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讀者們,如果你感覺最近沒有收到我們的推送,可能是因為公眾號又調整了推送規則,導致推文沒有推到你們的跟前。請星標我們,或是多多給我們留言,點贊,人海茫茫,不要走散哦~
● 伊莎多拉·鄧肯
伊莎多拉·鄧肯被譽為美國現代舞之母,她出生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舊金山,從小具有對舞蹈的熱愛和天分,但沒有受過正規舞蹈教育 ,曾有機會學習過幾次芭蕾舞。
鄧肯的舞蹈創新一開始在美國并沒有受到重視,在美國,人們看不起藝術家,看不起伊莎朵拉裸腳披頭的“自由之舞”。1897年她前往英國和法國,她的舞蹈藝術受到歐洲第一流的詩人、畫家、音樂家、雕塑家等藝術家的重視。她的一生都在追求藝術,以下是她的「風格」故事。
撰文 | 歐陽宇諾
編輯|97
伊莎多拉·鄧肯很小的時候,父母就離婚了,母親獨自帶著四個嗷嗷待哺的孩子面對這個世界。母親以教授音樂為生,去學生家教課一去就是一整天。母親很貧窮,沒錢為孩子請仆人或家庭教師,鄧肯對此心存感激,她認為正因如此,她才得以自由自在地成長,有機會享受童年的樂趣并受益終生。
母親覺得有必要找個地方把鄧肯看管起來,她為鄧肯謊報了年齡,讓她剛滿5歲就上了公立學校。在班里,鄧肯有時名列前茅,被認為出奇的聰明,有時又排名倒數,被認為笨得無可救藥。她認為這完全取決于記憶的技巧,取決于她有沒有不厭其煩地去背誦剛學到的內容。班級排名如何對她來說不重要,上課于她而言是再枯燥不過的事情,她總是看表,時針指向3的時候她就解放了。
鄧肯真正意義上獲取的教育來自于母親的晚間教學,母親彈奏貝多芬、舒曼、舒伯特、莫扎特、肖邦的作品,或者大聲朗誦莎士比亞、雪萊、濟慈或彭斯的作品節選。那幾個小時讓她仿佛著了魔。有一次,在學校的慶祝活動中她模仿母親朗誦了威廉·利托的作品,震驚全場。
有一天母親回到家中,發現6歲的伊莎多拉·鄧肯召集了6個鄰家小孩,她讓她們坐在地板上,教她們舞動臂膀。鄧肯告訴母親她創辦了自己的舞蹈學校,這把母親逗樂了,她坐到鋼琴前面為鄧肯伴奏。舞蹈學校就這樣開辦下來,還變得越來越受歡迎,沒過多久,鄰近的小女孩都被送來學舞蹈,她們的家長還給鄧肯一點錢做學費,這是她謀生之路的開始。
10歲的時候,舞蹈班規模擴大了。鄧肯跟母親說再去上學也沒什么用,只是浪費時間,不如用這些時間來做她認為更重要的事情——賺錢。她將頭發束到頭頂,聲稱自己16歲了。因為她比同齡人長得要高,所以大家都相信了,她擴大了生源,前往許多有錢人家教學。
伊莎多拉·鄧肯家有一位曾住在維也納、時常來與她們共度夜晚的親密老朋友,她說鄧肯讓她想起了奧地利著名芭蕾舞蹈家芳妮·愛絲勒,她認為鄧肯有望成為第二個芳妮·愛絲勒。她建議鄧肯母親帶鄧肯前往舊金山,去向著名的芭蕾舞蹈家學藝,但鄧肯不喜歡那位舞蹈家的課。
他教伊莎多拉用腳尖站立時,鄧肯問為什么,他說因為那樣美麗,鄧肯說那樣很丑,違背自然天性。上了三節課之后,伊莎多拉·鄧肯就再也不去了。她覺得這種被舞蹈家稱之為舞蹈的體育運動,實際上呆板而陳腐,與她的夢想相去甚遠。她夢想的是一種不同的舞蹈,她不知道它是什么樣子,但是她正在向那個無形的世界努力探索,她斷言她一定會找到開啟那扇大門的鑰匙。
受所讀之書的影響,鄧肯打算跟隨大劇團進行巡演。一年的巡演過程中,她過得很不開心,她的理想、抱負、追求,看起來全無出路。她在劇團幾乎沒什么朋友,同事們覺得她是個怪人。她在幕后常常帶著一本馬克·奧里利烏斯的書,她想用斯多葛學派的哲理來緩解無時不在的痛苦。
隨后,伊莎多拉·鄧肯向劇團遞交了辭職書。這時候鄧肯的母親及兄弟姐妹都到達了紐約,他們有了一個帶浴室的工作室,為了有足夠的空間練舞,他們清理了所有的家具,并買了五個彈簧床墊,晚上他們睡床墊,白天將床墊靠墻支起。
為了節省開支,白天他們按小時把工作室出租給一些朗讀班、音樂班或歌唱班的老師。在此期間,姐姐伊麗莎白的學校有所發展,他們從工作室搬到了溫莎賓館地下室的兩間大房子里,每周租金是90美元。不久他們就意識到,教授舞蹈課所掙的錢根本就不夠支付房租和其他花銷。不久,溫莎賓館著火了,鄧肯一家損失了包括全家福在內的所有財產,他們決定離開紐約,前往倫敦。
● 伊莎多拉·鄧肯教授的學生。
他們在碼頭附近找到了一艘押運牲口的船只,船長被他們講述的故事所感動,盡管違反規定,船長還是答應讓伊莎多拉一家搭乘他的船。因為行李箱都已經在溫莎賓館的那場大火中被燒毀了,伊莎多拉一家拎著幾個手提包就上了船。船上的食物只有咸牛肉和味道乏善可陳的茶葉,食物不足,船艙很小,鋪位很硬。幾百頭可憐的牲畜被捆綁著押往倫敦,犄角互抵,夜以繼日拼命哀嚎的景象,令他們印象深刻。
5月的一個早晨,伊莎多拉·鄧肯一家到達了倫敦,他們異常興奮,對周圍的一切都感到驚奇和著迷。他們將幾乎所有的錢都花在了乘坐公交車上面,全然忘記了他們的拮據。他們參觀了威斯敏斯特教堂、大英博物館、南肯辛頓博物館、倫敦塔,游覽了英國皇家植物園、里士滿公園、漢普頓宮等地,高興極了。直到幾周之后,怒氣沖沖的女房東來收租,他們才如夢初醒,坐下來考慮下一步的打算。
一個氣候宜人的夜晚,伊莎多拉·鄧肯在花園里跳舞,這時一個頭戴大黑帽的漂亮婦人出現了,她說鄧肯看起來美極了,并邀請其前往她位于肯辛頓公園的溫馨家中。這位漂亮婦人就是帕特里克·坎布爾夫人。坎布爾夫人坐到鋼琴前為她彈琴,還唱著古老的英國歌曲,鄧肯為她跳了一支舞蹈。這次偶遇開啟了她的幸運新紀元,坎布爾夫人十分中意鄧肯的舞蹈,她寫信將伊莎多拉·鄧肯介紹給喬治·溫德姆夫人。溫德姆夫人愉快地接待了鄧肯,還安排她在客廳跳舞,那晚幾乎倫敦所有的藝術家和文人都出席了,鄧肯邂逅了一位對她影響深刻的男人——身材高大瘦削、相貌精致英俊的查爾斯·哈雷。
哈雷是新國家美術館的負責人,他想讓鄧肯在那里演出。他邀請好友們來美術館發表演講,畫家里奇蒙講舞蹈和繪畫的關系,安德魯·蘭講舞蹈和希臘神話的關系,作曲家赫伯特講舞蹈與音樂的關系……鄧肯則繞著噴泉和棕櫚樹跳舞,在美術館的中心庭院里翩翩起舞。這次演出大獲全勝,報紙大肆報道了鄧肯的舞蹈,哈雷也十分高興。倫敦的重要人物紛紛邀請伊莎多拉喝下午茶或共進晚餐。幸運女神在那一段時間短暫地垂青了伊莎多拉·鄧肯,就這樣,冬天過去了。
安寧的生活令鄧肯的哥哥雷蒙德坐立不安,他離開倫敦去了巴黎,春天的時候他多次發電報懇求她也去巴黎,于是鄧肯和母親收拾了行李,搭上了橫渡英吉利海峽的客船。
在巴黎經歷了兩段愛情路上的大膽冒險并以失敗告終后,伊莎多拉·鄧肯決定將全部的力量傾注到藝術中,愛情不能給予她的,她決定從藝術中去找尋。她將自己關進了工作室里,潛心探索一種嶄新的舞蹈。
她認為傳統的舞蹈理論將一切舞蹈動作的中心界定在人體后背中心脊椎的下端,胳膊、腿和軀干的活動都必須受制于這個中心。這種方法從純生理角度出發,不顧人的心理因素。它產生的動作是人工的、機械的,像醫生教導病人做的一樣。鄧肯試圖改變這種方式,她常常幾個小時紋絲不動地站著,雙手交叉放在胸前,蓋住心窩。她想通過身體勞累的極限體驗,尋找到原始動力的火山口。就這樣過了好幾個月,她漸入佳境,可以隨心所欲表現任何情感和思想。只要一站在舞蹈的邊緣,精神的泉流就通過身體的各個渠道,涌遍全身。這種舞蹈,絕不是簡單的手足揮舞,也不僅僅是大腦的召喚,而是心靈的檢閱,一個內在靈魂的自我覺醒。它展現的是生活的原型,是自然的原始樣貌。
鄧肯的舞蹈漸漸在上流社會風靡起來,一個晚上,她在柏林跳舞,演出結束后,一位英俊的男子走進了她的化妝室,他面帶慍色,說鄧肯拉剽竊了他的思想和布景,鄧肯向他解釋舞臺上的藍色幕簾是她5歲的時候就發明出來并沿用至今的。自此,鄧肯與這位英國舞臺設計師、現代劇場藝術理論的先驅戈登·克雷格陷入愛河。之后,伊莎多拉·鄧肯生下了女兒迪爾德麗,但因為無法忍受克雷格對藝術的癡狂及暴躁的脾氣,鄧肯并未與之結婚。
鄧肯開辦的舞蹈學校很快陷入入不敷出的境地,學校不斷發展,開支也越來越大,她一個人掙的錢,要用來支撐整個學校,這令她感覺力不從心。她開玩笑地對姐姐伊麗莎白說:“再這樣下去不行了,我銀行的存款已經透支了。要想把學校繼續辦下去,得找一個百萬富翁。”
百萬富翁很快來到了她的身邊。在一場特別成功的演出之后的第二天早晨,鄧肯正穿著晨衣坐在梳妝鏡前,侍女過來遞給她一張名片,上面印著一個尊貴的名字,并讓侍女請他進來。
他進來了,身材挺拔,一頭金色的卷發,蓄著胡子。他的聲音動聽,略帶羞澀,像個戴著假胡子的大男孩兒。他就是富翁洛亨格林。洛亨格林崇拜鄧肯的舞蹈藝術,崇拜她辦學的理想和勇氣。他想幫助鄧肯并愿意承擔一切費用。
在不到一周的時間里,伊莎多拉·鄧肯和學生們就坐在了頭等車廂里,向著大海,迎著陽光急駛而去。洛亨格林對每個孩子都很好,處處貼心,大家都很高興。鄧肯對他心存感激,信任備至。隨著與洛亨格林接觸的加深,鄧肯越來越感受到他的人格魅力,對他的感情也變得越來越強烈。
5月的一天,天氣晴朗,海水碧藍,鄧肯與洛亨格林的兒子帕特里克降臨人間。這回負責接生的博森醫生與之前生女兒時的醫生不同,他懂得使用藥物鎮痛,所以,鄧肯這次的分娩過程不像上次那樣痛苦。
孩子們身體健康,精力充沛,常常手舞足蹈,看起來非常快樂。迪爾德麗開始自己編舞了,她根據自己寫的小詩,舞動著小小的身子。帕特里克也開始跳舞了,只不過伴奏音樂比較古怪,他從來不要鄧肯教,他要跳屬于他自己的舞蹈。
鄧肯的生活非常愉悅,她在工作室練舞,在圖書室閱讀,在花園里跟孩子們玩耍或跳舞,這一切都讓她樂在其中,她甚至不想再去做巡演而跟他們分開。孩子們一天天長大,一天比一天漂亮,鄧肯更加舍不得離開他們。
洛亨格林想與伊莎多拉·鄧肯結婚,但鄧肯不贊成婚姻制度,她對洛亨格林說:“藝術家結婚太愚蠢了!而且我這一輩子要到世界各地去巡回演出,你怎么可能一輩子都坐在包廂里欣賞我跳舞呢?”他們之間產生了分歧,處于決裂的邊緣。洛亨格林不告而別。
突然有一天,電話鈴響了,是洛亨格林打來的,他讓鄧肯帶上孩子,到城里見他,他已經4個月沒有見過孩子們了。鄧肯非常高興,心想這是她與洛亨格林重歸于好的機會。那天是個雨天,保姆勸說將孩子留下,她獨自去赴約就好。鄧肯沒有聽從她的告誡,與洛亨格林的午餐結束后,伊莎多拉因為要排練舞蹈,沒有與孩子們一同返家。回程途中,兩個孩子與保姆乘坐的汽車墜入塞納河,他們永遠地離開了人世。
鄧肯悲痛欲絕,她覺得如果這場傷痛來得更早一些,她也許能夠克服;如果來得更晚一些,她也許不會覺得那么可怕。但是,它偏偏發生在此時此刻,發生在她充滿了生命力量和能量的時刻。她覺得身上所有的活力和能力都被徹底摧垮了。
悲痛欲絕的鄧肯不想再存活于世,舞蹈學校的孩子們圍住她,紛紛對她說:“鄧肯,為我們而活吧。我們不也是你的孩子嗎?”這讓她清醒過來。孩子們站在那里,也為此傷心不已,她覺得自己應該去安撫她們的悲痛。
鄧肯為了不觸景傷情,暫時離開了傷心地,靠巡演及慈善事業來撫慰自己的悲痛。她覺得自己就像復生的靈魂,向另一個星球飛升,以前的所有生活都被她拋諸腦后。她為了實現藝術理想而傾注的精力全都隨風而逝,現在她已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的征程。
在莫斯科,伊莎多拉·鄧肯邂逅了小她17歲的著名詩人——謝爾蓋· 葉賽寧,1922年,他們結婚了。不過這段婚姻并沒有維持多久,就以離婚而告終,這是鄧肯唯一一次正式的婚姻。
1927年9月14日,鄧肯在法國尼斯和朋友們聚會。聚會結束后,她走在路上,脖子上的圍著的長圍巾突然被汽車輪纏住,雖然汽車立即停住,但她因頸骨骨折而亡。她被安葬在巴黎,與她的孩子們在一起。
本文作者:歐陽宇諾,一個走過T臺的寫作者。
本文配圖來源于網絡,版權屬于原作者。
Read More
??
好好虛度時光
祝羽捷和了不起的女性們
公眾號|視頻號|微博|豆瓣|荔枝FM|小紅書
搜索:好好虛度時光
應聘請發送“應聘”至后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