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位置示意圖
一、一戰的導火索與奧匈帝國高度關聯
熟悉二戰歷史的朋友都知道,1908年奧匈帝國吞并了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后續引發了1914年著名的薩拉熱窩事件,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直接導火索。
作為一戰的同盟國之一,奧匈帝國最后還打輸了,被戰勝方的協約國強行拆家、解體。
一戰前的奧匈帝國控制區域與民族分布
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開始也與奧地利有關
需要注明一下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奧地利其實是被德國裹挾,無論奧地利主動還是被動,都無法改變被吞并的事實。
希特勒出生在奧地利,從1933年1月希特勒就任德國總理、1934年就任德國總統開始,他就把吞并奧地利放在最優先的位置。
二戰前夕德軍進入奧地利
納粹德國吞并的第一個主權國家就是奧地利,史稱“德奧合并”:1938年3月12日凌晨德軍越過德奧邊境,期間沒有發生任何抵抗和交火,次日德奧兩國便宣布正式合并。
就這樣,奧地利既像是稀里糊涂,又像是早有默契一樣“被加入”了德國,最后也成為二戰的戰敗國之一。
二戰前夕德軍進入奧地利首都維也納
20世紀兩次世界大戰的起因和結果,讓奧地利不敢再迷信自己的武德充沛、國運昌隆,更不敢再相信戰爭可以解決所有問題。
德國高官與奧地利王室
三、被同盟國占領下的“永久中立”
坦率地說,國際上真正做到且普遍公認的永久中立國家,只有瑞士。奧地利的“永久中立”,有自己的特殊歷史原因。
早在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面對巔峰時期的拿破侖,瑞士也能堅持做到既不支持拿破侖,也不支持反法同盟。直到1815年維也納會議的召開,各國一致承認瑞士的永久中立國地位。
駐扎在奧地利各地的德軍向盟軍投降
相對于瑞士的永久中立,奧地利多少顯得有些“不得不”簽訂永久中立的條約。
1945年3月16日蘇聯紅軍對駐扎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的德軍發動猛攻,擊潰德軍及仆從軍隊30多個師、俘虜13萬多人,蘇聯是比美、英、法更早、更多占領奧地利領土的同盟國。
半年后即1945年秋季,蘇聯允許美、英、法軍隊進入維也納,比照德國占領模式,四國共管維也納和其他地區。
奧地利王室的軼事成為《茜茜公主》電影的主要素材
1945-1955年盟軍對奧地利占領區域的劃分大致是:
英國占領區:維也納(1945年占領)、施泰爾馬克州、蒂羅爾州、凱恩藤州
法國占領區:維也納(1945年占領)、蒂羅爾州、福拉爾貝格州
美國占領區:維也納(1945年占領)、上奧地利州、薩爾茨堡州、施泰爾馬克州
蘇聯占領區:維也納(1944年占領)、布爾根蘭州、下奧地利州、上奧地利州
同盟國對奧地利的劃分和管控
四、恢復自由后的繼續堅持中立
就這樣直到1955年,奧地利與各占領國簽訂《重建獨立和民主的奧地利國家條約》,其核心就是一條即奧地利宣布成為永久中立國。
此后各國占領軍隊全部撤離,奧地利才得以正式獨立。
如今的奧地利首都維也納
20世紀的歷史現實和政治契約決定了奧地利的“永久中立國”地位,盡管跟瑞士不可相提并論,但也是白紙黑字、自覺自愿。
只要這個條約繼續生效且各國堅持,奧地利加入軍事特征明顯的北約組織,就顯得很沒有契約精神,國內民眾和政黨也不會支持。
如今的奧地利首都維也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