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未老,風細柳斜斜。
試上超然臺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煙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卻咨嗟。
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
詩酒趁年華。
蘇軾《望江南 超然臺作》上片寫景,居高臨下,有如航拍,城中風景人物盡收眼底,青磚黑瓦,煙雨蒙蒙,或有一二行人,打傘漫步街頭,平添動感。
下片抒思鄉之情。寒食過后即清明,然而身在萬里之外,身為朝廷之人,哪怕至親墓廬未葺,卻非想回就回。登高望遠,由別人家及于自己家,思念迢迢不斷如春水,怎么辦?
既然不能回去,只好隨遇而安。跟朋友開開玩笑喝喝茶,轉移一下注意力,在飲酒吟詩中過好每一天,治愈自己的精神內耗。
千載而下,此詞備受人們的喜愛。很多人就算背不了全篇,卻也對最后一句耳熟能詳,甚至作為自己悠游歲月躺平擺爛的理由——蘇軾知道了,大概也不會怪你們,畢竟,他老人家額頭上寫著兩個字——包容。
讀蘇軾有趣之處在于,這老頭有點喜歡復制自己,凡有好句,他并不憚于用了一次又一次。
比如,《寄黎眉州》:
膠西高處望西川,應在孤云落照邊。
瓦屋寒堆春后雪,峨眉翠掃雨馀天。
治經方笑《春秋》學,好士今無六一賢。
這首七律寄給眉州知州黎錞。此君為人“簡而文,剛而仁,明而不苛”,乃“軾先君子之友人也”。可見,他與蘇家早有交往,熙寧八年轉眉州刺史,到蘇軾家鄉為官,可說關系又深了一層。
此詩與《望江南》同作于熙寧九年,首聯寫密州與眉山,山高水又長,距離極遠;次聯狀眉山周邊的景色,這是生于此地的蘇軾與居官此地的黎錞的共同記憶。頸聯則寫,黎錞以治《春秋經解》而受歐陽修所看重,而蘇軾則是歐陽修的弟子,如此關系就更不一般了。
朋友們肯定早就看出來了,此詩缺了尾聯。我是賣了個關子,不急,立馬補上——
且待淵明賦歸去,共將詩酒趁流年。
登上超然臺,蘇軾有家不能回,寄詩黎希聲,卻說等我回了家,一起喝酒呀。
蘇軾詩詞文里青春作伴好還鄉,不止一次兩次,因而,純為虛指。但以詩自娛,以酒自醉,以天邊之友為知己,將每一天都過得有意義,不必在多年之后為枉度此生而后悔,卻是現在就可以做到的事。
如果說“詩酒趁年華”還有點孤單,那么把“共將詩酒趁流年”配在一處,便堪稱完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