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別說得云山霧罩的,毛澤東軍事思想中關于“運動戰”的最通俗解釋是啥?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在機動中保存自己,在機動中尋殲敵人,在機動中逐步實現既定的戰略目標,這就是“四渡赤水”的高明之處,因為紅一方面軍僅剩的30000兵力,是絕不可以跟敵人死打硬拼的,那是革命的本錢!
研究四渡赤水之戰,首先要了解戰役大環境和戰場的獨特地形,其實早在1935年1月的遵義會議之前,中革軍委已經采納過毛主席在危急時刻的建議:
放棄前往湘西與紅二、六軍團會師的原計劃,因為戰略目標實在太明顯,敵人正在路上張網以待,而應轉道進入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這就是“通道轉兵”。
紅軍襲取敵人兵力空虛的黔北之后,召開了重要會議,補充了糧秣新兵,下一步的戰略目標是什么?決定北渡長江跟紅四方面軍會合。
此時的軍事形勢不容樂觀:川軍在北面守著長江、湘軍自東壓迫窺視、中央軍和黔軍從南邊撲來、滇軍則在西邊負責封堵。
換句話說,30000紅軍仍然處在40萬各路敵人的戰略包圍之中,至于北渡長江(嘉陵江段)的意圖,校長和他的高參們就算再菜,也能猜個八九不離十。
于是命令劉湘以主力嚴防死守,川軍有力一部,以潘文華為總指揮,甚至前出到了長江以南,搶占了赤水等縣城。
不過在貴州境內作戰也有優勢,那就是“地無三尺平”,不僅山路難行,整個戰場還被長江、赤水河、烏江分割成多塊區域。
敵人當時并沒有實現什么摩托化, 步兵對步兵,紅軍更有耐力和吃苦精神,這是中央軍和雜牌軍都比不了的,也是四渡赤水得以成功的重要條件。
一渡赤水
在中央軍和黔軍進抵遵義之前,紅軍主力于1月下旬主動撤出遵義,向土城、赤水方向疾進,目標非常清晰:擊破川軍,北渡長江。
然而在土城附近,紅軍主力與川軍郭勛祺部猝然遭遇,隨即爆發了“土城戰役”,川軍戰力不弱且援兵源源不斷,土城戰役不勝。
打不贏就走,紅軍主力隨即脫離戰斗,向西第一次渡過赤水河,進至滇西北的扎西地區休整待機,同時進行了著名的“扎西整編”,充實了戰斗力并甩掉了一切包袱,換句話說,既然北渡長江為敵所阻,那就暫緩實施,再尋機會。
敵人判明紅軍位置后,調集薛岳的八個師、王家烈的五個師、川軍的三個師,分數路追過赤水河,企圖在長江以南、橫江以東、敘永以西地區,跟中央紅軍進行決戰:敵眾我寡,這仗還是打不贏。
二渡赤水
無論是中央軍還是雜牌軍,山地機動能力都不是很強,各縱隊、各師亂七八糟西渡赤水河時,不僅戰斗序列前后脫節,戰場上也留下了許多空隙。
既然打不贏,那就繼續走,及至敵人大部涌過赤水河以后,趁包圍圈還沒有徹底形成,紅軍主力突然秘密折返,在敵人的縫隙中第二次渡過赤水河。
此時敵人的大部已經渡過赤水河,黔北地區重新空虛起來,于是紅軍擊潰少量黔軍,勇奪婁山關再占遵義。
而后續敵人中央軍的兩個師,剛剛渡過烏江正在向黔北趕來,結果被勢如破竹的紅軍迎面粉碎,兩個師大部被殲,光俘虜就3000多。
這就是“打得贏就打”!也是紅軍長征以來的第一次大勝,繳槍繳彈又俘敵,關鍵是士氣大增,毛主席的軍事威信重新樹立起來!
三渡赤水
應該說,在這一時期的作戰中,校長和他的幕僚高參們,指揮方式仍然停留在“第五次反圍剿”和長征初期的水平上,總以為紅軍會正面硬剛,結果卻是屢屢撲空。因此敵人盡管兵力眾多,但是在機動上顯得非常笨拙,總是慢紅軍半拍。
當然,紅軍能夠破譯敵人的密電碼,也是有利因素之一,敵人的兵力部署和即時動向,我方總能大致掌握,從而能夠避實就虛。中央軍兩個師被殲后,校長捶胸頓足大罵手下無能,親自飛到貴陽督戰,命令各部重新向黔北包圍而來。
既然敵人重兵圍來,那還是“打不贏就走”,沒等各路敵軍在黔北完成匯合,紅軍于3月16日第三次從茅臺鎮附近,向西渡過赤水河,把20萬敵軍甩在黔北地區。
四渡赤水
校長的老毛病又犯了,堅持判斷中央紅軍這次肯定是要北渡長江,遂急令所有部隊向川南進擊,企圖包圍紅軍于古藺地區。
在敵人重兵再次向川南集中的情況下,紅軍以一部偽裝主力繼續向長江南岸靠近,引著大批敵軍追擊而去,哎,校長總是被牽著鼻子跑路,這習慣很不好。
而紅軍主力再度折返,一路向東第四次渡過赤水河,此時不僅黔北徹底空虛,連烏江以南貴陽周圍,敵人也稀稀拉拉沒有幾個兵了,紅軍大隊快速南下渡過烏江,前鋒還作出攻擊貴陽的姿態,把校長嚇得半死。
其實校長可以逃的,但是真心掛不住臉,打吧?貴陽城里只剩下四個團,其中還有一個沒啥戰斗力的憲兵團;逃吧?讓被“圍剿”的紅軍給攆出行營,以后沒法在江湖上混了,那么唯一的辦法,就是調在滇黔邊境上的滇軍孫渡縱隊前來“救駕”。
千不愿萬不愿,校長還是下手令調孫渡馳援貴陽,于是云南門戶大開。而紅軍奔襲貴陽只是虛晃一槍,發現孫渡三個主力旅東來后,迅即調頭入滇,幾乎是與滇軍擦肩而過,殺入云南腹地,當時在昆明的龍云,身邊只剩下幾個保安團了。
就這樣,通過兩次往返、四渡赤水反復調動敵人,紅軍轉戰兩個月后,終于跳出了40萬敵軍的包圍圈,把中央軍、黔軍、川軍、滇軍通通甩在了身后,足足拉開了七日以上的行程。入滇后再次佯攻昆明,主力卻折向滇西北,巧渡金沙江成功,順利進入川康地區。
川康地區的敵人是劉文輝的川軍,戰斗力明顯不如劉湘所部,經過著名的安順場戰斗、瀘定橋戰斗等等,紅一方面軍終于繞了一個大彎,實現了與四方面軍會師的戰略目標。
四渡赤水演繹的是“兵無常形”,也就是紅軍完全根據戰場形勢的變化,順勢而為隨時調整行軍路線,除了事前有一個戰略目標外,并無預設的完整作戰方案,所以才被譽為“神來之筆”,作戰中正確地處理“打”與“走”的關系,把運動戰的速度和靈活性,發揮得淋漓盡致。
其另外一個高明之處,是保密性非常之好,不僅敵人多次誤判紅軍的意圖,甚至連指戰員們都不清楚野戰軍每一次的戰術目標,而且總要比敵人多走許多路(走弓弦嘛),期間牢騷也是不少。直到二渡赤水以后,校長才隱隱感覺到,對手可能換人了!
整個四渡赤水期間,紅軍雖有數千人的傷亡,但是中央紅軍的基本盤保存了下來,并且擺脫了數十萬敵軍的圍追堵截,紅軍也從近乎絕望的險境中跳出來,最終實現了進入四川與四方面軍會師的戰略目標,戰役指揮堪稱精妙絕倫。
薛岳率兵吭哧吭哧追到金沙江南岸時,紅軍已遠去多日,只能望江興嘆,自愧弗如,其實也不全賴他,有校長坐鎮瞎指揮,結果不會意外。
所以美國作家才說:長征是獨一無二的,長征是無與倫比的,而四渡赤水又是“長征史上最光彩神奇的篇章”。
讀一讀《四渡赤水出奇兵》的歌詞,應該會有所感:
橫斷山,路難行。天如火來水似銀。
親人送水來解渴,軍民魚水一家人。
橫斷山,路難行。敵重兵,壓黔境。
戰士雙腳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
烏江天險重飛渡,兵臨貴陽逼昆明。
敵人棄甲丟煙槍,我軍乘勝趕路程。
調虎離山襲金沙,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