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來,入冬霜降以后,山間野果才算正式成熟。原本還帶有些澀味果實,仿佛是一夜之間就脫了澀,變得香甜可口起來。如果懶得爬野山,我就會去杭州植物園里逛一圈,掉落一地的拐棗和柿子絕對能吃到滿足。
拐棗和柿子還算比較出名,常能看到別人撿拾。但還有一種叫做構棘的野果就鮮有人問津了。
這種橙色野果就是構棘(Maclura cochinchinensis)——也叫葨芝——的果實。很多人可能會被它的外貌嚇到,其表面布滿龜裂紋,如果稍用力一按,還會有白色乳汁溢出,看起來不像能吃的樣子。但實際上,構棘絕對可以位列美味野果的第一梯隊。
它的味道是怎樣的呢?如果你吃過桑葚,就容易想象了。作為桑科植物同門,構棘果與桑葚一樣同屬于聚花果,也有著近似的口味。相比桑葚,構棘果肉更多,口味更甜,且有一股淡淡的奶香。聚花果中央沒有硬核,可以放心地一大口咬下去。但小果粒內還是有籽,得吐。
總之就是甜!好吃!這么美味的野果自然也是小鳥和松鼠先吃。每次去植物園,總能看到幾個鳥兒在枝頭啄食構棘果,有時鬧得厲害了,就會劈里啪啦蹬下來好幾顆。我也不是什么貪吃的人,每次地上撿撿、嘗嘗就很滿足了。
如其植物名,構棘的枝條上也長有尖刺,其葉片呈長橢圓型,四季常綠。作為一種攀援藤本植物,植物園的這幾株構棘已經將一棵大樹纏得嚴實,看上去就好像冬天還沒落葉一樣。
雖然《中國植物志》和《杭州植物志》都說果期是6-7月,但根據我本人的記錄,杭州地區構棘的果期應當為10-1月。
杭州野外的構棘不算太常見,我似乎只在余杭見過一次。它的同屬親戚柘(Maclura tricuspidata)就比較多見了,西湖群山的山脊線兩側常見。但柘畢竟是一種尚未被城市馴服的野樹,只有去野外才好看到它。
↑這種橘紅色的是柘
柘是一種小喬木,它的果實當然也可以吃,味道跟構棘差不多。成熟后表面橘紅色,像是有巖漿要噴涌而出。由于乍一看頗似荔枝,所以它的別名也叫山荔枝。
柘的果熟期要稍微早幾個月,我自己的記錄是8-9月果熟,如果沒人和動物去吃,能一直掛到冬天。
↑柘多變的葉片
↑柘的雌花序
如果不是果期,柘樹的辨認難度也是第一梯隊的,因為它的葉片變化太多、太大了。春季開花,雌花序是個圓形的、小米色的小球。
↑這是橙桑
我在辰山植物園還見到過引種栽培的橙桑(Maclura pomifera),也叫Osage橙(Osage是一支北美土著的名稱)。它的果實看起來就更嚇人了,簡直跟一團腦花一樣。但它應該就是不能吃的,據維基百科:果實味苦,雖然沒有很強的毒性,如不慎食用時會導致嘔吐,并不適合人類食用。
作者:蔣某人
圖片:蔣某人
本作品采用 (CC BY-NC-ND 4.0) 許可協議進行許可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nd/4.0/deed.zh
轉載請務必保留以上聲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