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題會現場 | 攝影:賈玥/TNC
濕地與森林、海洋并稱為全球三大生態系統,包括紅樹林地、沼澤地、泥炭地、灘涂等多種類型。濕地被認為是重要的天然“儲碳庫”,在全球碳循環中發揮著關鍵作用。遏制沼澤和濱海濕地退化趨勢、恢復退化濕地和保護泥炭地是提升濕地碳匯的重要途徑。
2023年12月25日下午,《中國濕地溫室氣體減排增匯潛力分析》項目結題會在大自然保護協會(TNC)北京辦公室召開。此項目于2022年10月底由TNC和云南省綠色環境發展基金會共同啟動,旨在評價未來中國內陸沼澤和濱海濕地的溫室氣體增匯減排潛力,為我國濕地減排增匯措施的制定提供支持。TNC中國項目以及來自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大學生命科學院、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的專家出席項目結題會。
張驍棟作結題匯報 | 攝影:賈玥/TNC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張驍棟博士代表課題組匯報了主要成果,朱建華、康曉明研究員介紹了項目背景、執行過程及后續工作等相關內容。據介紹,該項目對于中國內陸沼澤濕地、濱海濕地和泥炭地的碳儲量和碳匯能力展開現狀研究,并基于基線、現狀和增強三種情景假設預測未來2020-2060濕地碳儲量和碳匯及甲烷排放的變化趨勢,發現至2060年通過濕地保護和恢復可使中國濕地碳匯潛力提升15%-20%,并得出“新增和恢復退化的濱海濕地可高效提升濕地碳匯,遏制沼澤濕地退化是維持濕地碳匯穩定的重要途徑,對泥炭地的有效保護和管理可避免土壤有機碳流失,以及量化退化濕地恢復的增匯潛力并加強長期效應監測”等研究結論。
在聽取匯報后,與會專家對項目研究成果展開評議,認為該項目填補了相關領域研究空白,具有重要意義。專家對于研究所涉及的關鍵概念、研究方法、論證邏輯、數據來源以及不確定性等方面進行點評,一致同意該項目通過結題。
通過對濕地保護和修復項目的碳計量和監測,可使濕地保護和修復類碳匯項目進入市場吸引社會資金,提升濕地類保護區、濕地公園、重要濕地保護管理工作的資金可持續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