯合艦隊”對付“小舢板”的現代商戰。
結果,蘇寧的業績不降反升,年銷售額猛增至3.02億元,自此成為中國最大空調經銷商。
這段歷史其實也與《大江大河》中,小楊巡去東北經營電器生意,遭到同行擠兌,險象環生后僥幸突圍有著許多相似之處。
在蘇寧與八大商場“鏖戰”的前幾年,安徽人祝義財拿著做水產賺來的錢與銀行貸款共300萬元,創立雨潤集團,主營低溫肉制品加工。
雨潤集團圖片來源:雨潤集團官網
祝義財為此制定了“一年占領華東,二年覆蓋長江以北,三年走向全國”的計劃,主打酒店和小餐館,迅速擴展了市場,短短幾年時間就成為國內著名的肉類加工企業。
這些南京的民企創業者帶著時代的粗獷和草莽,闖過了大江大河,風生水起。
三十年光陰如電,大江大河開啟的故事進入新篇章。
令人奇怪的是,明明是“蘇大強”省會的南京,全國能叫得上名號且依舊站在行業頂端的民企似乎并不算多。
2023年,中國民企500強的榜單里,南京只有8家,而省內的蘇州與無錫均為26家。
正因如此,有人才覺得南京的民營經濟“搞不起來”也“站不住”。
南京民企真的不行么?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人們或許看見如上海、深圳、杭州等城市的民營企業獨領風騷,對比南京后,才覺得其民營經濟發展緩慢。
但是,南京的民營經濟其實并不弱,而且還對全市經濟起到了重要支撐作用。
大江大河的縱橫年代與激蕩歲月,交織成時代脈搏,吐納出不一樣的時代氣息。
根據南京官方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11月,南京民營經濟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46.4%,同比提升0.5個百分點;民營經濟納稅收入1376億,占全市稅收總額55%;全市登記注冊的私營企業和個體經營戶總量達179.72萬戶,是五年前的1.7倍。
南京目前總共有161家上市公司,其中民營企業上市公司達到了111家,其中更不乏合景泰富、遠東新、金陵體育和U選等14家獨角獸企業。
依靠各種類型的民企,南京已經形成了1個五千億級和4個千億級新興產業集群,構建起軟件和信息服務產業“一谷兩園”、集成電路“一核兩翼”、人工智能“一帶兩極”的戰略布局。
南京江北新區產業技術研創園南報融媒體記者 崔曉攝
截至2023年末,南京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10062家,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2.2萬家,獲評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13家,其中民營企業占比分別為92.5%、98.2%、82.6%。
不僅如此,南京民企還積極參與科技創新,投身國家戰略,加快融入新發展格局。
南京市近三年支持的12個國家技術攻關項目中,10個項目由民企承擔,占比高達83%;此外,南京一萬多家的高新技術企業中,民企占比達90%。
2023年,400多家南京市上規模民營企業中,有100多家參加了包括國防軍工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部崛起等重要項目。
顯然,南京的民營經濟絕不是傳言中的“少數派”,而是南京經濟的一塊“壓艙石”,更是全國經濟建設的一支“生力軍”。
客觀說,相比于很多資源匱乏的城市,南京的民企有著得天獨厚的資源。
南京是一座科教大城,擁有南京大學、東南大學、河海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理工大學等53所高校,以及30多家國家級重點實驗室、120多家國家研發平臺,是全國第三大科研中心。
2022年,南京更是與北京、上海共同入選世界十大科研城市行列。
在《澤平宏觀》剛推出的2024年城市幸福指數榜單中,南京排名第一。
這份榜單針對全國337個地級市,圍繞經濟、社會、生態三大維度,設計了13個細分量化指標,從人均GDP到人口增長率,再從執業醫師數到空氣質量,評出了國內“最具幸福感城市”的年度四強,分別是南京、杭州、長沙、合肥。
南京排名“幸福城市”首位,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在諸多單項上,雖不出挑,但也不“偏科”,每科“成績”都很穩定。
事實上,南京的“幸福密碼”主要來自城市各類產業發展均衡,也成為南京民企繼續前行的推動力量。
2023年,全國工商聯發布的年度萬家民營企業評營商環境主要調查結論,南京“營商環境”和“最佳口碑”兩項評價均位列省會及副省級城市前列。
可對于南京市政府來說,光是紙面上的“幸福”與“口碑”可不行。老百姓滿意的幸福應該是經濟不斷上行、人人都能安居樂業;民營企業向往的“營商環境”則是政府不斷增強的扶持力度與毫不動搖的服務態度。
因此,南京政府才以“科學家敢干、資本敢投、企業敢闖、政府敢支持”這18個字來表明自己對民營企業的支持態度。
爬坡過坎,關鍵是提振信心。
2024年1月2日,南京市在新年開篇便召開了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推進大會,主題就是如何加速推動民營經濟“再上一層樓”。
這次會議以“認準路、結好伴、鉚足勁”為主題,提出南京民營經濟要從“珠江路”邁向“紫金山”。
坊間說,南京有三座“紫金山”,即:自然生態的紫金山、歷史文化的紫金山、科技創新的紫金山。
2023年,總書記親臨紫金山實驗室考察調研,殷切希望該實驗室“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立下功勛”。
紫金山實驗室圖片來源:紫金山實驗室
“紫金山”,由此被南京視為高質量發展的高峰代表。
對于南京來說,發展民營經濟不僅僅是帶動多少GDP增長,解決多少就業,增加多少稅收,最重要的是其能否在科技自立自強、產業鏈升級中,不斷實現自我的提升和拓展。
為了讓民營企業更有“闖勁”,南京專注服務民企的“蘇崗貸”已為1400余家企業發放了65.3億,在降低失業保險費率方面,已累計為企業減負23.5億。
南京的民營經濟走過了熱情洋溢的上世紀九十年代,也見證了新世紀經濟飆升的前二十年。
未來,南京民營經濟究竟會不會發展得更出色,能否有更多“實力派”涌現?
一場大會,可能給不出全部答案。
創造奇跡從來不是靠運氣,而是細水長流的時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