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遼金和清雖然是游牧民族建立的國家,但實質上是游牧和農耕并存的二元體帝國,因為純粹的草原帝國如匈奴、突厥、回鶻等,并沒有意愿統治中原。往往是突入中原劫掠一番后返回草原,待中原休養生息后再來劫掠一番,或以劫掠(打谷草)為威脅對中原進行威脅。游牧帝國需要通過從中原不斷榨取財富以確保部落聯盟長的地位,游牧帝國的汗實際上是部落聯盟長,一旦在和中原王朝戰爭中失敗,部落聯盟就面臨著解體,到了東漢匈奴分裂衛北匈奴和南匈奴,南匈奴為了生存依附漢朝分到了河套地區,北匈奴則西遷到了生存條件更好的中亞草原,而草原帝國的大汗為了避免部落的解體,在必要時刻還要維護中原王朝避免解體。
在安史之亂的時候,為了避免唐王朝的崩潰,回鶻幫助唐朝平定了安史之亂,因為一旦中原王朝分裂,會導致草原的部落聯盟的解體,小部落不需要再依靠依附于大部落,對統一中原王朝進行戰爭和劫掠才能獲得生存的機會,中原的分裂使得小部落可以和中原割據勢力進行貿易,中原的割據勢力需要從草原獲得戰馬作為爭天下的籌碼,小部落也為了生存和稱霸需要和割據的中原勢力貿易獲得所需要的物資,在這個時期雙方是一種互利互惠的關系,因而在春秋戰國時期,北方草原沒有出現一個強大的帝國,直到秦漢統一之后才出現。
中原實行的是嫡長子繼承制,突出的是正統性,皇位可以穩定的過渡,皇帝依靠官員治理國家,而草原實行的是兄終弟及,父死子繼,草原的繼承人必須有著威望和能力才能成為繼承人,這些繼承人往往是第一代大汗的弟弟或者是出色的兒子,如金朝初期還未進行漢化,金太宗吳乞買作為金太祖的弟弟繼承了皇位,成吉思汗的三子窩闊臺能力出眾,得到了成吉思汗的弟弟和他各位兄弟的承認才成為大汗,皇太極作為努爾哈赤最有能力的兒子繼承了汗位。
作為純粹的草原帝國因為第一代開國大汗兄弟的去世,子侄們都認為自己有資格繼承汗位因而造成了帝國的分裂,蒙古帝國在1206年建立到1260年分裂,立國54年,因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爭奪皇位造成了分裂,因而說胡虜無百年之運。
但作為二元制的帝國,北魏和遼金、清都避免了胡虜無百年的定論。
能夠穩定可持續地同時統治長城南北的二元帝國,其擔綱者都來自草原和農耕的過渡地帶,若要建立超越中原-草原的帝國,擔綱者必須是能夠同時理解中原與草原的人,這種人只能來自過渡地帶。在二元帝國中,統治者同時兼有兩個身份:通過可汗的身份以部落聯盟的方式統治草原地區,這里主導整個帝國的軍事秩序。通過皇帝的身份以官僚帝國的方式統治中原地區,這里主導整個帝國的財政秩序。中原的富財富與草原的強大軍事結合在一起,因對最高統治者的共同效忠而聯結在一起。
南匈奴的劉淵最先開始了這種嘗試,來自山西北部草原的拓跋鮮卑則成功地依此原則建立了北魏王朝。北魏早期定都平城,今天的山西大同,正是處在農牧交界地帶,可以兼制兩方。但北魏王朝并未認同這種二元政治,在孝文帝的時候主動南遷洛陽,并命隨遷的鮮卑貴族說漢語、著漢服、改漢姓,一力漢化。這樣一種努力便是放棄了其草原身份,這對二元帝國是非常危險的,它將使得帝國的軍事力量不再認同于帝國統治者,所以魏孝文帝去世后不久,便發生了北境六鎮軍人掀起的內亂,以致亡國。
孝文帝南遷的本質的原因是,平城地區也是草原軍事貴族的核心區域,軍事貴族對大可汗的約束使孝文帝感到無法進行中央集權,于是力圖遠離軍事中心,擺脫貴族的約束,運用中原地區龐大的財富資源進行中央集權,遷都洛陽因此便成為必須的選擇,但其結果自然是悲劇性的。
此后的唐對漠北進行短暫的統治,草原各部對唐太宗尊稱衛天可汗,則是對唐太宗是草原大汗的認可,可是唐帝國是一個一元體制的帝國,最終放棄了對漠北統治。
到了遼代,來自草原的統治者開始了二元帝國的建立,用南北兩院分治漢人和契丹人。契丹作為早期是草原帝國可汗是選舉產生,三年一選,耶律阿保機出身的遙輦氏,他的兄弟都有機會繼承汗位,耶律阿保機則壟斷了汗位,他的兄弟們發生了三次諸弟之亂,暴露了阿保機汗位的不穩,為此耶律阿保機需要進行新的戰爭來提高自己的權威鞏固自己的地位,為此契丹滅掉了東北的海東盛國渤海國,開始吸收漢法治理漢地,到了太宗耶律德光更是把燕云十六州納入了契丹版圖,國號改為遼,耶律德光要做中原的皇帝,但是此時的契丹沒有能力統治漢地最終退回了草原,燕云十六州則作為下次南下的前沿陣地,隨著北宋開始了中國的統一,引起了遼的恐慌,一旦遼國失去了燕云十六州,退回漠北的草原,必然會面臨著分裂,而燕云十六州的人口占了遼國的五分之二,產生的財富占了遼的大半,宋太宗的兩次北伐對遼的經濟進行了嚴重的破壞,等到了遼圣宗時期,蕭太后和遼圣宗南下,目的不在于奪取中原,而是保持宋遼的和平,避免帝國的解體,最終宋遼達成了澶淵之盟,保持了百年的和平,遼得以延續二百年,遼相對來說不是一個完整的二元體帝國,遼的核心地區位于草原的上京臨潢府,草原的成分占了大的比例,漢地燕云十六州提供的財富是有限的,皇帝并不定于謀一首都,帝國的權力中樞是行走的,帝國執行者四時捺缽,遼依然保持著先人游牧的習慣,居無常處,四時遷徙。
遼、元、清都建立的二元帝國的另一個特點是。在北京(游牧和農耕的連接處)北面的草原地區另設一個草原首都,遼代在上京臨潢府(實際上這才是正都),元代在上都,清代則是在承德。通過這樣一種首都圈,完成單一首都難以完成的治理任務,真正統治起一個普遍帝國。
金朝立國百年的和遼、清有所不同,金和北魏類似,金朝是女真人建立的王朝,女真人是東北的漁獵民族,早期實行的部落制度——勃極烈制度,勃極烈制度以少數高級核心官員合議制的形式決定國家的大政方針,是一種輔佐皇帝的政治制度。但皇帝的權力受到各個高級核心官員的牽制,類似集體領導。第一個勃極烈成員有5人,按地位高低順序排列為:都勃極烈,地位等同于皇帝,諳班勃極烈,此為皇儲,皇帝死后的繼承人。國論勃極烈,此位相當于國相,阿買勃極烈,此位相當于國相的第一助手,昊勃極烈,此位相當于國相的第二助手。金以勃極烈制度起家,曾把該制度植于遼地,但并不適用,于是全面遼的兩面官制,但女真是漁獵民族并不是游牧民族,對草原的管理有限,遼的西北招討司并沒有繼承,金選擇了和北魏一樣的策略,修建長城阻擋北方的游牧民族,由于滅掉了北宋,把陜西、河北、河南、山東納入金朝版圖,漢地的人口占了大多數,金早期無法統治漢地,采取了扶植傀儡政權偽齊去治理北宋故土,但隨著漢化的加深,金采取了全面漢化,以一元體制統治全國,對北部草原采取了漢朝一樣的策略,定期犁庭掃穴和在草原聯合較大的部落替金朝征討不服中央的部落。
成吉思汗接著金朝所封的札兀惕忽里(眾部落之長)的管制討伐各部完成了蒙古高原的統一,金朝內部的山東和河北又發生了紅襖軍起義,金朝又采取了錯誤的外交政策,被蒙古侵略的土地,要從南宋和西夏奪回來,最后造成了四面受敵被蒙宋聯軍所滅,金朝的滅亡,對此后的清有著警示作用,因而清根據蒙古地區的情況采取盟旗制度治理蒙古。
元朝無法建立百年帝國的原因,元朝是第一個大一統的二元帝國,雖然帝國統治著廣大的漢地,但帝國的核心角色依然是作為草原大汗的存在,大汗半年在元大都半年在草原的元上都,草原的軍事貴族民主制影響著元朝帝位的繼承,帝王需要中原的財富去穩定和藩王的關系,元朝的皇帝始終想要用漢法進行中央集權,但是元朝的皇帝在位時間都太短了,無法完成漢化的過程,元朝的內斗貫徹始終,最終導致了元朝不足百年。
而清朝則是吸取了元朝的教訓,清朝入住中原后并沒有選擇完全的漢化,因為倘若全盤漢化,則勢必難逃北魏的下場。
入主中原后的大清的秩序實際上是對中原、草原乃至高原、綠洲等多種政治生態與文化的普遍吸收,清朝采取了一種全新的制度盟旗制度來治理草原,通過聯姻、藏傳佛教和盟旗制度加強對草原的統治,盟旗制度規范了草原各盟旗的活動范圍,使起成為了半定居的生活有效加強了管理,
康熙被稱為了博格達汗成為了草原的大汗,此外還有個重要的原因是沙俄帝國的崛起,使得漠北草原清俄國界線的劃分,使得漠北草原勢力無法形成一個凝聚的勢力,如清中期強大的準格爾汗國,統治著漠西廣大地區,但是隨著被清朝擊敗地盤越來越小,北部的草原被沙俄所占領,向北方休養生息的根據地到喪失,最終導致了帝國的瓦解。
明朝無法實現對草原的治理,在于無法滅掉整個北元勢力,北元的正統依然存在,并且通過薩滿教進行了加強,只有忽必烈的嫡系子孫才能成為北元的大汗,作為元朝大臣后裔的也先,雖然取得了極高的聲望俘虜了明朝的皇帝明英宗,但依然無法取代黃金家族成為蒙古的大汗 ,最終死在內亂。
再者中原王朝要北上打擊草原,需要大量的財力物力,而采取長城對游牧民族采取戰略壓縮是一種最為穩妥的方式,但把蒙古各部壓制在苦寒的草原地區,使得蒙古屢屢犯邊,也消耗了明朝大量的財富,因而明朝在隆慶時期和土默特部的俺答汗達成和議,俺答封貢雙方進行貿易互市,雙方二百年的爭端得到了解決,這也是一元體帝國所做的極限,通過貿易達到和平手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