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全國大部分地區出現了降雪降溫天氣,化雪總比下雪冷,結束總比開始疼。ETF市場也是,大家都看到了逆勢增長的ETF規模,卻少有人關心那些陷入迷你的ETF。若60工作日連續低于5000萬,這些迷你ETF將被清盤,投資者將被迫認輸出局。迷你問題不只是ETF,所有公募基金都會存在,但ETF熱度的提升是放大了問題,還是解決了問題呢?
大庸首先看了ETF規模近十年占全市場所有基金的比重變化,整體來看,十年間提高了近1%的市占率,伴隨公募黃金十年的發展,顯然ETF在茁壯成長。但過程中占比起起伏伏,尤其是2017年占比出現了斷崖式下跌,真正意義上的提升也只是從2022年才開始的。
起起伏伏的發展必然伴隨著道路的崎嶇,單獨看ETF的迷你問題容易忽視大環境的影響。大庸分別整理了近十年全市場基金的迷你占比和全市場ETF的迷你占比。
從上面兩張圖可以很直觀的感受到,2018年公募行業所遭遇的寒冬,全市場迷你占比接近15%,而ETF更是超過了18%!而在2018年之前,ETF的迷你問題就已經居高不下,且遠高于全市場的迷你率,顯然當時的ETF正處于艱難的起步階段,客戶的認可度尚低。雖然在2018年后,ETF迷你率有所降低,但是相比于全市場依然是超比例的狀態,基本維持在10%左右的迷你率。
從上述第二張圖可以看到,紅色柱子所代表的ETF數量在2021年出現了質的提升,也就是ETF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
我們從ETF成立的時間維度來比較:
從2004年開始有第一只ETF,到目前871只ETF,所呈現的迷你情況并不是遞增的。2019年前,ETF普遍發行量較少,之后有了較大的提升。在2021年出現了爆發式的增長,后續又回落至較高水平。但我們也可以看到,成立于2015年和2016年的迷你率居高不下,即使運營多年,產品目前依然處于迷你狀態,著實令人驚訝。如果看絕對數量,那么2021年至今三年的迷你ETF數量分別達到了37只、28只、38只,不可謂不慘烈。近三年的迷你ETF合計103只,占全部138只中的75%!!!在行業不斷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這些迷你ETF的未來何去何從,是“關停并轉”?還是不斷長大?行業是否有迷你ETF長大的成功案例?
我們再來看看基金公司維度的迷你ETF比例,辨析是共性問題還是個體問題。
上圖最震驚我的居然有這么多家基金公司有ETF產品,但很多公司的ETF都未被市場所知悉,基金公司也未投入資源進行運營,著實令人驚訝,還有如此多茍延殘喘的ETF。
大部分50%以上迷你率的基金公司都只有一兩個ETF,只有浦銀安盛基金擁有9只ETF的同時有7只迷你,迷你率78%!!!這真該好好反思一下了!是不是自己不夠努力,還是自己不適合?
如果從ETF數量10只以上的管理人維度來看,迷你率最高的是工銀瑞信(24.14%)、易方達(22.06%)、銀華(21.62%),最低的是平安(4.55%)、博時(5.13%)、建信(6.25%)。大部分管理人的迷你率在10%-20%,由此可見,迷你ETF是一個共性問題。
說了這么多,那么,迷你ETF還有長大的希望和未來嗎?我們繼續用數據來一探究竟。
首先,我們拉取了當前市場上的872只ETF自2013年12月至今的月末規模數據,有241只在這十年的月度數據中出現過規模<5000萬,占比27.64%。細分類型來看,貨幣和商品類出現迷你的概率達到了50%,顯著高于其他類型。雖然頭部貨幣ETF的規模龐大,但對于后來者,無差異化的產品,無波動的產品屬性,巨大的流動性差異,貨幣賽道已經建立了明確的競爭壁壘。商品型迷你主要出現在擁擠的黃金賽道,但差異還遠沒有貨幣那么大。
進一步看這241只ETF當前的規模情況,可以看到,有138只規模仍然處于迷你之列,而有103只規模已經突破了5000萬的門檻。
細分來看,貨幣類如上述所說,賽道已經固化,迷你問題是最嚴重的。債券類ETF基本沒有迷你問題,這與監管限制批文有著很大的關系,讓存量的產品具有了稀缺性,避免了同質化惡性競爭。商品類迷你問題得到解決的都是黃金ETF,黃金近些年處于牛市狀態,抗跌屬性凸出。QDII類近期不少賽道迎來風口,規模也出現了正向反饋。增強類產品均未突破迷你,可能原因或許是發行時間較短,且該類產品客戶關注度尚不高。
我們也來看一下管理人維度的迷你ETF突破率:
上圖以出現迷你ETF的數量排序,出現次數最多的管理人也是ETF規模最大的TOP20,只有產品越多,才越容易出現迷你ETF。因此出現迷你ETF并不是問題,相反是管理人勤勉的印跡。但是迷你ETF的突破率,反應的是管理人對已有持有人的責任心。如果傳統意義上的60%為及格的話,其實大部分管理人并不“合格”。優生優育還是優勝劣汰,或許是哲學問題了,但大庸認為,每一次清盤都是對投資人的輕視和不負責任,應該謹慎待之。
對于突破的迷你ETF,是真突破還是假突破呢?
我們還拉取了119只經歷過從迷你基金規模成長突破5000萬后又淪為“迷你”的基金,幾番條件篩選發現,有過短暫突破歷史的迷你基金,其規模突破“戰況”僅在1億以下徘徊,而這其中即使有過長期突破戰績的迷你ETF,近三年的規模也均未能達到3億以上。于是我們姑且將3億以上的規模粗放地定義為安全區。
再回過頭來統計目前已突破迷你(從迷你長到5000萬以上規模)的103只ETF中,發現有48.54%依然在1億以下,有一定的風險重回“迷你陣營”,假突破!而安全區(規模大于3億)的ETF有31只,占比30.10%。其實,這概率已經大于人工授精、試管嬰兒的成功率了,可見,迷你ETF并不一定是拖油瓶,也有可能成為舞臺的焦點。
現在,我們不妨再大膽地發個問——迷你ETF可以憧憬一個百億規模的未來嗎?
大庸翻看了這些“棄嬰”的檔案,現實告訴我們,真的!可以!!
我們在百億ETF中發現了兩只曾經有過“迷你”史的ETF,第一只是廣發基金管理的納指ETF(159941.SZ)。好巧不巧,這只基出現過大庸前述文章
也是這只基成為唯二后來者居上的優秀案例。我們來看看這只特殊基。
納指ETF成立于2015年6月10日,emm...我們知道,2015.6.15日A股“災難日”。而這只跟蹤納斯達克100指數的納指ETF于2015年7月13日上市,上市規模2.63億元,盡管跟蹤境外指數,但碰上了當時一片“血腥”的中國資本市場,基金上市后,規模便持續下跌,最終成為迷你基金。
轉折出現在2020年初,該ETF開始出現規模的穩步增長。在2022年的第二季度,這只ETF的規模又一次出現了跳躍式增長。
這個資金流入來源于哪里呢?我們通過拉取了這只ETF歷年的前十大持有人數據,發現二季度前十大持有人不僅多了聯接基金,更是第一名。
翻閱廣發納斯達克100聯接基金的信息,可以發現該基金2022年4月1日起,將原有的納指指數基金轉型為聯接基金。原有指數基金A類最早成立于2012/8/15,C類則成立于2018/10/25,均明顯早于納指ETF的。
披露的季度報表中,該聯接基金第一次持有境內上市的納指ETF(159941)便是在2022年的二季度,持倉市值近56億,并且在之后繼續增持。顯而易見,廣發通過召開持有人大會,成功的將納指指數基金轉型為聯接基金,將場外56億規模注入到了場內納指ETF。廣發納指ETF也成為真正意義上具備了聯通場內場外的納指ETF,類似情形的國泰納指指數基金至今并未成功轉型,也無法有效聯通場內外客戶需求,實現共振。
除此之外,2022年7月4日,在規模顯著突破后,納指ETF(159941)發布份額折算公告,折算比例為4,也就是一份拆分為4份。7月21日,該ETF突破百億規模。
上圖為了更加清晰地展現這只ETF的逆襲全貌,大庸對左側坐標軸進行了特殊處理(選10為基數的對數刻度)。從單位凈值來看,在其聯接基金轉型以前,該ETF單位凈值一路向上,伴隨著產品規模從迷你到10億+。聯接基金轉型正好遇到了“牛回頭”,雖然圖形看著斜率不大,但聯系到坐標軸是從15億到150億,這段增長實質上是氣勢磅礴、波瀾壯闊的。
回看歷史數據,首先,該ETF在2019年年報中披露其當年區間收益率達到36.41%,創歷史新高,同期納斯達克100指數收益率達41.18%。我們也可以看到,同期市場上另一只跟蹤納斯達克100指數的ETF——國泰納指ETF也實現了規模的穩步上漲。因此ETF早期脫困得益于標的指數的業績,也導致了凈值一路大漲。
后續的份額拆分可以讓ETF的交易摩擦成本下降,交易活躍度提升,正好趕上納指筑底階段,A股長臥不起,等到納指再度踏上牛市的時候,納指ETF已成為市場香餑餑,妥妥的百億自循環ETF。
大庸復盤:
業績長牛,適時聯接基金轉化注資,形成場內場外合力共振。份額拆分,助力成交活躍,再上新臺階。
另一只從迷你成長到百億的ETF是易方達管理的醫藥ETF(512010.SH)。是的,你沒看錯,就是長坡厚雪,長臥不起的百億醫藥ETF。
這只醫藥ETF成立于2013/9/23,發行時規模5.2億,上市后一路流出,低點時僅有兩千多萬的規模。那它又是怎么長到如今的超200億的呢?
來看一些時間點,2017/9/30該基金三季報顯示其規模大幅縮水,當期3115.44萬元,上一期為6446.21萬元。201712/31基金年報顯示規模大幅增長,當期16172.87萬元,2017年11月,醫藥ETF(512010)第一次擺脫了長達兩年半的迷你區間,躍出“5000萬”,2017年12月,規模便再次破億,隨后一路穩速增長。2019年12月,規模破十億。2022年8月,規模破百億,2023年8月,規模破兩百億。
相似的,我們又發現了,醫藥ETF(512010)在2017年下半年這一重要規模增長點的資金流入來源于其在2017年10月26日發行上市的聯接基金,并且同樣地,該基金在此后持續增持。2021年6月,醫藥ETF(512010)同樣在規模已大幅增長后,對基金的份額進行拆分(折算比例為4)。
依然是一張清晰的逆襲史圖,同樣為了刻畫迷你到百億,只能將左側坐標軸特殊處理(選10為基數的對數刻度)。聯接基金發行在絕處逢生時,給了迷你ETF生的希望和活力。在規模低點逆襲之路上,同樣有一條不斷增長著的單位凈值曲線。聯接基金發行后,醫藥正好迎來了三年牛市,凈值翻倍,規模百倍增長,傳說中的三年一倍神話!
好巧不巧,在凈值接近3.5的最高點,醫藥ETF同樣進行了份額拆分,提升了交易活躍度。而后進入了漫長的調整期,又是三年熊市,幾乎跌去了所有的漲幅,但規模卻是十倍增長!好似一個輪回,只不過這次助力規模站上200億的是無數抄在半山腰的韭菜。
這張圖讓大庸久久無法釋懷,大喜大悲,可歌可泣,仿佛昨日歷歷在目,傷口隱隱作痛。與上一個納指ETF的投資者不同,同樣在高點拆分,同樣的“牛回頭”上車,等來的卻是不同的結局,一個是牛回頭,一個是熊來了。心疼我大A韭菜!
大庸復盤:
業績長牛,低位布局聯接基金,形成場內場外合力共振。份額拆分,助力抄底資金成交活躍,再上新臺階。
現在似乎可以下結論了,迷你ETF的“百億逆襲大夢”也是可以實現的,首先是有持續向上增長的業績,也就是,要跟對指數或者選對賽道,其次,要有聯接基金的加持。
為了印證這個邏輯,大庸統計了241只有過“迷你”史的ETF聯接基金現狀:
很顯然地,這些ETF中當前突破5000萬的,有55.34%有關聯的聯接基金,對比之下,如今依然在5000萬以下的ETF中僅有18.84%擁有關聯聯接基金。另外,其成立以來的平均年化收益率也有較為明顯的優勢,進一步佐證了我們的結論。業績與聯接,是迷你ETF得以逆襲的兩大制勝法寶。
ETF是一個非常獨特的交易工具,他本身的魅力在于同時并存買賣和申贖兩種交易機制,且可實時轉換,全市場獨一份!但是,ETF只能目前只能在場內進行上述兩種交易機制,也就是受限于券商單一渠道,傳統的基金直銷、銀行渠道、互聯網渠道、第三方代銷機構等都無法參與。通俗的講,公募基金代銷TOP10無法參與ETF!如果你有聯接基金,那么全市場所有的代銷渠道都可以參與進來,那么全市場的投資者都是你的潛在客戶,所以你可以想象這兩者的客戶池差異是巨大的。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那些百億ETF,都是有聯接基金的哦!當一個產品,所有渠道都可以參與,那么線上線下,場內場外就能形成共振,那么所有的曝光都能效果最大化!
大庸筆記:
迷你ETF本身不是問題,就像一個孩子,既然已經give birth to it,那么就應該負責到底,否則傷害的是曾經信任你的持有人,清盤只會讓他們被動割肉出局。基金公司又有多少持有人可以揮霍傷害呢?
迷你ETF也可以通過發行聯接基金不斷做大,囊括全市場各類型渠道,場內場外形成共振。等風口來的時候,或許還能迎來爆發式增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