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建國以前“軍以上”部隊的編制和級別問題,這次換個方式給讀者理順一下,重點是分時間段來說明:北伐戰爭前后、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
注意別抬杠,外國軍隊的同名編制不在討論之內,否則那是“關公戰秦瓊”的戲碼。
第三集團軍總司令閻錫山
一、北伐戰爭前后
也就是從1926年7月北伐誓師開始,到國民革命軍進行第一次“大整編”為止,基準時間截止到1931年底,以蔣系軍隊在中原大戰中勝出為標志,期間包括新軍閥混戰,但是不包括北洋軍制。
題目中存在的編制有:集團軍、方面軍、軍團。
暫時沒有的固定編制是:路軍、兵團。
其中級別最高的是集團軍,國民革命軍在1928年二次北伐時,幾大派系總共整編為四個集團軍,也就是蔣系第一集團軍、馮系第二集團軍、閻系第三集團軍和桂系第四集團軍,兵力分別在30萬到40萬之間。
第一集團軍總司令
其中第一集團軍下轄四個“軍團”,比如劉峙就是第1軍團長,然后軍團之下再設軍。主要原因是北伐后期“軍”的番號太多太濫了,有的軍只有1萬來人,所以遂行大兵團會戰期間,在集團軍和軍之間,又增設了“軍團”建制。
而馮系第二集團軍則下設“方面軍”,然后方面軍之下再轄軍,也就是說,馮系的方面軍跟蔣系的軍團是同級別的編制,無非稱謂不一樣罷了。
畢竟當時老蔣還沒有實現徹底的軍事獨裁,各派系的軍制和編制比較隨意。
所以在這一時期,集團軍的編制級別最高,軍團、方面軍屬于同級,1929年召開的“編遣會議”,就是為了解決四大集團軍之間,編制混亂和兵員過多的問題,結果因為分贓不均,反而催生了中原大戰。
第二集團軍總司令
二、土地革命戰爭時期
存在的高級編制:路軍
暫時沒有的高級編制:集團軍、方面軍、兵團、軍團
南京政府在蔣桂戰爭、蔣馮戰爭和中原大戰勝出后,于1932年初開始,著手統一軍制和編制,取消了所有的什么集團軍、方面軍和軍團的編制,將全國軍隊整編為27個“路軍”,主官稱為總指揮。
這次的路軍跟北洋時期不同,屬于中央政府核準的“固定編制”。
至全面抗日戰爭爆發前,隨著整編和裁軍的深入進行,原則上國民革命軍只保留:“路軍、師、旅、團”這樣的編制層級,軍級番號保留的數量很少(原打算全部取消的),比如第十九路軍下面,就設有一個第19軍,路軍副總指揮蔡廷鍇兼軍長。
為什么西安事變后,我方堅持要求改編成為一個“路軍”?就是因為路軍乃正式的高級編制,并且級別在軍級以上。
在其他20多個路軍中,除中央軍編組了多個路軍外,不少派系勢力的部隊,均集中整合為“某路軍”。
廣西部隊曾經編為第五路軍
在裁減員額和縮小編制的情況下,南京方面的部隊與紅軍作戰時,在師級、軍級以上,多使用“北路軍”、“中路軍”、“縱隊”這樣的臨時高級建制。
比如陳誠當過北路軍司令,薛岳當過縱隊司令等等,關于這一點,回憶下四渡赤水就知道了,什么吳奇偉縱隊、周渾元縱隊。
與此同時,逐漸壯大的紅軍,也使用了“方面軍”和“軍團”的編制,其中方面軍為最高級建制,總計成立了紅一、紅二、紅四方面軍。
其中紅一、紅二方面軍下設“軍團”,紅四方面軍下設“軍”,兩者級別相同,都是之下再轄師,兩大方面軍會師后統一稱為“軍”。
不過紅軍的情況比較特殊,方面軍最高兵力也就10萬人槍,編組方面軍、軍團這樣的高級建制,有一定“虛張聲勢”的用意。
比如粟裕所在的紅十軍團,攏共才7000多人。因此紅軍的編制自成系統,不要拿來跟對手相比,沒有任何意義。
孫連仲當過第26路軍總指揮
三、全面抗日戰爭時期
出現了兵團、路軍、集團軍、方面軍、軍團全部五個編制級別,順序按級別高低排列。
跟鬼子的戰端一開,中國軍隊的兵力大增,高級編制就紛紛出現了。首先是恢復和新建了大批的“軍”,然后在軍級之上,增設了“軍團”和“集團軍”兩種戰時編制。
理論上說,應該是以兵力略少的“路軍”,或者以一個主力軍為基干再加些配屬部隊,來組建“軍團”,但實際兵力沒有增加多少,一般在3萬到4萬人,只不過部隊和軍事主官的級別上去了。
至于兵力較多的“路軍”,以及與紅軍作戰期間設立的一堆綏靖公署(比如衛立煌的鄂豫皖綏署),則組建為“集團軍”。集團軍多以兩到三個軍完成編組,兵力從8萬人到10萬人不等。
胡宗南
隨便舉幾個例子:
胡宗南第1軍,戰時升格為第17軍團,再后來擴編為第31集團軍。
湯恩伯第13軍,戰時擴編為第20軍團,再后來擴編為第34集團軍。
張自忠第59軍,臺兒莊戰后就升格為第27軍團,再后來擴編為第33集團軍。
從主官資歷、軍銜和所轄兵力來看,集團軍的級別和規模要略大于軍團,絕大部分軍團長都是中將,而大部分集團軍總司令都是“中將加上將銜”,甚至還有二級上將銜的。
南京會戰之后,抗日戰爭全面進入大兵團野戰階段,于是再增設了“兵團”建制,它可以同時下轄若干集團軍、軍團,屬于超大型戰役兵團,比如薛岳擔任總司令的第一兵團,蘭封會戰、武漢會戰期間,擁兵都超過20萬人。
張自忠
然而過多的高級編制,也使戰場指揮層級太多太亂,并不利于作戰。因此1939年以后,裁撤了兵團、軍團以及“旅”這三級編制,統一為軍事委員會、行營、戰區、集團軍、軍、師、團這樣的指揮序列。
綜合抗戰初期的整體情況看,前述四個編制從大到小的排列方式是:兵團、集團軍、路軍、軍團。
需要指出的是,因為路軍、軍團的轉型和擴編需要時間,所以在抗戰初期,出現了兵團、集團軍、路軍、軍團同時存在的混亂狀態。
“方面軍”則是1944年底才出現的,主要是為了整頓西南地區被打亂的作戰序列,特別成立了“陸軍總司令部”,然后其下設四個方面軍。并且方面軍建制的存在時間很短,抗戰勝利后的1945年底,便全部撤銷番號了。
第一方面軍盧漢
綜合來看,“方面軍”的編制級別略高于集團軍,但是低于戰區,可以視為“副戰區級”的特殊編制,包括1942年的第一期遠征軍,差不多也是這個級別。
遠征軍司令長官羅卓英的原任職務(九戰區副司令長官)跟湯恩伯(一戰區副司令長官)、盧漢基本相同。
至于第二期遠征軍的編制級別,因其下轄兩個以上的集團軍,同時還有大量的直屬和配屬部隊,應該視為“戰區級單位”。
比如兩任司令長官陳誠、衛立煌,之前都是正兒八經的大型戰區司令長官,總不能到了中國遠征軍還降級了吧?
既然方面軍的建制屬于特殊時期的特例,且存在時間較短,那么無需跟其他高級編制橫向比較,理解其大概級別即可。
羅卓英
四、解放戰爭時期
繼續出現的高級編制有:兵團、集團軍。
不再有路軍、方面軍、軍團的高級編制。
抗戰勝利后,按國民政府的軍隊改制原則,原戰區改為“綏署公署”,原集團軍改為“整編軍”或者“綏靖區”,其他路軍、軍團和方面軍的編制全部取消掉了。
由于整編分為三期進行,因此在解放戰爭初期,仍有部分“集團軍”的番號。
大抵從1946年夏季以后,“集團軍”的番號全部裁撤,在大規模戰役中,開始組建下轄兩到三個整編師(或軍)的兵團,嚴格意義上,此類小型兵團才跟抗戰時期的“集團軍”級別相同,6、7萬人的樣子。
1948年8月以后,整編師全部恢復為軍,同時開始組建大型機動兵團,那就是兵團下轄三到四個軍,有10萬人甚至以上的兵力了,比如邱清泉第二兵團、黃維第十二兵團等等,都有12萬人左右的人馬。
第七兵團司令官黃百韜
解放軍則在“縱隊”(與整編師、軍的級別近似)以上,使用過集團軍和兵團的建制。前者屬于特殊情況,比如彭總的“西北野戰兵團”一度稱為“陜甘寧野戰集團軍”,下轄若干縱隊。
從1948年大兵團會戰開始,解放軍正式啟用“兵團”建制,級別在野戰軍之下,一般下轄三個軍。
其實跟敵人的大型機動兵團級別基本相同,只不過我軍的各級建制兵員比較充實,沒有虛報和空額情況,所以到了解放戰爭后期,我軍的一個兵團,兵力大大超過了對手的一個兵團。
到戰略追殲階段,比如胡璉的第十二兵團、劉安祺的第二十一兵團等等,一般只有4、5萬人了,還不如四野的一個軍人馬多呢,但是這不影響編制級別,畢竟雙方的實際情況不同。
結語:這些軍以上高級編制,必須在不同時期和不同軍隊中加以區分和比較,混在一起討論是嚴重不專業的,比如抗戰時期的集團軍,跟北伐時期就是兩個級別;解放戰爭時期的兵團,又跟抗戰時期的兵團無法相提并論。
陳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