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及國際教育,一些對其不甚了解的家長會將國際教育與“快樂教育”、“躺平”劃等號,認為“快樂教育”是無拘無束、快樂至上的,錯誤地將其理解為“只要孩子快樂,怎么都行”。甚至有部分家長帶著“有色眼鏡”,認為只有成績不好的孩子才會接受國際教育,選擇“躺平”。
提問Questions:
什么是快樂教育?
接受國際教育就是“躺平”嗎?
解答Answers:
“快樂教育”不只是快樂
關于“快樂教育”這個理念,人們普遍認為它來源于19世紀英國著名教育家赫伯特·斯賓塞。斯賓塞強調對兒童的教育應當遵循其心理規律,家長們不要過分看重成績,而是應該更多地關注孩子的思維能力、學習方法,培養孩子的好習慣,呵護健康的心智,向孩子傳遞最有價值的知識,讓孩子成長為一個快樂的人。
同時,斯賓塞還主張培養孩子的自主學習與自我教育能力,這同樣屬于“快樂教育”的一部分。他認為對自我學習的訓練,能夠能使孩子有勇氣和習慣去克服困難,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的內驅力。
這些理念深深地嵌入到了國外的教育體制中——在提供基礎知識之外,有更靈活多樣的教育模式,更加注重自身的優勢和長遠的發展。
▲學生課堂討論(周成剛/攝)
接受國際教育不代表“躺平”
了解了“快樂教育”的本質之后,可見與“躺平”毫不相關,如果單純地認為接受國際教育的孩子們,長大后就能輕松進入名校,這是對國際教育片面的認知。
國際教育從來不提倡自由散漫,“快樂教育”的初衷也不是培育庸才。伊頓公學是英國的九大公學之一,在這里讀書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學校主張高強度的學習和體育活動,認為這樣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堅毅精神。孩子們從早忙到晚,滿滿的課程安排無暇顧及其他,這樣的學習氛圍與“輕松自由”可謂不相關。
▲英國伊頓公學課堂(周成剛/攝)
而以“不為考試而教學”著稱的美國凱特中學,則與伊頓公學的教學風格完全相反,凱特中學完全采用探究式教學方式,相比于成績,教學更偏重于批判思維、分析闡述能力等。“不為考試”的目的看似舒適自由,但凱特中學的學生并不輕松,他們需要充分的準備才能在不同類型的考核中展現自我風采。
英國伊頓公學和美國凱特中學,它們的教學風格不同,一個嚴謹有序,一個自由寬容,但這兩所學校的學生學習強度都不低,也正因如此,才會每年都有很多學生進入世界TOP級院校就讀。
國際教育并不是自由無度,而是不以考試為唯一評價標準,注重孩子的個性培養。無論是在什么樣的教育環境之中,想要實現自己的目標,都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即便學生是來自倡導“快樂教育”的國度和地區,在學業上也不能有一絲的松懈與馬虎。
▲學生課間活動(周成剛/攝)
總而言之,國際教育與“躺平”毫不相關,它同樣注重學習能力的提升與學生的個人成長。“快樂教育”的意思也不是放任自流,而是注重培養孩子的自主學習能力,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孩子在挑戰自我中獲得成就感,培養強韌的內在力量,這是讓孩子受益一生的法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