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雷斯克那場自賣自夸和故弄玄虛的發布會之后,僅5個交易日,小米的股價就已經跌去了10%,市值損失了約350億,已經遠遠超過了小米宣稱的前期造車投入,說明市場并不看好。
套用雷總最愛說的一句話,「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可現實是,新能源汽車這條賽道,早在疫情前就不是風口了,如今已經到了殺豬過年的階段了。
以全球最大的電池供應商寧德時代為例,過去兩年,其股價跌掉了6成,今年第三季度,營收幾乎已經不再增長,要知道過去三年,都有差不多150%的上漲,同時最主要的原材料碳酸鋰的價格,自年中開始已經跌去了超過一半。
到今年底,我國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已經突破了40%,也就是說,每賣出10輛車,就有4輛電車,說實話,這個比例已經太高了,世界主要經濟體中,沒有一家是高于20%的,日本甚至不到3%。
還是那句話,這個賽道已經太擁擠了,過去5年里,已經倒掉了超過400家,存活率不到10%,小米是有錢,但入場太晚了,換句話說,還在牌桌上的,沒有一家是缺錢的,有錢并不能成為核心競爭力。
最關鍵的是,小米拋棄了性價比。根據雷軍透露,首款車型大概率在20萬以上,這已經超過了市面上大部分同類型的電車,最起碼比行業霸主比亞迪要高出不少,實在看不出賣點。
當年,小米之所以能在同為紅海的智能手機市場,殺出一條血路,靠的就是低價,但如今經過特斯拉主動掀起的一輪又一輪價格戰,所有新能源車企都不可能有這個優勢了,面對日益捂緊錢包的消費者,小米要怎樣發揮它的營銷優勢?
其實,作為一項不太新的技術,新能源汽車能迅速崛起,還有一個大背景,我看幾乎很少有人討論,那就是過去幾年的高油價。不過,這既是利多、也是利空,未來伴隨油價回落,勢必會嚴重沖擊已是強弩之末的電車市場。
還有,國補退坡、安全隱患和便利使用等一系列問題,幾乎可以肯定的說,這個行業已經到頂了。
不至是小米,除了比亞迪和傳統車企之外,我不看好任何造車新勢力,未來很可能會一家接一家出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